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刊讯拔眉毛为什么会打喷嚏?当被问及这些冷僻的囧问题时,相信大部分人在无法作答的同时更对答案充满好奇,而近日由接力出版社引进自美国的百万级畅销书"生活健康囧问题"系列则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将我们生活周遭的问题以  相似文献   

2.
本刊讯 拔眉毛为什么会打喷嚏?当被问及这些冷僻的阎问题时,相信大部分人在无法作答的同时更对答案充满好奇,而近日由接力出版社引进自美国的百万级畅销书“生活健康阎问题”系列则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将我们生活周遭的问题以轻松诙谐的方式给出了严肃认真的答案,告诉了读者那些应该知道,却又不好意思咨询的健康细节,是一套充满娱乐精神的家庭常备生活健康百科书。  相似文献   

3.
以基督精神自豪的美国,近年来开始重视对东方思想的研究和运用。当西方大闹经济衰退恐慌的时候,美国人惊奇地发现,亚洲的日本和四小龙却一片升平。它们有什么奇方妙药?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出现了一股研究亚洲经济成功奥秘的热潮。美国人发现其中的秘方就是中国的古文化。在幽深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跨进了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行列。近年来,许多古典书籍引起了许多国家的重视。在国外,研究《管子》与齐文化的学者日渐增多,尤其在日本,每年都有很多从事对《管子》、齐文化的研究,并在1991年初编成《中国、日本有关管子论文文献总目录索引》,  相似文献   

4.
研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应该从世界文化发生与发展的广阔视野观察问题。现在所谓的欧美工业文明,是以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其形成的标识,而其间也几乎走过了近四百年反神学专制统治的曲折历程。当有些人沉迷于这一西方文明的时候,他们或许全然没有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曾经守护过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中国文化的标识?当我们说传统文化的时候,这是个非常莫衷一是的、模糊的、相当泛化的概念。”梁晓声严肃而坦率,“作为个人,生活在当今中国,他想穿什么样的衣服、吃什么东西、怎样过年、唱什么歌曲,这个没有必要讨论。如果这不影响他文明起来,这完全是个人的自由。”  相似文献   

6.
中国式过年     
当我们意识到2005年已经开始的时候,属于我们的这一年已经只剩下11个月了。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一年既是从阳历的元旦开始的,更是从春节那天开始的。眼下的中国正处于转型期。转型期对于当下社会状态来说,最大的变化,一是传统文化习俗的日渐式微,一是人的社会处境的多元化以及分层化。每一次过传统节日,有着传统文化情结的人总会忧伤一次--现代文明似乎以一种摧枯拉朽的力量吞噬  相似文献   

7.
当我们一再呼唤节目主持人要提高素质的时候,当我们一再呼唤广播电视节目要“提高品位、多出精品”的时候,当“素质”和“品位”成为当前广播电视节目发展的核心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能不看到决定这些问题的至关重要而根本的一个因素是节目主持人的人格魅力。审规一下我们的品格所谓人格就是人的道德品格,是各种道德在具体人思想中的印记,是一个人品质的深层概括,是一个人对社会对他人对事物的态度的内在根源,是一个人作为人的资格的体现。人格魅力则是指由人格而产生的特别吸引他人、征服他人的力量,是人格的正面效应。人格有高尚与低…  相似文献   

8.
《中国志愿者》能够成为中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一块基石,帮助中国志愿者和中国志愿服务事业走得更稳定、更长远。21世纪以来,中国发生了许多大事:首次承办世界最大型的体育赛事——北京奥运会,举办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世界博览会——上海世博会,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灾害等大型自然灾害发生等事件,这其中有令人自豪并感动的,也有令人唏嘘并痛心的。当我们回顾这些重大事件的时候,往往是关注到这些大型事件中的核心人和物。例如,对于北京奥运会,大部分的人注意到的是金牌获得者;  相似文献   

9.
《出版参考》2005,(6):1-1
我们每天有无数倾听和阅读的机会,被无数的声音告之这个世界是什么。我们对这些声音感到如此的熟悉,好像它们是从我们自己身体里发出来似的。在消化和重现这些声音的过程中,惯性式的思维方式使大多数人感到稳定而从容,没有人诉说隐匿在黑暗中的不适。但是,当话语格局开始包容个体不同声音的时候,当主流话语不断展开与民间话语的对话的时候,  相似文献   

10.
干预自杀     
“人类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多的忧虑,也从来没有过因如此多的原因而忧虑。”——罗素 当今天我们对于心血管疾病、癌症甚至艾滋病的研究与治疗都有了办法的时候,自杀仍旧像梦魇一样侵袭着每一个不快乐的人。最为迫切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挽救这些生命?消除自杀,不仅是精神卫生的问题,更是一个公共卫生体系的问题。 SARS之后,重建中国公共卫生系统被提到了更迫切的层面  相似文献   

11.
高战 《新闻前哨》2005,(5):26-27
说到信息消化不良,也许很多一线记者或有过新闻采访经历的人都会不以为然。因为在我们平时的采访实践中,很少有信息多得用不完的时候,相反,有些战线冷僻的记者还常常因为信息不足而四顾茫然、找不到出击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何谈什么信息消化不良呢?以信息的多寡来衡量我们消化信息的好坏,这是很容易让人走入的误区。事实上,无论信息多少,它都有一个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来,当我们这些拍电视的人用不断搜寻的目光在自己耕耘与探索的领域发现了一种能够更真诚地实现人与人思想情感的交流,更真实地纪录生命的发展与延续和与之并存的一段历史进程的创作方式的时候,我们开始尝试并深层次地研究它。在众多的同行们多番尝试与总结之后,中国电视纪录片已基本具备了谦躬温和的态度和融汇百川的性情,其形式和风格也因其所表达内容的不同而各具特点.但同时,在今天电视屏幕上出现的许多电视纪录片中,个中问题和一些尚未成熟的纪录方式与拍摄手法仍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总结的.一、电视纪录片要让观众“看…  相似文献   

13.
《青年记者》2007,(15):79-79
当我们梦想更大成功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更刻苦的准备?当我们梦想成为领袖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服务于人的谦恭?我们常常希望改变别人,我们知道什么时候改变自己  相似文献   

14.
《今传媒》2009,(3)
当中国的都市报因为生存竞争而变得媚俗和浮躁的时候,当媒体人把“经营额”、“发行量”这些硬指标挂在嘴边的时候。《重庆晚报》却坚持绿色新闻、服务民生的追求,提出打造“责任传媒”的口号,担当着对社会、民众、读者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在走向现代化和拥抱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发现,中国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己的语言、思想和文化传统,已经逐渐在西潮和娱乐文化的纵横激荡中,罹临分崩离析甚至灰飞烟灭,一种深刻的、以丧失文化主体性为代价的文明危机和身份认同危机,向中国人敲响了警世钟。钟声并非第一次敲响。近代以来的中国人早已在不同的历史境遇下熟谙了这哀伤的历史音调。而今天,当中华民族终于冲出了百多年的历史轮回,找到了突围新路的时候,我们的民族精神故地,难道要在喧嚣的凯歌行进中无可救药地陷落吗?有识之士分明在大国崛起黄钟大吕的合奏里,分辨出不同往昔的悲切和峻急。于是,人们开始了返顾和寻找,在传统的曲库中挑拣出可以翻唱的杨柳新枝——那些写满中国人传统智慧的经典被重新发现和启用,在通俗化、娱乐化、市场价值和电视收视率的风标下,载歌载舞于百家讲坛,堂哉皇哉于媒体要津,以普及经黄的名义,抚慰着精神畸零的中国人。到底是爱的抚慰还是精神施暴?我们应对传统经典抱以怎样的态度一时间成为人们思考的圆心。我们期望,在退无可退的困境中,中国人能像走出积贫积弱的历史轮回那样,打破传统与现代迷阵,跃上新的精神高地。胡粲然  相似文献   

16.
读《中国古代服饰用具职官》郑宣沐我国古代服饰、用具、职官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的人也不多。在我国文化研究的领域,是较为冷僻的一角。因而这类著作也较稀少。近些年来,由于古装电视剧的逐渐增多,这类问题很现实地摆到了我们的面前。因为过去接触得少,注意不...  相似文献   

17.
我们每天有无数倾听和阅读的机会,被无数的声音告之这个世界是什么。我们对这些声音感到如此的熟悉,好像它们是从我们自己身体里发出来似的。在消化和重现这些声音的过程中,惯性式的思维方式使大多数人感到稳定而从容,没有人诉说隐匿在黑暗中的不适。但是,当话语格局开始包容个体不同声音的时候,当主流话语不断展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文化工业”现状是处于历史理性与人文精神的二律背反的复杂语境之中的,这就决定了当今中国的大众文化除了依照商业准则,成为一种类似西方模式的“文化工业”外,还不能忘却今日中国文化独特的人文主体性、启蒙性与社会历史深度.事实上,“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是幽深复杂的,本文主要解读该学派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歧义以及这一批判理论的结构复杂性,以期为我们理解“文化工业”现象提供更确切的知识佐证.  相似文献   

19.
新媒介素养:参与式文化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的转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我们还停留在以传统受众观念作为媒介素养研究出发点的时候,甚至在我们还来不及搭建起完整的传统媒介素养研究框架的时候,新媒介已经裹挟着全新的文化样式向我们扑来,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新媒介文化范式——参与式文化。面对媒介环境的变迁与参与式文化的挑战,媒介素养研究的重心、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与策略必须对此做出反应。  相似文献   

20.
这是记录中国网络媒体发展历史的文字。撰写的这些人,不少是我熟悉的朋友,所描写的那些情节,不少是我知道的故事。但是,当把这些不同的人和事聚集到一个叙述体系中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已经不是一人一事,而是一个群体的创造,一个事业的进程,一个时代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