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所共知,诗以言情,歌以咏志;人们也知道,无论“言情”还是“咏志”,都必须借助与“情”“志”相关的载体,有所寄托,这个载体就是“物”——包括“景物”和“事物”。但在鉴赏诗歌时,不少人始终没有弄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景物形象”与“事物形象”有何联系,又有何区别。  相似文献   

2.
北宋晏几道的词从总体来看,具有“感情真挚,深沉委婉”的特色。形成这一特色的原因,固然和其经历、思想有关,更为重要的,与其独特的抒情方式有密切的联系。这种独特的方式,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词作,塑造出固定的抒情形象。这种形象的塑造是把人物与景物结合在一起的,从而形成了言情委婉的特色。“莲鸿蘋云”和“梅”就是这种抒情形象的代表。小晏在他的词作中塑造的这些抒情形象,都是下层的青楼妓女。过去的研究者们,笼统地认为"莲鸿薪云"都是小晏所思念的女子,并没有把她们具体地区分开来。事实上,由于小晏与  相似文献   

3.
“动静结合”与“以动衬静”是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技巧。“动”即动态是指景物处于运动中的形态、神态和音响;“静”是静态.指景物处于相对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静态描写,便于显现事物的外形,却容易使文章呆滞;动态描写,利于传达事物的精神,却又可能失去稳定。因而.诗人在描写景物时,或“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达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4.
所谓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其作用是描绘人物的形象及内心世界,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象化。那么,如何描写人物或景物呢?一、人物描写常用方法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1.正面描写就是指对人物做正面的刻画,直接把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方  相似文献   

5.
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一个传统说法叫“描景状物”。这“物”干吗非要“状”呢?我们不妨来考究一下。先来看看什么是“物”。《现代汉语词典》上解释,“物”的本义即“东西;事物”。有不少“物”,人们又习惯地说“事物”、“物  相似文献   

6.
关于《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中“怅寥廓”的“怅”字究应作何解释,比较有影响的是臧克家同志。他说:“对着眼前这些生机活泼的自然景物,谁能不感到宇宙  相似文献   

7.
“言情”一直是文学作品不可缺失的内容。作为以小说为文学代表的时代,言情在明代小说中有很大程度的体现,它所具有的特殊而又丰富的内容对中国后世的言情文学有很大的影响。研究明小说中的言情,不仅可以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了解明代小说,而且可以全面把握中国言情文学的发展历史以及它所具有的特点,也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女性形象在文学作品的转变过程,具有一定的文化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8.
“比喻”和“对比”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比喻”就是用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概括而形象地说明另一较为复杂、抽象的事物和现象,使之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更加显著,正反道理更加深刻,矛盾问题更加尖锐。它们本不容易混淆,但在教学《赠汪伦》这首诗时,却让我犯难了。这首诗单纯自然,感情真挚,赞颂了朋友间的深厚情谊,特别是后两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相似文献   

9.
所谓形象教学,就是改变课堂上教师干巴巴地讲述,让所要描写的事物和场景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直观、形象地再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调动感官,观察、体会、聆听、想象,写出其独特的感受. 如季节性的景物,学生容易熟视无睹,因为这些景物在他们眼中并无什么特别的含义,平时观察不细,又不注意积累,所以写作时容易空洞、不细腻.可借助多媒体再现画面,让学生在欣赏中唤回记忆.  相似文献   

10.
孟称舜的戏曲“言情说”师承于汤显祖,又有新变,表现为“言情”与“言道”的结合。本文从作者生活的特定历史时期出发,作出了较为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1.
“巴特莱法则”与减轻课业负担何治军“巴特莱法则”,它最早由英国社会经济学家巴特莱提出来,其基本意思是:事物的80%的价值集中在20%的组成部分里。因此也叫“80/20法则”。有人形象地把它归纳为“重要的少数和琐碎的多数”。简单举几个例子:当今世界上,...  相似文献   

12.
在记叙文学习中,写景状物文的阅读往往让同学们有点头疼,甚至读后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的感觉。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同学们能掌握一些阅读此类文章的技巧和方法。一、把握景物特征景物是有其特征的。一提到竹子,大家就知道它“虚心、有节”;提到梅花,就知道它“傲寒凌风、坚贞不屈”;提到菊花,就知道它“恬然自处、傲然不屈”。我们在阅读时应首先明白作者写的是什么;在自己的眼中,该景物有何特征。这样便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二、明白景物与人的关系作者由于生活经历的不同,往往对景物的态度也不同。陶潜爱菊,苏轼爱竹,刘禹锡爱莲,真可…  相似文献   

13.
2005年暑期,湖南卫视主办的“超级女声”席卷全国。这场比赛产生了好几个颇有意思的新词:“凉粉”“盒饭”“玉米”“p k”等。这些词的具体含义,且听我细细道来:“凉粉”,“靓”与英语单词“f a n”的结合音译。“fan”的意思是:对某事物的狂热者,迷。“凉粉”,意思就是“超女”季军张靓颖的歌迷。其实早在“超级女声”之前,就有了“粉丝”这个词。这个“粉丝”同“凉粉”一样,可不是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国人喜爱的某种食物,而是英语单词“fan”的复数形式“fans”。“盒饭”,“何”与“f a n”结合音译,就是“超女”何洁的歌迷。而“超女…  相似文献   

14.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品读这些诗句,我们总会置身于一种美的诗境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诗人是如何创设出这样美的诗境的呢?显然,这得益于诗人所描绘的“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白帆”、“红日”这些色彩明丽的景物。人们常说“多彩的世界”,正是色彩构成了我们绚丽多姿的世界。自然,我们中学生写作文,也应观察色彩,品味色彩,描绘色彩,为作文增添一分色彩。一、用色彩扮靓景物我们观察事物,看到的不仅有事物的形状,更有事物的色…  相似文献   

15.
小语新大纲指出 :“要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 ,激发他们展开想像和幻想 ,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这说明了想像之于作文的重要性。那么 ,在作文教学中 ,如何指导学生展开想像 ,学生作文时想像的路在何方 ?一、抽象———形象 ,想像事物形状这是一种追本溯源的逆向性思维 ,它通过模拟事物的原来形状 ,把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 ,还原生活本来的面目 ,使所描绘的对象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比如 ,“春” ,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我们要求学生作文时 ,由“春”这个词想到丽日、和风、绿树、红花……由这些可见可闻可触可感的具体的景物来表现春的…  相似文献   

16.
一、“定”要与“移”结合人们观察、描写景物往往处在一个“定点”的位置来进行,而这是远远不够的。景物是丰富多彩、变化多端的,即使表现同一事物,立足点、角度不同,呈现的面貌、效果也各不相同。随着观察点的变换,迥然不同的景物就会扑面而来,千姿百态的景象就会呈现在面前。因此,这就需要把定点与移动观察结合起来。如何采用定景换点法描写景物呢?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化情况交代清楚,使读者知道是在什么地方观察到的。其次在交代观察点时,要按一定的顺序和不同的角度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绘出来。如作家老舍《济南的冬天》一文中,由定点到…  相似文献   

17.
诗歌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人物形象包括诗人自我形象和诗中主人公。景物形象诗人用来寄寓某种思想情感的景物。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中被人格化,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的事物。  相似文献   

18.
谈“阿所”     
一《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曰:‘客何所为?’”“何所为”在这里询问事物,意思是“能干什么”。这“何所为”是古代汉语的一种表示询问的习惯句式。这种习惯句式通常用“何所……”来表示。过去的语法书一般认为“何所……”这  相似文献   

19.
中学生学习观察,应从景物观察入手,因为视物易于视事,赏景易于鉴时。那么,怎样指导学生观察自然景物呢? 一、取物之大观,塑造整体形象。观察自然景物,先要看它的全貌——座落与环围,总体与格局,撮取完整的形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概括高山大川全貌的妙笔,是诗人王之焕凭危楼、望高远的结晶。我们  相似文献   

20.
“象”与“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人那里,“形”与“象”这两个概念具有不同的含义:“形”,指事物实在的形体;而“象”指人对事物的意象感受,它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质。诗歌创作中,作为抒情之中介的景物,并非脱离人的主观感受的纯粹的客观外物,而是诗人对景物的生动意象。所以中国诗学中往往以“象”字来说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从创作的角度上说,诗中所写之“象”,是诗人看物时所形成的主观意象;从欣赏的角度上讲,赏诗所得之“象”,是读者看待后呈现于头脑中的无客观对应物的、虚幻的主现感受。因此,中国诗学又从佛学中借用了具有虚幻感受之含义的“境”字,来代替原来的“象”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