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常常在某一个关节点上,改变了方向;从而,也改变了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命运。  相似文献   

2.
我们稍稍留意这两年中国电视的荧屏,就会发现一个显著的革命性的变化一“电视对于人的关注”,我们已走过了由事件和生活流程向人的生存状态关注的过渡,并开始大规模地关注人、各种各样的人的命运、人们的内心和不同的感受,关注他们的深层的心理状态,关注与他们生活相联系的社会大背景的变迁以及对他们情感和思想的影响及引导。电视对人的关注不仅集中在个体,还有群体的反映,更可推而广之到整个民族。[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潜逃十年间,赖昌星从未断过与国内的联系。直到现在,他还几乎每天都与弟弟赖昌图通话。不过,与当初他对这个庞大的家族“产业”的掌控不同,如今的赖昌星更多时候是一个倾听者和倾诉者,他无法对家族、家人的命运施以太多影响。而这命运,在十年间已有太多曲折  相似文献   

4.
5.
杨磊 《新闻前哨》2007,(11):39-40
是什么让我们对这些新闻作品和文艺作品印象深刻?是什么打动了我们?答案是:人,人的命运以及作品体现出的人文关怀。什么是人文关怀?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人文关怀的核心为对人的精神价值的重视以及对人性的根本关怀。人文关怀发自人内心;关注人内心,也最容易打动人心。  相似文献   

6.
张春星 《青年记者》2007,(18):87-88
稍稍留意这两年的电视节目就会发现一个显著的变化——"伟大、光荣、正确……"等字眼几乎绝迹,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人性化的语言,而节目的内容也更多地转向关注各种各样人的命运,人们内心深处不同的感受。可以说关注深层的心理状态,关注与人们生活相联系的社会大背景的变迁以及对他们情感和思想的影响及引导,逐渐成为今天电视节目的主导潮流。  相似文献   

7.
2002年,蒙古族导演哈斯朝鲁被一个纪录片勾了魂,片子叫《靖大爷和他的老主顾们》,讲述北京胡同里一个剃头匠88岁了还在为人们做活。老人瘦弱、佝偻的背影一直在他的心头萦绕。2005年初,老人的形象又按捺不住地跳了出来。哈斯朝鲁千方百计找来了纪录片,和后来的编剧冉平一起看。看完后冉平问:你想干什么?哈斯朝鲁说,我想把他拍成电影。冉平问,你为什么喜欢  相似文献   

8.
游敏 《新闻窗》2006,(2):66-67
所谓人文精神,从哲学层面上讲,它是对人的生存价值、生存意义以及对人类命运和前途的终极关怀。有学者进行了较好的概括:人文精神是对人的存在的思考;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是对人类命运,人类的痛苦与解脱的思考与探索。人文精神更多的是形而上的,属于人的终极关怀,显示了人的终极价值。  相似文献   

9.
拜佛求心安     
制度缺陷在创造富豪时,也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当事人的命运完全可能冰炭两端、旦夕祸福。他们求神的潜意识,是要冥冥之中的神力把原本不确定的和难以理解的东西固定下来,抚慰他们不安的心  相似文献   

10.
张铭 《新闻窗》2007,(3):29-30
升华风格迎接爆发一位著名的报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性格决定人的命运,风格决定报纸的命运。”《新报——消费购物指南》(以下简称《新报》)以独特的风格在贵州报业市场中塑造了独特的风景。《新报》将目标受众准确定位于时  相似文献   

11.
白色的快餐盒曾经是快餐时代的标志,但是,扔掉一个快餐盒远没有扔掉一台还能用的彩电更能说明这个时代的“快餐”特征。这样一来,对“快餐时代”做深度报道,就必须得出现实的、人们身处其中但大多数人却还没有意识到的新特征,比如人的观念的“快餐”特征。可见,只有主题还不行,还要对主题进行深化。  相似文献   

12.
形而上学与境界陆杰荣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毫无疑问,20世纪是一个终结的时代,各种宣布终结的声音弥漫于整个世纪,并且至今依然余响不绝,如所谓"哲学的终结"、"意识形态的终结"、"历史的终结"、"人的终结"等  相似文献   

13.
全媒体时代媒介与人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媒介融合将我们带进全媒体时代,全媒体成为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受麦克卢汉"媒介是人的延伸"观点的启发,本文提出"全媒体是人的整体延伸",以此作为理解全媒体的新视角,并围绕此观点在历史与逻辑两个维度展开阐述。  相似文献   

14.
我台从70年代就开始开办自办节日,但那时的自办节目不规范。进入80年代后,我们的自办节目开始逐渐走向规范化。当时设有新闻、专题、农业科技服务、文艺等五大类节目,后来又开办了听众信箱。真正有意识的创办名牌节目是80年代中期的事。  相似文献   

15.
胡阳 《记者摇篮》2007,(1):17-18
近年来,新闻媒体间的竞争烽烟四起,所有媒体都在不遗余力地追求独家的、有特色的新闻。其中抓好灾害性新闻(亦可称之为灾难性新闻)的报道,是媒体时事新闻之间竞争的筹码之一。新闻实践表明,在灾害性突发新闻面前谁的报道客观、准确、丰满,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谁就有可能牢牢地吸引读者。所谓灾害性新闻报道,是指新闻媒体对各种灾害、灾难事件的报道。这些新闻事件主要可分为“天灾”和“人祸”两大类,比如洪涝灾害、火山爆发、地震海啸、山体滑坡、坠机事件、车祸矿难、瘟疫流行、屋倒楼塌等等。西方新闻界有一种说法,把灾害性事件称为记者的节日。因为它们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引起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6.
稍稍留意这些年中国电视的荧屏,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显著的革命性的变化——“电视对于人的关注”。我们已走过了由事件和生活流程向人的生存状态关注的过渡,并开始大规模地关注人,各种各样的——普通人和伟人、将要出生的和已经离去的、不同时代和年龄的人的命运,人们的内心和不同的感受……关注他们的深层的心理状态,关注与他们生活相联系的社会大背景的变迂以及对他们情感和思想的影响及引导。  相似文献   

17.
《新闻世界》2010,(5):1-1
一年一度的国民阅读调查又发布了最新的调查结果。从调查看,有68.8%的人认为在这个时代,阅读对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今天是因为感动而来,因为钦佩而来。在座的4位“良心债”主人公。更包括没有露面的“校正”母子或母女.在我心目中,都非常了不起。 一个社会如果失去了道德维系。将是很可怕的社会。而普通人追求道德的表现.更多是求得良心上的安宁,尤其是做错了事情后对自己进行心灵的拷问。  相似文献   

19.
文人江湖     
《全国新书目》2014,(7):37-37
本书的四十篇作品是李国文近年创作特色的代表作。作品以历代著名文人的命运遭际。才华成就,时代影晌为撰写对象,以独到的眼光分析描写中国文人的生存状态。神游千古。放眼时代,慷慨陈词,笔耕学问。从战国时的屈原起,到清末民初的王国维止,三千年来,中国文人,凡成功者,无一不累:大者,为濒于灭亡的国家累,为沦为蛮荒的土地累,为遭灾受难的百姓累,为文化赓续的前景累;小者,为名累,为利累,为奔走经营出人头地累,为压倒别人无所不用其极累。于是,文坛像江湖一样,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沉浮泅游,变化多端,喜剧悲剧,多彩多姿。  相似文献   

20.
余霞  程珊 《东南传播》2011,(12):62-64
媒介环境随着科学技术、媒介制度等的发展已发生了剧变,媒介与人的关系也相应发生改变。媒体内容极为丰富、媒介形式日益多样化,全媒体时代“全媒体”本质上代表何种媒体现象.全媒体将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本文以全媒体环境为背景,通过探讨全媒体的真正内涵,揭示全媒体时代媒介与人的关系,进而对全媒体时代媒介与人的关系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