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具有阶级性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论点。但是,不同阶级之间是否还有某些共同的道德准则?引伸一步,被剥削阶级可否继承剥削阶级的某些道德?对于这个问题,过去不少的哲学教科书或文章都作了否定的回答,断言在阶级社会里一切道德现象都只具有阶级性的一面,主要根据都是引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哲学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极为重要的基础工程。”做为高等院校应如何强化这种“本”意识,搞好社会主义大厦的。基础工程”建设呢?本文拟从加强和改进大学德育工作方面谈几点学习体会。挑战与失误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在有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社会里具有强烈的阶级性。这种阶级性集中地表现在为哪个阶级服务、为哪个阶级培养接班人上。所以,一般来说教育的阶  相似文献   

3.
一、坚持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 党性是阶级性的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在阶级社会中,各个政治集团的意识形态,特别是政治思想,总是反映着一定的阶级利益和要求,表现着一定的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因此,不同时代与不同社会制度中的各个政治集团,都采取一定的思想方式来灌输和传播自己的意识。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用无产阶级的革命思想教育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培育和造就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人。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  相似文献   

4.
一如何看待阶级斗争?这是一个关系到如何正确理解道德的阶级性和继承性的关系的关键问题。长期以来,人们一提到对立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就自然想到两者是绝对对立的,似乎除此以外再没有别的了。认为剥削阶级道德不能批判继承的同志,其一切推论正是基于这个前提;就是主张剥削阶级道德可以批判继承的同志,在这个前提面前也只好退避三舍,于是便用“特殊条件下”,“阶级斗争的复杂性”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结果仍然得不出令人信服的结论。那么,对立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的全面的真实的关系到底是什么?这里有两个问题是需要搞清楚的。  相似文献   

5.
<正> 在阶级社会里,政治是有阶级性的,是为阶级服务的。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政治。也就是说一定的阶级有一定阶级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为了弄清正确的政治观点是人的灵魂,必须先弄清楚什么是政治?列宁指出:“政治就是参预同事,指导国家,确定国家活动的方式、任务和内容。”①国家制度、国家管理,对阶级的领导和党派斗争等问题,都属于政治范畴。同时列宁又下了这样的定义:“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存在决定人们道德意识,这是马克思义道德观的本质。道德作为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所以,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在物质利益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对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重视物质利益又鼓励人们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中物质利益问题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7.
一历史教学法的意义在有阶级的社会中,教育是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因此在教育的效果上,就表现那一个或那几个阶级用教育作武器去打击其他的一个或几个阶级。这就是教育的阶级性和教育是阶级斗争的武器,在上一次已经谈过。由於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由於中国人民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已经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是掌握在人民政府的手中的,也就是掌握在人民的手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既然是为人民服务的教育,所以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8.
历史教学有没有规律可循?什么是历史教学规律?探讨这一问题,对历史教学理论体系、历史教学原则的确立,以及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运用,都有一定的意义。历史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探讨它的规律,必须先找出它的基本条件作为研究的基点。这个基本条件就是它的社会性和阶级性。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社会性和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乃是人的根本属性。我们所说的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自从有了人类之后,也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9.
在有的哲学教材和论述阶级与阶级斗争的文章中,有这样一种说法:对立的阶级是“同生同灭”的;现在既然资本家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了,无产阶级也就同时不复存在。他们从矛盾的对立统一法则来说明这个道理:失去矛盾的一方,对方也不复存在。“没有资产阶级,就没有无产阶级。”这种看法对不对呢?从哲学范畴上谈论这两个阶级的相互依存,当然是可以的。把“同生同灭”理解为对立阶级既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最终也都要消灭,原则上也是对的。但这只是对历史的  相似文献   

10.
在审美活动中,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人们对同一审美对象往往有不同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评价,这是一种现象。另一方面,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人们,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对同一审美对象产生  相似文献   

11.
文学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它既反映了社会生活,又表达了作家一定的思想情感,是再现和表现的统一。那么要研究文学的阶级性,就要从客观的社会生活和作家的主观创作两方面去考察。从客观上说,在阶级社会中,人是以阶级来划分的,每一个人都处在一定阶级地位上,阶级性成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犯罪?如何划分罪和非罪的界限?怎样才构成犯罪?如何识别故意和过失? 犯罪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的产生,.人类社会出现阶级和国家的时候而出现的它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犯罪是阶级斗争的一种表现,是违反统治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的行为,是阶级社会的产物。犯罪具有强烈的阶级性。不同的阶级对犯罪有不同的理解。我国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罪和在其他剥削阶级国家的犯罪有本质的区别。在我们国家里的犯什么是犯罪?按照我国刑法第十条的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危害无产阶级专政制度,破坏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破坏社会秩序,侵犯全民所有的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从这一条明确的规定中,,都是犯罪;但是情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犯罪必须具备商个条件,也就是两个特证:第一,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第二,是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行为。这两个特征是密切联系着的,缺一不可。第一,犯罪是对社会有危害性的行为。这是犯罪的最本质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真理有没有阶级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必须回答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文化大革命前,学术界对这个问题曾进行过长时期的争论,多数人认为,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但是,从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情况有了改变。一九六六年六月四日陈伯达之流在一篇社论中说:“在有阶级的社会里,只有阶级的真理,绝没有抽象的超阶级的真理。”“四人帮”一伙炮制的《哲学小辞典》更是公开鼓吹“在阶级社会中,真理是有阶级性的。”并且武断地说:“反映社会领域真理的阶级性是十分明显的。”“反映自然规律的自然科学,总的说来,同样也是具有阶级性的。”由于林彪、陈伯达、“四人帮”在学术上搞文化专制主义,扼杀“二百”方针,在他们控制宣传舆论阵地的一段时间内,报刊上千篇一律地肯定真理是有阶级性的。因此,真理具有阶级性的观点就占了绝对的“优势”,好象是不言而喻的事了。  相似文献   

14.
<正> 一、坚持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 党性是阶级性的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在阶级社会中,各个政治集团的意识形态,特别是政治思想,总是反映着一定的阶级利益和要求,表现着一定的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因此,不同时代与不同社会制度中的各个政治集团,都采取一定的思想方式来灌输和传播自己的意识。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用无产阶级的革命思想教育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培育和造就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人。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 首先,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为党的基本路线和人民利益服务。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工作的一条重要战线,是直接为党的事业服务的,所以它不仅要以党的总任务、总目标作为自己的奋斗方向,而且要以为  相似文献   

15.
<正> 一、真理的阶级性真理是否存在阶级性的问题,在我国哲学界争论了几十年,曾出现好几种观点。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存在。反映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真理也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另一种相反的观点认为真理是有阶级性的。因为在阶级社会中,人是有阶级性的,人反映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时,必然从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出发,使反映出的真理为本阶级服务,因而真理是有阶级性的。从上述两种对立观点出发,又派生出与上述两方观点有联系而又有所不同的几种观点。诸多观点各持己见,无法统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著名论断,为正确把握文艺的人性与阶级性,指明了正确的方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人性即指人的社会属性,阶级性是阶级社会中人的主要社会属性,不同阶级的人亦有着共同人性。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文艺不能孤立地表现人的自然属性,不能表现抽象的人性,但不能不表现共同人性。近年来,无论是在对文艺的人性与阶级性的探讨中,还是在文艺作品对人性的表现中,都存在着明显的失误。  相似文献   

17.
在阶级对抗社会,为什么民族心理一般说具有阶级性,不是超阶级的,而共同的民族心理又存在呢?为什么阶级心理一般说要打上民族的印记,表现出民族的共通性,而又不能因为这种共通性模糊阶级的界限呢?这应该从民族心理和阶级心理的区别和联系上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意识形态作为人类的精神现象的表现,它不仅仅是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社会生活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使之有不同的意识形态,而且意识也与人的心理、道德、价值观,以及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在马克思的语境下认为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意识思想观念体系。  相似文献   

19.
一九七九年第一期《教学与研究》发表了李秀林、郑杭生二同志合写的《真理不能有阶级性》的文章(下简称文章),深入批判了林彪,“四人帮”鼓吹的“阶级的真理”论,无疑是正确的。但同时又否认了社会科学真理的阶级性,并说谁主张真理有阶级性,谁就很难与上述谬论划清界限。其中道理,没有想通,略谈浅见,以供讨论。文章指出,在“四人帮”那里,“真理的阶级性等于阶级的真理”,它“只能意味着各阶级有各阶级的真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能再有别的解释。”应该说,这与真理有阶级性的观点是根本不同的,但文章似乎把两者完全混同起来,理由有二。第一,文章说真理本身有无阶级性与真  相似文献   

20.
道德是人们行为的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里,道德总是带有阶级性的,是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产生,又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的。也就是说,永恒不变的道德是根本不存在的。作为阶级的道德,无论是奴隶主阶级的道德,封建地主阶级的道德,还是资产阶级的道德,都无法和无产阶级的道德相匹比,无产阶级的道德和一切剥削阶级的道德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