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里,常常可以看见农民工的身影。他们大都蓬头垢面,黄中带黑的脸上透出几分苍老,几分憔悴。他们衣着朴素,在寒冷的冬天里还要到处找活干,看了都让人心酸。  相似文献   

2.
"你最好把车窗关上,"一个女人说,"要不,你会弄得满头都是煤灰的。"小女孩想把窗子关上,可是车窗锈住了,怎么也拽不动。她们是这节简陋的三等车厢里仅有的两名乘客。机车的煤烟不停地吹进窗子来。小姑娘换了个座位。她把她们随身带的东西——一个塑料食品袋和一束用报纸裹着的鲜花——放在靠窗口的座位上。她离开车窗,坐到对面的位子上,和妈妈正好脸对脸。母女二人都穿着褴褛的丧服。小姑娘十二岁,这是她第一次出远门。那位妇  相似文献   

3.
大学时,同寝室里有一个家住哈尔滨的同学,他从不给家里打电话。我们问他为什么,他说家里没有电话,写信就可以了。我们有些奇怪:哈尔滨是大城市,看他的样子家境也不会差,家里怎么不安电话呢?一次暑假回来后,他每天晚上都躲在被窝里听一盘从家里带来的磁带,有几次还哭出了声音,我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件我没经历过的事,但这是一件发人深省的事。暑假的一天,妈妈带弟弟去杭州玩。当他们登上火车找到座位,傻眼了,两张票的座位居然不在一起!于是妈妈想办法与旁边的人换,可大家都不肯。原来弟弟座位的对面坐着三位民工,其中一个一上车就把外农脱了,露出了有纹身的肌肉。他还脱了鞋,把臭烘烘的脚跷在妈妈座位旁。他们其中一人抱着一个看起来比较脏的小孩。没办法,妈妈只好带着弟弟坐在民工的对面。  相似文献   

5.
小明从家里端来一大盘饺子,说:“大过年的,也尝几个,图个喜气。”夜晚,北大的校园很静,静透了,偶尔也响几声鞭炮。凌凌实在熬不住,往家里挂了个电话,一听到妈妈的声音便哭开了;小宝则一声不吭地直往嘴里塞饺子;我给凌凌递了块纸巾坐在一旁狠命地想上海、想家、想爸爸妈妈,想得心都痛了。老早便通知他们,我今年过年不回家,整个寒假都要在“新东方”学英语,备战4月份的GRE考试,考出了便有机会去America,爸爸妈妈也想的。可后来他们越来越“不讲理”,小年夜那天,妈在电话里大嚷:“美国再好你也别去,我们就要你回来过年…  相似文献   

6.
聪明的狗     
一天,有个屠夫正在店里忙,一只狗突然跑进来。屠夫嘴里嘘嘘地嚷着,把狗赶了出去。可是不一会儿,狗又跑了回来。屠夫觉得有些奇怪,他定睛一瞧:发现狗嘴里叼着一个袋子,袋子外面露出一张纸条。屠夫打开纸条,只见上面写着:“我要买12根香肠和一只羊腿,钱在袋子里。”屠夫往袋子里一看:钱果然在那儿。于是他就收起钱,把香肠和羊腿装进袋子。这时也快该打烊了,屠夫心血来潮,关了店门跟在狗后面,决定看个究竟。那狗不慌不忙地穿过一条街道,来到一个十字路口,它放下嘴里的袋子,跳起来用爪子按下了旁边的红绿灯按钮,接着它就蹲在地上耐心地等到绿灯…  相似文献   

7.
正"我想你。"爸爸在电话里对我说。我已有四天没见到他了,已经记不得他在医院里待了多少个星期。而那时的我不过是一名高一学生,所以在平日我不得不去上学,只能在周末去看他。大多数夜晚,妈妈都在医院里陪着他,而我则一个人独自待在家里。我的惊讶只持续了几秒钟,其间,我无声地咽下心头的涌动。"我也想你。"我哽咽着说道,努力忍住眼泪。那是我爸对我说过的最有意义的三个字。  相似文献   

8.
大学时,同寝室里有一个家住哈尔滨的同学,他从不给家里打电话。我们问他为什么,他说家里没有电话,写信就可以了。我们有些奇怪:哈尔滨是大城市,看他的样子家境也不会差,家里怎么不安电话呢?一次暑假回来后,他每天晚上都躲在被窝里听一盘从家里带来的磁带,有几次还哭出了声音,我们提出借他的磁带听一听,他说什么也不肯。有一天趁他不在,我们从他枕头下翻出了那盘磁带,可放进录音机里好久也没听到有人说话。我们很纳闷:他每天晚上听这盘空白磁带干什么呢?快毕业时,他才告诉我们原因。原来他的父母都是聋哑人,为了生活,他们不知吃了多少苦。为…  相似文献   

9.
年初一,我早早地起了床,煮好汤圆,等待妻子和孩子一起吃新年第一餐. "丁零零--"一阵电话铃声,我拿起话筒,电话里传来一位老年妇女的声音:"孩子……"是妈妈打来的电话?我在想.但声音不太像,可电话那头却开始说个不停"你说年三十回来的,害得你爸昨天整个下午都心神不定,好几趟到村口接你们,直到天黑透了,也没有见到你们的影子,只有我和你爸两人大眼瞪小眼,冷冷清清地守着一桌菜,吃得无滋无味.昨儿一夜,你爸总是一个劲地叹气……"电话里的声音有些哽咽.我看了一下显示屏,知道这是一个打错了的电话.挂断后,我记下了显示屏上的电话号码,心里沉甸甸的.  相似文献   

10.
佚名 《快乐阅读》2014,(7):37-37
<正>"我想你。"爸爸在电话里对我说。我已有四天没见到他了,已经记不得他在医院里待了多少个星期。而那时的我不过是一名高一学生,所以在平日我不得不去上学,只能在周末去看他。大多数夜晚,妈妈都在医院里陪着他,而我则一个人独自待在家里。我的惊讶只持续了几秒钟,其间,我无声地咽下心头的涌动。"我也想你。"我哽咽着说道,努力忍住眼泪。那是我爸对我说过的最有意义的三个字。  相似文献   

11.
有一个爱玩电游且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经常上课迟到,作业完成不好。一天下午第一节是数学课,上课十多分钟他才急冲冲地跑到教室门口,并提着一个小塑料袋,喊了“报告”之后,举起塑料袋告诉我:他不舒服,看病去了,袋子里是药。看他的样子,同学们和我都觉得他不像生病。于是,我让他把药拿出来看看,他迟疑了一下,不得已递给我一盒严迪消炎药,我拿到手里立即感觉到盒子里好像是空的。我想:他又在玩花招。顿时,我的脑子似乎是在激烈地翻腾着,因为我知道,严厉的批评已没有多大作用了,只能冷处理,我轻轻地对他说:“先到座位上吧,…  相似文献   

12.
我的梦     
我背着一个大口袋出去寻找我的梦找呀,找呀梦终于被我找到啦我把它放在口袋里背回家可到家一看梦只剩下一点点原来轻风想看我的梦吹破了袋子树枝想看我的梦划破了袋子小溪想看我的梦浸湿了袋子于是袋子里就只剩下回忆我的梦$河北吴桥县桑园镇中学@陈濛濛  相似文献   

13.
儿子卖报     
妻下岗后,申请办了一个公用电话亭,兼卖报刊杂志。不管刮风下雨,妻都雷打不动地坚守在这小小亭子里。虽然是小本生意,一个电话、一份报纸都只有几分钱  相似文献   

14.
著名小说家R到山里去进行了一次为时三天的郊游之后,这天清晨返回维也纳,在火车站买了一份报纸。他看了一眼日期,突然想起,今天是他的生日。“四十一岁了,”这个念头很快地在他脑子里一闪,他心里既不高兴也不难过。他随意地翻阅一下沙沙作响的报纸的篇页,便乘坐小轿车回到他的寓所。仆人告诉他,在他离家期间有两位客人来访,有几个人打来电话,然后用一个托盘把收集起来的邮件交给他。他懒洋洋地看  相似文献   

15.
就要过年了,爸爸带我们回西安老家。他给几个老同学打电话,要请他们吃饭。第一个电话打给一个叫大宝的,大宝说“:怎么会让你请?你过来就是,知道你回来,大家都想请你呢!你说说,你那天会来几个人?”电话里的声音特别大,我都能听到。大宝叔叔真热情。爸爸说:“三个,我和我的两个儿子。”爸爸带我们两个去,绝不是为了蹭饭,他想让我们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这是爸爸的一贯做法,他不愿把我们老关在家里。第二天下午五点多,我们跟着爸爸来到白云祥饭店。大宝叔叔一见我和宋词,就伸出手来,和我们握手。我们两个都有点不好意思。除了我和弟弟宋词,还有…  相似文献   

16.
正暑假里,爸爸妈妈去南京游玩,我听说南京有一种奇石叫雨花石,就托他们带一些回来。一天的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咚咚咚",听见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来到门边,看都不看就开了门,果然是爸爸妈妈。我直接抢走了他们手中的袋子,却没看见雨花石。这时,爸爸从背后掏出了两个小袋子,说:"雨花石就在袋子里,不过,你得先回答我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由于工作需要,爱人经常出差,有时一走就是几个月。可是她心很细,经常给5岁的儿子写信,每次来信,儿子都是欢呼雀跃,他识字不多,就让我给他念。亲爱的余鹏:你好!每次在电话里听到你的声音,我觉得那声音好听极了,要不是因为电话收费太高,我真想天天给你通话。电话这东西真是神奇——其实是科学技术神奇——它能让你远在千里之外听到亲人的声音,可就是不能看见你。要是你长大了能发明这样一种东西就好了:一种千里眼眼镜,戴上它走到天涯海角也不怕看不到亲人。好像中央电视台  相似文献   

18.
电话铃声响起,话筒里传来一个小伙子的声音“是马老师吗?您好!几次想去心理咨询室,想想还是先给您打个电话。老师,我非常迷信,我有精神病,很严重,我……” “先不定性好不好?”我禁不住插话,“你一定是遇到了什么麻烦,把具体情形说给我听听?” 他的语气也轻松了一些,开始讲述他心中的烦恼“我总感到没有可靠的朋友,总觉得谁都不可靠。坐在教室里,我只要感到身旁有人看我,或是感到身边有人在呼吸,我就学不下去,就瞎想。  相似文献   

19.
"我想是不是让国家研究,给农民工发一张卡,这个卡可以绑定一个个人账号,理顺农民工异地缴纳转接社会保险的体制机制,让农民工走到哪里都可以交。"这是巨晓林在今年两会上提出的建意。在巨晓林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更好地服务和帮助农民工。作为高级技师,他耐心地给公司里的新进农民工授课,向他们传授经验教训;作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他深入基层,  相似文献   

20.
电话     
亚历山大·贝尔是位美国科学家,1876年,他制造了世界上第一部电话。贝尔1847年出生于苏格兰。后来,他在美国找到了工作——在一所新建的聋人学校里当老师。他喜欢帮助聋人,并努力想找到一种以导线传递声音的方法。贝尔认为,说话的声音是由不同的振动形成的,如果导线能够传递振动,那就一定能够传递人的声音。贝尔致力于这项工作,他的助手协助他一起工作了将近四年。他们都在努力使梦想成真。1874年的一天,贝尔正在一个房间里的接收器旁工作,突然,他从接收器里听到了从助手的房间里传来的声响。他匆匆跑到助手的房间里,大喊:“你在做什么?”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