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远程教育导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各种教学模式孕育而生,远程教育导学就是其中之一。通过探讨远程教育导学的内涵、特征、形式和内容,简要分析了当前导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远程教育教师导学理念的回归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电大20我年的发展里程清楚地告诉人们,导学理念的成功建树对于电大教育事业和现代远程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汲取电大发展里程的成功经验,发扬电大早期发展过程中教师所具有的那种先进的导学理念及其表现出来的艰苦创业精神,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从内容到形式,从手段到广泛,一点一滴地构建起导学支持服务体系,乃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积极行为。  相似文献   

3.
Internet技术出现后,通讯技术的进步直接促进了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在线网络教育的迅速发展。但对于以质量为根本的现代远程教育机构来说,在其发展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一些问题。本文就中外现代远程教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进行比较,为进一步探讨改进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质量,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现代远程教育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跨出了传统校园的围墙,大大扩宽了教育、教学的功能;但与此同时它也存在局限性。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作用来弥补其自身的局限性,对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尤为重要。基于这一认识,本文深入论证了远程教育中教师导学作用的重要性,进而提出在远程教育发挥教师导学作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分析了省级远程教育网络现状之后,全面地考察和系统地归纳了省级教育信息传输网络的实际建网情况,从技术和传播角度出发,系统地分析和比较了不同环境及条件下信息传播的特点。提出了省级现阶段实施远程教育网络建设的基本思路,并对现有网络传输教学信息的技术问题作了初步探索,以此来寻求省远程教育网络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模式探讨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本文就国内远程教育的四种网络模式,以及计算机教学局域网的资源开发利用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就种种上模式涉及到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文章最后就远程教育的未来模式、目前的过渡方式提出了作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远程教育作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方式,在整个社会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远程教育的质量是远程教育发展的生命线.文章在分析影响远程教育质量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以人为本的远程教育质量评价观,实现以评价促进远程教育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张琳 《河南电大》2008,(1):82-83
远程教育作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方式,在整个社会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远程教育的质量是远程教育发展的生命线。文章在分析影响远程教育质量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以人为本的远程教育质量评价现.实现以评价促进远程教育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在高职英语教学评价中进行导学模式评价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导学模式评价主要是从课堂上对学生差异的尊重、学生地位的突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关注等出发进行评价,通过导学模式评价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一些改进意见。进行导学模式评价可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要对内在因素、社会因素、学生学习质量、教师教学质量等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0.
网络远程教育质量管理的优劣影响着学习者学习的有效性和社会对网络教育的认同.本文就以质量监管为目的,对如何建设好网络远程教育教师团队提出几点建议,包括制度建设、职业准入、团队培训、评价和奖惩机制等方面的规范和要求.  相似文献   

11.
《教师教育研究》2016,(6):65-74
科学教师教学能力是提高科学教学质量和促进科学教育发展的核心能力,是一种系统的、动态的、有机整合的能力。科学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模型的建构以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作为基底,以情境创设能力、提问解释能力、探究教学能力、合作论证能力、评价总结能力、迁移应用能力为砥柱,以实现科学教学目标、实施科学教学内容为准绳,达到科学教学和学习的完整统一。模型遵循系统理论、教学过程理论和学生学习理论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素养等为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12.
利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法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大学教师绩效考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把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应用到大学教师绩效考核研究中,结合教师的实际情况将综合能力根据需要分成若干个指标,建立了因子集、评价集、隶属函数和权重集,实现对教师绩效考核的综合评估.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评价的权重集,并对取大取小算法和评价结果的最大隶属度原则进行了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教师评价研究述评--兼论我国高校教师评价研究的迫切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梳理教师评价研究的历史脉络,并对教师评价研究的总体状况进行评析,认为:教师评价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学教师,由此也导致教师评价研究的内容多局限于教师教学水平评价,忽略了高校教师评价的特殊性;我国高校教师评价研究已经远远落后于现实要求,迫切需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进行拓展。  相似文献   

15.
16.
17.
在教师培训活动中,教育主管部门、培训承办部门、授课教师、参训教师和选派单位五方实际上是教师培训活动中的"利益相关者"。对教师培训有效性的评价应该建立在相关各方的满意度基础上,建立一个以各方满意度为指标体系的的综合评价标准,并进一步检讨改进,寻求各方满意度的提升,形成教师培训体系的良性循环。本文通过收集各方的信息反馈,根据广泛访谈调查列出相应指标项目,并应用特尔斐法(DELPHI MODEL)确定相应的权重和分值比例,构建了有效性评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8.
在对现有的教师评价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模糊数学、信息熵、多目标决策相关理论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的TOPSIS法的教师综合评价方法。文章用模糊数学的方法量化了具有模糊性的属性值,运用信息熵权法确定属性权重,较好地解决了权重分配受主观偏好影响的这一问题,最后结合多目标决策中的TOPSIS法对教师综合评价这一问题进行了求解。通过实例分析,证明该方法是切实可行的,能较好地体现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This case study of a teacher who engaged his students in inquiry within a technologically rich classroom was conducted over 5 weeks, including 15 regularly scheduled classes. Data include extensive teacher interviews, e-mail, and artifacts such as class notes, curriculum guides, and handout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methodology was utilized to address what Barron et al. (1998), called the major hurdles in implementing project-based curricula: the simultaneous changes in curriculum, instruction, and assessment practices. In addition, a framework developed by the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s How People Learn was employed to provide detail on the nature of knowledge, learner, assessment, and community centeredness of the project-based unit. Finally, the classroom environment created during a unit of astronomy was analyzed and five principles emerged: the sense of a project, the development of independent individuals, creation of a global community of learners, a cyclic nature of instruction emphasizing conceptual and procedural understanding, and the utilization of distributedexpertise.  相似文献   

20.
Recent critiques of the discourse or beliefs and practic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have focused on the restrictive ideological assumptions of the subject. However, these critiques in turn have been criticized for rehearsing once more the ga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Drawing on theoretical models external to physical education, a form of discourse analysis is proposed to link critical perspectives and practical concerns in an account of effec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