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根远  罗小幸 《收藏》2007,(6):164-165
在距今约3000年前的西周早期,中国传统的土木建筑中最重要的屋面材料——瓦出现了。随着瓦的不断使用,多有纹饰和文字的筒瓦之头即瓦当终于登上了历史舞台。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迅猛,七雄各霸一方,各国所用瓦当多各具特色,瓦当艺术第一个鼎盛时期因之形成。随着汉帝国的建立,瓦当在使用的广泛性与艺术性方面均发展至极盛。文字瓦当的流行与四神瓦当的出现成为瓦当艺术第二个高峰时期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早在西周时期的建筑就开始使用瓦当,战国时多种纹饰在瓦当上的出现,形成了最初的瓦当艺术。秦和汉代瓦当造就了瓦当艺术的一个高峰。六朝瓦当虽失去了秦汉瓦当的富丽堂皇,富于变化的生机,却仍是瓦当历史长河中的一环。由于地域性和时间性的定格,六朝开放性思想的影响,使六朝瓦当形成自己的特有魅力。近日,笔者得到南京大学教授贺云翱先生赠予的《六朝瓦当与六朝都城》一书,看后收获颇深。贺先生对六朝瓦当的分析,是从南  相似文献   

3.
邢舒良 《收藏》2007,(3):115-115
考古发现,西周时期的建筑就已开始使用瓦当。战国秦汉瓦当造就了瓦当艺术的高峰。六朝瓦当虽失去了战国秦汉瓦当的富丽堂皇,富于变化的生机,但在六朝开放性思想影响下,六朝瓦当形成了自己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瓦当,又称“勾头”,是覆于屋檐具有蔽护作用的一种瓦件,一般与筒瓦连制在一起。瓦当上雕刻的各种纹样又使瓦当有了装饰的功能。d在我国传统建筑中瓦当与滴水瓦相间排列在檐口,一阳一阴配合使用,统称为“勾头滴水”(图1,台湾邮票,筒瓦,边纸为瓦当图)。  相似文献   

5.
张国柱 《收藏》2021,(3):126-131
瓦当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活化石”,其中的文字瓦当更为藏家所推崇。文字瓦当最早见于战国,汉代十分流行。从唐开始,很少有文字瓦当,明清时期文字瓦当几乎绝迹。前些年,西安市西门外沣镐东路189号院内,发现了一方清代文字瓦当(图1、图2)。该瓦当面径14厘米,边轮宽1.5厘米,当心饰九叠篆“佛”字,当面未分格,饰6字篆书“重修大崇圣寺”。  相似文献   

6.
翻开各种介绍中国秦汉瓦当的书籍,其中都收录有含"冢"(家)的文字瓦当(如图)。长期以来,人们将这一类文字的瓦当皆识读为"冢"字,有些瓦当的文字明显是"家"字,可还是被识读为"冢"字(图e,f,g,h)。每当我见到这类文字瓦当或瓦当拓片时,心里总会  相似文献   

7.
李毅民  张国柱 《收藏》2011,(6):132-135
"对我而言,建一座瓦当博物馆,编一部《瓦当大成》,这是给社会干了一件事。一个人一生应该干成一件事,给世上留一笔,才算没白活。"长风劲扫意境天成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正如人有雅俗之分,爱好也是有层次的。人们常通过一个人交往了些什么样的朋友,来推断其品格的高下。  相似文献   

8.
吴磬军 《收藏》2008,(3):34-38
燕下都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之一,其遗址在今河北省易县县城东南5公里处。燕下都瓦当自上世纪初出土以来,已有百余年的时间,以其丰富的纹饰种类,深厚的文化内涵,精美的制作工艺以及特有的半圆规制,引起了史学界、文博界和收藏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根据自己收藏的瓦当实物和考古资料,从纹饰种类、内容题材、艺术特征以及规制等方面对燕瓦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作一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9.
陈康 《集邮博览》2001,(9):35-35
当你徜佯于陕西渭河塬上,在不经意中,一脚也许就会踢出一块记录着2000多年沧桑的秦汉瓦当;当你漫步在北京西山绿树红墙的明清寺庙陵墓时,时而也会捡到黄琉璃的螭纹瓦当。瓦当是延续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古建筑上的一种构件。  相似文献   

10.
陈智 《收藏界》2012,(4):143-143
近几年李斌枞先生的音乐书法在书法界掀起了一股热潮,我想这是当代书法新思路的何益尝试,也是比较成功的艺术试验。 当代书法在全面的传统同归之中,更为关沣的是技法和气息的泥古,这是一种当代风尚。然而我们纵观历代的书家圣手,能领风骚者往往有两类:其一就是有大才而开山立派者;其二就是另辟蹊径,借鉴融合相关艺术形式,别开生面者。前者如下、颇、苏、黄;后者则如太白、怀素、八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