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汉语和英语中,都使用被动结构。在这两种语言当中,由于文化的差异和使用的习惯不同,被动结构的意义和使用也不尽相同。对于同一个意思的表达,虽在同一个语境中,英语往往用被动语态表达,而汉语却不习惯于用被动语态。从汉语和英语的形成、异同点、适用场合等方面出发,对汉语和英语被动结构进行一系列的概述,以期为英语翻译技巧和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英语和汉语在语态上都有主动和被动之分,但汉语被动语态的应用范围远不如英语宽广。在不少情况下,同一意思、同一句话,英语里习惯用被动语态表达的,汉语里却往往用主动语态:“Heislovedbyallofus”之类的句子在英语中常见,但在汉语中,如果说“他被我们大家热爱着”就很不自然,得换个说法“我们大家热爱他”。英汉语言这种使用上的差异,常使英语被动式句子结构汉译时在句式上并不完全一致,有时可保留原文句子结构,有时则需改变结构,这可根据句子的整体结构采用合适的方法来处理。现试举如下六种译法。一、以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  相似文献   

3.
主要从结构方面对英汉语被动句的异同进行分析。二者主要差异体现在英语被动句是通过谓词的形态变化来体现,汉语则主要通过被动词来表达。在被动句的翻译过程中应注意英汉语言这种形式上的不对等,并给出符合表达习惯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4.
英语和汉语都有被动形式。英语中的“被动语态”是个语法范畴,它是一种动词的一种表现形式,表示动词的主语与该动词所指动作之间的主动和被动关系。汉语的动词没有“语态”的语法范畴。汉语具有动词功能的词都表示主语的动作或经过,都是主动形式。也就是说,英语和汉语的被动形式,在表达方式上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英语中被动语态使用范围很广。汉语被动形式的使用  相似文献   

5.
试论英语被动态与汉语被动句之差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英汉两种语言中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都要借助主动或被动这组法形式和手段。但同一语法术语在这两种语言中所代表的内容不会完全相同,在英语中,有语态语法范畴,故主动和被动语态之分,其被动语态的标记为be -en,而在汉语中因缺乏语态范畴,也就无所谓被动态语态和主动语态之分。在动词谓语句中,如果主语是动作或行为的受事者,句子就是被动句。本文主要分析两种被动句的不同之处,以求从这一侧面来进行英汉对比。  相似文献   

6.
英语中语态和情境类型的一种关系史光筠一、问题的提起一般语法书讨论语态问题时,常以两个相关的句子为例,说明相关的主动被动句所指的是同一事实或意思,只是观察句中动作的角度不同。例如Quirk等说:语态是一个语法范畴,它可以使我们从两种角度的任何一种来看句...  相似文献   

7.
英语被动语态的形态特征比较明显,使用频率较高。汉语被动语态的形态特征不明显,主要依靠词汇手段来体现。英语被动语态中by+n结构的翻译受到语用因素、语法结构、语义的制约,该结构可以译为汉语被动句中的施动者、句子的主语、句子中的状语、句子的宾语、判断句"是——的"中的成分。  相似文献   

8.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被动语态结构,但在被动语态的应用上却不尽相同。在科技英语中被动语态句用得十分广泛,且往往带有明显的被动标记,而在汉语中则不然。因此,英语的被动句译成汉语时,很少译成被动句。而在更多的情况下要译成主动句、判断句、无主句和其他结构。  相似文献   

9.
被动语态这一语法范畴是英汉语中都存在的一个语法现象。传统上认为英语的被动语态有一个较稳定的表达形式,并且比相应的汉语被动语态使用得更频繁。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英语的被动语态还有其它表达形式。而汉语的被动语态,除了一般的表现形式外,还有更常用的隐性表达形式。所有这些使得被动语态的形式和意义的关系变得更趋复杂。虽然从形式与意义关系的角度去分析、对比英汉语被动句的异同的论文随处可见,但这不足以揭示英汉语被动语态差异的功能与实质。因此,本文试从语言的民族性这一角度对比、分析英汉语被动语态使用中的差异,尤其是体现于被动形式被动句和主动形式被动句使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古汉语的被动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这里说的古汉语,是指唐代以前的汉语。唐以前的汉语是怎样表达被动意思的,这在过去讲古汉语文法的书上经常见到,即所谓“被动式”。它的举例是:“为……所’式”,“为字句”、“见字句”、“于字句”等等。这些统统都可以名为句式。了解了这些,是可以对我们读懂古书有很大帮助的。但是,这些所谓“式”,是从形式上看的,究其实际,还远远不能说明古汉语里被动意思表达的情况。因为在古汉语里,不具有这样的形式,也未尝不是表达被动意思的。换言之,表达被动意思的句子和表达主动意思的句子,有的并不必、也不能单纯从“式”上来找区别。是主动句还是被动句,有的只能从词句的意思上来辨别;还有,有的句子虽然在形  相似文献   

11.
英汉两种语言中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都要借助主动或被动这组语法形式和手段。但同一语法术语在这两种语言中所代表的内容不会完全相同。在英语中 ,有语态语法范畴 ,故有主动和被动语态之分 ,其被动语态的标记为be + -en ;而在汉语中因缺乏语态范畴 ,也就无所谓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之分。在动词谓语句中 ,如果主语是动作或行为的受事者 ,句子就是被动句。本文主要分析两种被动句的不同之处 ,以求从这一侧面来进行英汉对比。  相似文献   

12.
被动语态这一语法范畴是英汉语中都存在的一个语法现象,传统上认为英语的被动语态有一个较稳定的表达形式,并且比相应的汉语被动语态使用得更频繁,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英语的被动语态还有其它表达形式,而汉语的被动语态,除了一般的表现形式外,还有更常用的隐性表达形式,所有这些使得被动语态的形式和意义的关系变得更趋复杂,虽然从形式与意义关系的角度去分析,对比英充语被动句的异同的论文随处可见,但这不足以揭示英汉语被动语态差异的功能与实质,因此,2西文式从语言的民族性这一角度对比,分析英汉语被动语态使用中的差异,尤其是体现于被动形式被动句的主动形式被动句使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英汉两种语言有很大不同。就语法结构而言 ,英语喜欢使用被动句 ,把中心词放在前面 ,修饰语从后面来修饰中心词 ;而汉语则偏向于把中心词放在后面 ,修饰语放在前面 ,而且使用被动句的机会相对要少得多。这就使得英语被动句汉译时 ,不但要求对原文有透彻的理解 ,而且还必须照顾到汉语的一些习惯。如果英文被动句翻译成汉语被动句听起来很拗口时 ,就必须改变句型。下面是英语被动句汉译时的一些技巧。1 译成汉语主动句英语中被动结构的句子译成汉语主动句时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情况。1 .1 原文主语在译文中继续作主语。( 1)Thewholec…  相似文献   

14.
英汉语中都存在一种用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意义的句式——意义被动句。然而,这类被动句在英语和汉语中无论是从形式结构还是从使用频率来看却都有所不同。本文主要从使用的谓语动词、表示的时间范围、语序和使用频率这四个方面对英汉语中的意义被动句作一简要对比。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手段,教师传授知识、技能靠语言,组织教学活动靠语言,帮助学生进行操练实践也靠语言。我们的母语是汉语,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他们学习英语的重要来源,是他们掌握英语的桥梁和了解英语的手段。教师课堂上若能时刻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教学语言,势必使学生由始至终对英语这一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既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也可以防止学生“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16.
文章指出并修正了Arthur Waley英译《论语》中的六处误译,同时进行了偏误分析。其偏误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汉英数词运用的不同。2在阅读中,汉语中字意的理解至关重要,每个字的意思理解了,句子的意思也就不难理解;而英语中侧重对句子结构的理解。3汉语中主语的省略与变化较多,而英语则一般要保持一致。4古汉语的基本句式应该是“自动-使动”而非“主动-被动”。5与英语相比较,汉语的抽象词语较为贫乏,汉语通常用具体的词语来指代抽象的概念。  相似文献   

17.
部分英语形容词含有被动含义,这些形容词一般是由相应的动词经曲折变化构成的.英语被动义形容词在其形态、语义和句法上都区别于一般形容词的特征.从认知角度上看,该类形容词中被动意义的存在主要是由范畴化过程性及范畴模糊性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影响中国学生的英语写作。英美人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式的,他们在遣词、造句、谋篇上遵循着从一般到具体、从概括到举例、从整体到个体的原则。而汉语习惯于先分后总,先说原因后说结果。如果要表达同样的意思,英语只要选用合适的时态就可以了,汉语则必须使用词汇手段。大学生用英文写作时要按照英美人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要学会用英语进行思维,避免写出中国式的英语。  相似文献   

19.
劳颂 《神州学人》2000,(10):37-40
晚饭后。邻居们聚集在齐平屋内看电视。齐平和詹逊俩人用茶水和饮料招待来宾。来客是:三位女士,郑楠、汀莉和何玮;两位男士,墨西哥人格斯和黑人杰夫。两位男上中等个子,敦实健壮,都属于重量级的,从他们握手的力度上,也可以感受到他们的级量。大家边看电视,边发表议论,英语对英语;汉语对汉语;汉语中夹着英语;英语中杂着汉语。谈到高兴时,纵情大笑,快乐、开心、心身愉悦。  相似文献   

20.
英语被动句和汉语“被”字句因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存在着不同的表现形式。英语被动句,通常是通过动词的语态形式变化来完成的;汉语被动句一般主要借助表示被动的助词来表示被动的词义,有时还直接体现在词汇意义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