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冷门行业是社会上的一种客观存在,因其在社会上是一个很小的门类,其地位和作用往往不大被人们所看重,再加上这是些无钱、无物、无权的“三无单位”,平日里总是默默无闻,很少有出彩的机会,在社会上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其实,“冷门”不冷,正是因为社会上对“冷门行业”不太了解,才造成了那里许多新  相似文献   

3.
曲岩 《青年记者》2001,(5):39-40
如今,报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加入 WTO 以后,这种竞争将会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在这种竞争中,势单力薄的地方报纸,尤其是依托地方报发展起来的地方报副刊,会受到更为强烈的冲击。因此,地方报副刊要想在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必须独辟蹊径,避实就虚,走出一条有个性的品牌之路。而在策划包装时的错位处理,就是走这条个性之路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5.
目前 ,全党正在深入学习和坚决贯彻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档案部门用“三个代表”指导本部门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业务建设 ,对于适应客观形势的需要 ,推进档案事业的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用“三个代表”指导档案部门的思想建设 ,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思想建设既是经常性的工作 ,又是带根本性的战略任务。档案工作是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的重要事业 ,是各项建设事业和各方面工作必不可少的环节 ,是一项党性、政治性很强的工作。档案工作本身的性质及其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党的政治路线…  相似文献   

6.
廖时权 《新闻界》2001,(4):60-60
广播、电视、报刊和中国互联网等社会大众传媒是宣传战线的前沿阵地,也是宣传思想工作的一根根最敏感的“神经”,必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战”,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有力的思想保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战”,必须切实抓好典型宣传,聚焦历史“长镜头”,捕捉时代“最强音”。新闻是以事实为依据、以大众媒体为载体来实现其传播信息、反映舆论的诸多功能的。县委报道组长既是“地方新闻官”,也是新闻战线的“游击队长”,更是一名吒咤疆场的战士——通讯员。他处在城乡改革开放的第一线、县域经济的前沿阵…  相似文献   

7.
8.
谈新闻写作中的『物』『意』『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是对客观事物的报道,是主观反映客观的产物。新闻写作作为写作的一种形式,它是客观存在和大脑思维共同作用的结果,必然要经历一个由“物”到“意”再到“文”的过程。新闻中的“物”是客观事实,是记者的采访对象或观察对象。它是新闻的本质属性之一。从客观事实到新闻,要经历一个中间环节──作者的头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加工。这一过程就是新闻写作的“意”。人脑反映客观事物,不是机械、直观的反映,而是自觉的、能动的反映,它是指作者从客观世界中得到各种材料后,经过大脑的思考,形成某种思想认识,这是新闻“意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涉外称谓必须准确、严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敬爱的周总理生前曾谆谆教诲身边的工作人员和有关部门的同志,涉外工作无小事,从一个礼节到一句用语,都要做到准确、严谨。在经历了风云变幻的三十多年,历史已跨入崭新的21世纪的今天,周  相似文献   

10.
老马 《北京档案》2002,(7):40-41
在档案部门经常听到"没钱"的叫喊声,你要他开展活动吗?"没钱";你要他订阅刊物吗?"没钱";你要他上等级吗,还是"没钱";你若再问他,为什么工作上不去,他自然仍是那句话,"没钱".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没钱"二字竟成了某些档案人用来挡"兵"的"将",用来挡"水"的"土",实在叫人可悲可叹.不过听多了,也就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相似文献   

11.
『磨』新闻     
“抢”新闻 ,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然而笔者却主张 ,新闻不仅要“抢” ,而且要“磨”。“磨”———通往时效的门径“磨”的提出 ,看似与新闻特性有悖 ,其实不然。“抢”是为了新闻的时效 ,“磨”也是一条通往时效的好途径。“磨”新闻不仅成为一种可能 ,而且十分必要。“效果”并非越快越好 ,既然新闻媒体允许时间要求上的区别 ,新闻特性和新闻发布都要讲究“时宜”,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好好“磨一磨”呢 ?要“磨”出时效 ,有三条必须注意 :第一 ,“磨”的对象要合适。一些动态消息、突发事件多侧重于“抡” ,而一些解释性新闻、重大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12.
评论是电视新闻门类中一种火力分量很充分的重武器,对观众影响力极大,其正面的鼓舞、激励、教育、鞭策作用和反面的打击、消灭、批判、曝光作用足以令社会震撼.电视新闻工作者,没有人敢轻视这门重武器的.  相似文献   

13.
李玫 《新闻知识》2001,(Z1):32-33
新闻记者都有一个愿望:希望自己的用心写出来的稿件有较高的“命中率”。从自己做记者的体会看,只有好新闻才能拥有这样的幸运。尽管一篇好新闻的诞生,需要许多“天时、地利、人和”等成全的条件,但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还在于记者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对事物入木三分的洞察力。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有人将良好的综合素质比作新闻记者“飞翔的翅膀”。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在市场经济规律“长袖善舞”的作用下,呈现在记者面前的各种新闻事实千姿百态,良莠相参。为此,要从各类复杂的现象中抓到一条真正的“活鱼”,并将它写成一篇好新闻,较…  相似文献   

14.
杨玉昆 《北京档案》2002,(11):49-49
谈起档案馆举办"现行文件阅览室",它在全国档案工作服务机制创新座谈会上得到了充分肯定.它表明广大档案工作者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档案工作服务机制创新的征程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对举办"现行文件阅览室"随之带来的许多具体问题,有的往往关注不够,甚至抱着只要眼下上级肯定、领导赞许就行的态度,很少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任凭新生事物自生自灭.实际上,界内人士对此一直见仁见智,议论颇多.今年上半年<北京档案>"每期一辩"栏目在"档案馆要不要提供馆藏以外的信息服务"的讨论中,也对"现行文件阅览室"的问题多有涉及.应当说"现行文件阅览室"的诸多认识问题、现实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澄清和解决,不仅这一新生事物难以普遍推广,还会给今后工作带来难以想见的后果.  相似文献   

15.
16.
千淘万漉始得金”,讲的是淘金者不停地淘,才能获得真金的道理;“文章不厌百回改”,讲的是写作者不厌烦改,才是写好妙文的关键。一位知名的新闻大家曾深有感悟地说:“路是走出来的,金是淘出来的,精品是改出来的。”这深刻道出新闻写作“改为成功必经路”的真谛。我自己在写稿、编稿、改稿的过程中,对此也深有体会。我写过一篇《靠谁来“变”?》的小言论,文章主旨在于评论社会上人们都在埋怨精神文明建设难搞,阴暗、肮脏的东西太多,但大多止于抱怨,见诸行动、从自己做起者少,就如反腐倡廉缺乏李高成(电视人物)一样。原稿中我用直接叙述的语言…  相似文献   

17.
不久前,举世闻名的高等学府——美国耶鲁大学举行300年校庆盛典,堂堂耶 鲁大学校长西装革履登台致辞。人们总以为他将作一场一两个小时的、洋洋洒洒的演讲。不料这位银发老人只用不到一分钟、寥寥一百多字,回顾了这座世界名牌大学300年的辉煌。这篇致辞译成中文,短得令人叫绝,却扼要而精彩。不妨全  相似文献   

18.
今年某地“两会”期间,当地报纸上的一幅图片新闻吸引了我的眼睛照片上,一位女士正在伏案书写着什么东西。看女士身后的背景,像是在宾馆的房间里。照片的文字说明大意是,“两会”期间,政协委员某某夜深时分还在入住的宾馆房间里写提案。  相似文献   

19.
张焱 《新闻知识》2002,(1):16-17
要想界定“大特写”的文体,必须先将两个与“大特写”密切相关的概念予以界定,那就是深度报道与通讯。只有将这两大概念界定清楚,“大特写”文体的界定才能成为可能。(一)对深度报道的探讨“大特写是深度报道的一种形式”,这一判断已为大多数理论界人士所接受。在很多新闻学专著中都将“大特写”归入深度报道的范畴。但是,对深度报道这一概念本身,理论界至今尚无定论,一部分研究者认为深度报道已成为一种新闻文体,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它不是一种新闻文体而只是一种报道类型或一种报道方式。深度报道一词(in depth rep…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