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全面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习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提升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
根据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让学生能更好在文言文作品中理解与传承文化,反思社会、历史和人生,找到古典文学与当代生活的契合点,让"言文并重,言意共生"。本文笔者针对文化导向下的文言文教学和结合相关的教学案例,根据新课标要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思辨读写的学习形态融入参与式教学法作为策略与途径来实现文言文有效学习,目的是有效解读文言文的文本价值,学生以文言文为载体在中华传统文化里吸取最丰富的营养。  相似文献   

3.
《伯牙绝弦》担当着向小学生"引荐"文言文学习的任务,为初中的文言文学习做好铺垫。作为被标为"定篇"的文本,其语文核心价值在于传承优秀文化上。本文主要从引导学生多层次朗读体味知音文化、理解语言感悟知音文化、古琴曲渗透知音文化、拓展练笔丰盈知音文化这四个方面阐述本课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4.
儒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贯彻新课标树立文化自信的基本理念、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及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语文学科素养、达成普通高中学习任务群要求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改变碎片化、浅表化、传统化教学,进行群文阅读、对比阅读、专题阅读、读写结合,让学生思辨学习、深入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追寻理想人格、写就诗意人生。  相似文献   

5.
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起点在于传统文化的理解,而目的则在于促进学生的现代人格的养成。没有理解与批判,就没有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理解的障碍,不独表现在语汇与表达方式的差别上,更在于隐含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的差别。文言文阅读,应该秉持尊重与同情的态度,通过实证与思辨",还原"历史的真实,在对历史的理解中达成自我的反思,促进现代人格的养成。  相似文献   

6.
中学历史教学的本质是"学生本位",在教学中历史感觉的培养比历史知识的传授更重要。在这种理念下,文化史教学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多样,引导学生以历史发展的视角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葛洪波 《现代教育》2023,(11):26-30+46
初中语文教材选编了一定比例的古诗文贬谪作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和价值引导作用。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涵咏、细品、鉴赏、品鉴等方式感知贬谪作品的文学内涵与情感表达层次,可以全面理解古诗文贬谪作品的文学意境和品格教化功能;指导学生在理解古诗文贬谪作品内涵的基础上写作阅读随笔,能够激发其面对困境的勇气和毅力,在学以致用中渗透挫折教育,为学生客观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提供理论指导。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有利于推广与促进古诗文贬谪作品阅读教学方法在语文教材及其他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美术课程引导学生关注文化与生活是《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的"课程基本理念",在当前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中也有"文化理解"的表述。因此,引导学生亲近并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是美术课堂教学的任务之一。本文主要从捕捉作品亮点、了解创作背景、聚焦造型特点和探究表现技艺四个方面来阐述在作品赏析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实践与思考。  相似文献   

9.
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新时代语文教育的使命。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要素。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视角,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建构、文本思辨、文本鉴赏、文本感悟,进而让语文教学真正回归儿童主体,回归语文本体,回归学习本质。  相似文献   

10.
欣赏是美术教学的重要板块,是学生传承美术文化、感受艺术内涵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体验情感与道德,欣赏技能与技法,了解历史与政治.关注精神刻画与心理表现,学会享受作品带给的意境美,学会享受生活,享受艺术,享受审美人生,这是引导学生走向高层次文化领域和高品质生活的开端.  相似文献   

11.
传统文化的学习是语文教学必须关注的内容,但传统文化本身需要审辨,学习传统文化,是为了更好地做一个现代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更多应着眼于理解和评价、辨析、质疑。思辨读写,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主要路径。在教学《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传统文化类题材的情境化写作》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读写,为传统文化的内涵重构提供了策略。  相似文献   

12.
文言文作为一种书面语言已渐渐退出了我们的生活,但是因其传承着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和艺术价值,文言文的教学价值仍然存在。多读文言文作品.有助于培养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十分有利。因缺乏语言环境,对于初中文言文这半门外语的教学,长期以来教学目的只在于让学生理解文义,教学任务仅仅只关注语言本身,即完成由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转换,教学手段以串讲为主,  相似文献   

13.
文言文是承载着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先贤智慧以及智慧的表达,是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学材。在关注文言的同时,从文言文中挖掘批判性思维教学的元素,引导学生关注史实的真实性表述,先贤智慧的现实性价值,观点的批判性思考,思辨智慧的表述方式等,让学生依托文言学文章、文化、思想,让文言文教学超越应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相似文献   

14.
辩证地思考问题和理性的思辨精神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思辨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对教材文本中思辨性阅读点的挖掘,从思辨意识培养、优化课堂提问、展现思辨过程以及注重教学评价等方面,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思考,理性分析阅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样进行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还凸显了思辨性阅读的价值,能够提升学生的思辨素养,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5.
<正>就高中课外读物《阅微草堂笔记》选文阅读实验而言,新课标核心素养之一的"文化传承与理解",应当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心。那么,如何通过选文阅读指导来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文化精神呢?正确的且是可行的思路是:首先需要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精神,其次需要对神鬼狐魅故事内容进行深刻理解之后的去芜取精,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一、深刻理解谈狐说鬼,藉鬼情写人情,实是藉  相似文献   

16.
朱美华 《文教资料》2007,(36):112-114
职校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数量的减少使得语文素质普遍欠缺的职校生很难理解鲁迅作品的精神内涵。笔者认为,可以利用初中已学过的课文,重新整合,温故知新,进行"反刍"式教学,引导学生亲近鲁迅,初步理解现代文学大师的精神内核,使现代文学中的优秀文化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17.
"整本书阅读与学科核心素养"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重要内容,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其中"文化传承与理解"旨在培养学生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整本书阅读"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合适自己的读书方法.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9,(78):53-54
"中国梦"的概念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文化功能体现在价值激励、文化传承和人文审美等各方面。高中时期是一个人在审美定向、形成人文情怀以及发展独立人格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引入"中国梦"文化属性的语文课堂通过文化认同引导学生成为积极的"追梦者",进而从"文化认同""文化价值""文化理性""文化激励"四个层面形成高于文本内容的理解。本文以现有的教材为出发点,以日常的教学内容为主线,以课堂教学实践为手段探讨了"中国梦"的文化属性在语文课堂中的目标定位与实现过程。其目的主要是通过解析"中国梦"的文化属性实现高效率课堂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实现学习的主动性,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语文素养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9.
将先秦诸子散文教学置于教学逻辑的视域下,符合新课标要求、教材编选与学习任务安排的逻辑,以及文本本身的逻辑性特征。引导学生借助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相关思维方式,进行概念的界定、判断的分析、推理与证明的审查,能够有效推进诸子散文思想解读、思路梳理、文化浸润、思辨探究等教学环节。建构符合教学逻辑的语文课堂,能够促进学生深度理解、评析诸子思想及其表达,思考诸子思想的当代意义,对于培养语文学科“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课程目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正>文言文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提高自身修养、陶冶高尚情操和提高人文素养至关重要。但是由于文字艰涩难懂,内容主旨更是难以把握。初中生学习文言文还处于初始阶段,主要是在理解的层面上明其义,会其意。那么只有"言"、"文"兼顾,重在对"文"意的理解才能真正走出文言文教学的误区。避免单纯串讲和翻译。因此,只有收集作品背景,注重利用人文因素,引导学生走进作品,走进作家心灵,才能领悟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才能传承古文精髓、汲取古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