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减”对学校高质量教育提出新挑战。重庆谢家湾学校基于“轻负担高质量”的素质教育育人模式,形成“双减”实施落地的有效路径。首先是准确把握“儿童立场优先”的价值取向,立足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系统推动学校整体变革;其次是从课程全要素、生活全流程、学习全过程三方面着力,打通提质增效的关键环节,整体设计学生校园生活;最后是通过提升教师的专业内驱力、教育评价力和家校协同力,家校社协同减轻学生校内外负担。  相似文献   

2.
郭超 《教育探索》2023,(2):54-58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五育融合理念的重要举措。在当前大范围共识难以达成的条件下,可在有限场域内选择学校、家庭、社区协同育人的实践取向。针对实践中协同育人面临的体制机制问题,应在构建共识的基础上,以明确性、透明度、包容性和形式化为原则设计协同育人制度。在网络化权力分配下构筑多中心领导结构以推动制度落实,建构以无障碍沟通、跨边界协作和主体间信任深化为核心的协同育人行动机制。  相似文献   

3.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校家社协同育人的系列政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探索阶段、发展阶段和全面推进阶段。我国校家社协同育人研究具有明显的政策驱动特征:将校家社协同育人纳入政策法律体系推动研究走向规范化;社会转型快速推动校家社协同育人研究走向独立域;校家社协同育人新定位推动研究走向制度机制建设。我国校家社协同育人研究的未来走向:加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校家社协同育人理论的研究;加强方向正确、运行高效的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加强对AR赋能校家社协同育人实践创新探索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因为一位初三学生想跳楼,班主任联系心理教师,然后学校立即启动危机干预预案,之后该生在班主任的陪同下寻求心理辅导。通过家校协同,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指导家长带孩子到专业机构就医,鼓励并支持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成长氛围。在药物治疗、定期复诊的基础上,心理教师采用情绪ABC理论为该生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最后学生的情绪状态和心理状态有了较大改善,顺利完成学业。  相似文献   

6.
加强家校合作育人,事关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需要从多维度着力,优化实践路径。当前,家校合作育人的形式有待优化、连续性有待增强,合作双方亟须换位思考。加强家校合作育人,需要做好顶层设计的序列化构建,开展多种形式的家校合作育人活动,推行开门办学的治校理念。  相似文献   

7.
郑艳  钱品红 《江苏教育》2023,(49):10-13
江苏省张家港市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区域工作目标,以渐进式变革思路与方式,以家校社协同育人“新理念的渐进式体认、新格局的渐进式路径、新蓝图的渐进式再构”综合改革为着力点。宏观处谋篇布局、顶层架构实施蓝图,中观处依法治理、调研取证,理性建构体系机制,微观处科学规划,分层分级分类设置实验项目,开发实验内容,积极探索行动策略,促使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的建设研究持续深入。  相似文献   

8.
“双减”政策背景之下,为缓解家长对教育的焦虑,学校要主动承担科学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主办家长学校,推进与家庭协同育人,而家长学校的课程内容,是家校有效协同育人的关键,也是当前引领家长面对“双减”的可行方式。本文详细介绍了相关的家长课程,助力家长对孩子进行理想信念、生涯规划、家风传承、学业指导、亲子心理等教育,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9.
小学假期生活是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互相融通的重要时空,是学校生活的一种延续.假期生活的变革对家校社资源融通的提出是衔接教育时空和丰富孩子发展的需求,具有多元性、开放性、整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假期生活变革中家校社资源融通不仅促进了学生的成长,而且促进了家长、学校、社会的发展,其实践路径可分为前期的策划支持、活动的资源支持、中期的动力支持以及后期的项目升华支持等方面,家校社资源融通为假期生活的变革提供了组织、制度与经费保障.  相似文献   

10.
家长协同学校教育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是未来教育的主流。本研究基于家长协同学校教育的三个层次,以广州市越秀区小学为个案,通过问卷调查法、专家意见法、访谈分析法等对家长协同学校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了目前协同层次较低、协同教育政策支持不足等问题,并从政府、学校、家庭三个方面提出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家庭教育水平,让家长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合肥市五十中学天鹅湖教育集团蜀外校区长期以来一直注重家长教育实践和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开办了家长课堂,对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家长宣传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知识和方法,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帮助家长更好适应角色,承担责任,以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2.
吴麦科 《甘肃教育》2022,(16):75-78
减轻作业负担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外在体现,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则是强化落实“双减”政策的内驱力。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落实“双减”工作的突破点所在。文章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了探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做好学风建设、优化教学过程、优化作业管理、调节情绪体验、重视家校协同育人,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良好举措。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十一学校一直努力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探索构建理想的学校生活。学校通过持续改进课程和课堂教学、践行“学生中心”理念、优化评价体系、深化家校共育等路径,持续完善师生学校生活体验,营造适合每个孩子自然、茁壮生长的教育生态。  相似文献   

14.
学校教育改革以促进儿童的发展和幸福为宗旨,家长应该关心、支持改革,并且推动学校开展求真务实的改革。家长的教育态度对学生及教师的影响力、家长所拥有的教育咨询与选择权利使其能够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积极动力.而家长教育观念落后、家校沟通不畅成为阻碍学校教育变革的因素。有效的亲职教育和多元的家校沟通机制将能够确保家长推动学校教育变革的能量得以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5.
独具特色的"教育一致性实践—理论"体系,一直有着深刻的教育实践意义。本文通过研究教育一致性的理论与实践模式形成与发展的内在理路,为教育改革向内涵式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教育范式。  相似文献   

16.
日本校外培训机构学习塾与学校教育的协同发展,以政府科学治理校外培训市场为先决条件,以教育领域出台的政策法规为基本保障。2000年以来,伴随日本学力政策的转变,学习塾得到社会认可,为提升学生学力、消除教育不公平现象以及促使学校教育改革发展,日本政府引导和支持学习塾与学校教育开展合作。这包括派遣学习塾讲师提供课余辅导,允许学习塾涉入学校运营,开展学习塾面向学校教师的研修培训;同时,学校可以引入学习塾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创建"免费塾""公费支援型学习塾"等新样态学习塾。伴随与学校教育的协同合作,日本学习塾逐步走向公益性和多元化,这推动了日本教育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与教师的职业幸福理应相互促进、和谐发展,但实然状态上两者却产生了背离,主要表现为:学校文化建设无法满足教师所需的"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导致了教师职业幸福的缺失.反过来,教师职业幸福的缺失又将使教师的自我发展失去动力,影响学生的幸福,阻碍学校文化的发展与创新.究其原因,既有学校文化建设的偏差,也有教师主观努力的缺失.重构两者的和谐关系,既需要学校领导积极对学校文化建设进行思考与创新,促进教师合理需求的满足;也要求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自己的文化营造意识,提高自己创造幸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一个中心:领航家校合作昆山市家校合作指导中心成立于2016年12月,是昆山市教育局的内设机构。下设家长学校指导部、家委会工作指导部、未成年人成长指导部、家校合作培训部。主要的工作指向有三个:一是凝聚家校合作的内生力量。中心确立了对中小学、幼儿园家校合作工作的指导、服务和培训功能,为全市中小学校及家庭提供专业化的教育指导与服务,引导学校稳步推进各项家校合作工作。中心编写了《昆山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试行大纲》和《家校合作工作指南》,推动昆山家校合作工作规范化、常态化、校本化。  相似文献   

19.
《人民教育》2019年第22期《叩开家校协同育人"三扇门"》一文,引发了我对家校协同育人的思考。我以为,家校共育需要开启"四扇门"。学校要"开大门"。学校应适应形势开门办学,积极真诚地邀请家长进门入校,让家长近距离、零距离深入学校,了解、熟悉学校的管理理念、办学情况及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生活,主动征询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教师要"进家门"。教师应主动经常地走进学生的家门,开展家访活动,与学生家长面对面交流,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听取家长在孩子教育中遇到的问题,为其提供指导帮助。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莘县实验高级中学通过探索特色校本课程建设,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也推进了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的校本化实践。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为校本课程研发提供强力支撑;二是明确课程研发的生本性、科学性、统筹性等基本原则;三是统筹利用好家校社的丰富课程资源;四是构建完善的课程实施流程、评价体系及奖励机制,保障课程的有效落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