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敏  张莹 《黑河教育》2014,(11):78-78
正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猜测、比较、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2.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最简单的排列与组合的规律,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教学过程:常规训练:一分钟口算。一、引导自学师:同学们喜欢去公园玩吗?生:喜欢。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很有趣的地方,哪儿呢?我  相似文献   

2.
和毅  利庆海 《海南教育》2011,(12):34-35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88至89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现身边事物之间的排列变化,理解排列变化中所隐含的简单规律,能根据规律完成事物  相似文献   

3.
<正>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使学生找出最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2.让学生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组合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初步感悟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3.培养学生有顺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4.
排列、组合是高中数学教学中比较难讲难学的课题之一,其主要原因是:①它是宇宙间的一种自然现象。自然界中由于事物相互之间以及事物本身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在外表或位置上的相互配合和顺序的不同,而产生了形形色色、千变万化的现象,使问题显得错综复杂,难于着手考虑。②它与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联系较少,而且问题的解决要依赖于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③怎样分辨排列问题还是组合问题有困惑,学生容易含糊不清。  相似文献   

5.
世界上所有词语的创造公式为:W=K(C1+C2+C3+…),其中:W为表达某事物所使用词语:K为一门语言的原始符号变化规律;C1,C2,C3…为表达某事物某特征所用词语;C1+C2+C3+…为一个民族观察某事物所用视角及排列.世界上所有的语言词汇都可以据此公式重新整理,整理方法分四步:(1)总结出这门语言的原始符号变化规律K;(2)找出某一事物的特征C1,C2,C3…及这个民族观察这个事物所用视角及排列C1+C2+C3+…;(3)根据K规律变化C1+C2+C3+…得出W;(4)按词典顺序排列整理好的字词W.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第一册下册57-59 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有规律的 排列现象。 2.能发现给定事物中的简单排列规律。 并运用自己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的事 物,发现和欣赏生活中"数、形"的美。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发现事物的简单排列规律,并  相似文献   

7.
排列与组合     
§1.引言 1.排列与组合是宇宙间一种自然现象。自然界中由于事物相互之间以及事物本身内部组成部分各个间,在位置、时间上的顺序和配合的不同,因此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图象,形态,事件,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现象。我们无时无刻不受到它的影响。我们所讨论的,数学上所谓排列与组合是从数的艰念出发,在理论上讨论事物在排列和组合中的性质,研究它们的规律。这样我们可以进一步掌握它并利用它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我国在上古时代就能创造性地利用它。如用“——”及“--”两种符号,每次取三个(可以重复)排列着,得到八种形式,它就是所称的八卦,拿来记载简单的事物。我们一般都认为这是我们文字的起源。我们  相似文献   

8.
一、教学目标分析 排列与组合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学生在二年级已经接触了排列与组合知识,学会了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方法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如用两张数字卡片组成两位数的排列数、三个小朋友两两握手的组合数等。  相似文献   

9.
(八)排列法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把一些事物排列在一起组成一列,计算一共有多少种排法,这就是排列问题。排列法是解决排列问题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用到的数学思想是乘法原理。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生活中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初步体会其中的简单规律。2.通过观察、科学猜想、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观点分析日常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教学过程】一、寻找排列的规律1.认识"一一间隔排列"师:我这里有一些乒乓球。我准备把它们按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论美是整生     
事物潜能、事物品质、事物生态活动、事物生境、事物环境、事物背景六位耦合对生,进而并进旋升,达成超循环整生,形成美的本质.美是整生有着普适性:古代天态整生经由近代人态整生,走进现代天人整生,抵达和趋向当代与未来的自然整生,实现了历史与逻辑统一的非线性有序生发,既显现了美的本质谱系,排列了一切美的本质观,又在集大成中结晶和升华了当代美的系统本质和最高本质.整生的根由是生态自由,它们互为因果,一体两面,同抵自然境界,深化了美的机制与规律.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12页,113页例1、例2。教学目标:l.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活动,采用罗列、连线等方式,让学生能够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9页"数学广角——排列组合"。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在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一、找准领字,明确同-空间事物的先后顺序 例1下面句子的排列顺序,恰当的是( ).  相似文献   

15.
阮艺 《中学数学研究》2016,(4):F0002-F0002
一、引言 一切事物内部都包含着两个方面,系统优化方法讲求的是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这就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作为数学知识,  相似文献   

16.
教育研究中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什么是量的研究所谓量的研究“就是对事物的量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事物的量就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速度、程度以及构成事物的共同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1](121)。这种研究是实证主义科学方法论具体化的直接产物。实证主义源于经验主义哲学,它  相似文献   

17.
设计背景 中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有规律排列的事物,他们对有规律排序具备了初步的生活经验,但是还没有形成具体概念.因此设计了中班数学活动《小斑马旅行记》,让幼儿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有规律排列的现象,并能按规律排列物体,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有规律排列的现象,能够按规律排列物体.  相似文献   

18.
一、训练项目临界思维二、训练导论任何客观事物都有自己的质、量、度、质,决定了事物的特有属性,把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量,即事物的数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水平以及组成成分的排列顺序等;度,就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和范围,也就是一定的质之所以能够存在的量的限度。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量的边缘界限,如果某一事物在发展中超出其量的界限,它就会发生质的变化,而转化为别的事物,所谓“真理面前多走一  相似文献   

19.
等温线是温度相等的各点的连线,等温线图是用一定区域内若干条等温线表示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数量分布状况。其判读方法一般是根据等温线的数值大小、疏密程度、排列方向、弯曲形状等特点,判断某一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变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等温线是温度相等的各点的连线,等温线图是用一定区域内若干条等温线表示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数量分布状况.其判读方法一般是根据等温线的数值大小、疏密程度、排列方向、弯曲形状等特点,判断某一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变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