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对《为什么南京是夏季,珀斯是冬季?》这节课的研讨中,关于太阳直射或斜射地面造成的温度差异该如何展开教学成为现场讨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2.
科学课上,老师介绍了用太阳高度测量器测量太阳高度的方法,我知道了当太阳高度是90°时,太阳光是直射在地球上的,当太阳高度小于90°时,太阳光是斜射的。  相似文献   

3.
教“地球的五帶”一課,教师首先結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进行談話:“早上和傍晚的太阳光与中午的太阳射在我們身上有什么不同感觉?”学生回答:中午的太阳光比早晚的强,照在身上显得热些。“这是什么原因呢?”老师就把阳光直射比斜射溫度高的道理告訴了学生。在儿童理解了阳光直射、斜射与溫度高低的关系后,老师接着用手电筒直射地球仪的赤道,并徐徐转动地  相似文献   

4.
《阳光搜索》2014,(1):126-127
《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一课安排了“阳光直射、斜射与吸热”的比较实验。实验内容是把3个同样的黑色纸袋分别按和地面水平、和地面垂直、和太阳光垂直的方式摆放,看看哪个升温快。(教科书设置图例见下图)我们在科学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实验。  相似文献   

5.
《小学自然教学》2012,(4):62-63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一课安排了“阳光直射、斜射与吸热”的比较实验。实验内容是把3个同样的黑色纸袋分别按和地面水平、和地面垂直、和太阳光垂直的方式摆放,看看哪个升温快。(教科书设置图例见下图)我们在科学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实验。  相似文献   

6.
2003年第10期《小学教学研究》中郑昌军老师的一篇文章,文中所讨论的问题是关于《两小儿辩日》中太阳究竟是“初出时去人近”还是“日中时离人近”?郑老师通过画图的形式告诉我们说早晨人所接受的是阳光斜射,而中午所接受的是阳光直射,图中斜线的距离比直线的距离长,故中午太阳离人更近。文中所画的图确实能清楚地表示出“日出”和“日中”太阳  相似文献   

7.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要不要使学生懂得“太阳高度角”的知识及其应用问题,一些同志的看法不一,有的同志认为这部分内容是超出了大纲的范围的。究竟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地理教学大纲》(81年5月版)“地球和地球仪”部分,很原则性地提到“阳光的直射和斜射”,相应在课文中表述为:“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纬度不同的地方,太阳照射的角度就不一样。有的地方直射,有的地方斜射,有的地方整天、甚至几个月受不到  相似文献   

8.
小学《地理》第二部分第十小节,涉及到阳光的直射和斜射问题,这是理解气温日变化、年变化以及五带划分的基础。 阳光直射、斜射的实质是太阳入射角问题。太阳射出的可见光,与地平面形成的交角叫太阳入射角,它的性质是:同一时间内,在不同地点形成不同的交角;同一地点的不同时间形成的交角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9.
科学教师要善于创新实验器材、优化实验设计来提升课堂实验的效率。教科版五年级上"物体的颜色与吸热""阳光直射、斜射与吸热"这两个实验,操作烦琐,实验限制较多,效果不佳。对这两个实验进行优化设计,将两个实验的操作巧妙地合并在一起,能够大大节省实验时间,再用小太阳灯管来代替太阳,则不受阴雨天的影响。改进后的实验,操作轻松简单,且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0.
了解太阳和季节的关系一年中白昼最长的是哪一天在北半球,太阳最高、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是夏至,查一下这一天几点日出、几点日落。让孩子理解一天中太阳最高的是正午,阳光直射,此时影子最短;反这太阳低的时候,阳光斜射,影子则长。向孩子解释夏至是一年中日照时间最长的,但不是一年中最热的一天。  相似文献   

11.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是中学地理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难点,它涉及到的题目多种多样,本文就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引发的相关问题谈几点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12.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是中学地理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难点,它涉及到的题目多种多样,本文就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引发的相关问题谈几点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13.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是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难点,笔者在教学中通过绘图讲解这一难点,学生易于接受,教学效果较好。在绘图时,以某一经线的纬度为纵坐标,标出赤道(0°)、北回归线(23°26′N)、南回归线(23°26′S);以时间为横坐标,标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及次年春分、夏至六个节气(如图所示)。一、引导学生学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边讲边绘,画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曲线(如图所示,图中箭头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从A至B,即每年春分到夏至,太阳直射点自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从B至D,即每年夏至到冬至,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向南移动,经过…  相似文献   

14.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内容抽象,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原因与规律,关键在于分析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之间的因果关  相似文献   

15.
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有关太阳高度角的计算问题.太阳高度角指的是太阳光线和地平面的夹角.其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是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角,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是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两侧呈递减趋势.太阳高度角是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向两侧呈递减趋势,白天大于零,晨昏线上等于零,晚上小于零.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在高中地理学中是个重点,也是个难点.在进行计算中,我们需要两个已知条件:所求地区当地纬度和直射点所在纬度.对于任意时刻太阳高度的计算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不做要求,但是极昼地区,存在最大太阳高度角和最小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相似文献   

16.
一、光的折射实验的困难主要是光在空气中、水中的光路显示不明显。改进:利用两个杯子对口,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其中下面杯子中装肥皂水,浓度要适当。上面杯子倒放,事先点香,收集一些烟雾。用一束激光照射,这样,就可以观察光在空气和水中的传播路径,并能具体地观察光从空气中斜射到水中、垂直射到水中,光从水中斜射到空气中等几种  相似文献   

17.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要提高中学化学教学质量 ,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方法。近几年来 ,笔者在以“学生为主体 ,老师为主导 ,实验为主干 ,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中 ,采用“先学后教 ,实验研讨法”进行教学 ,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先学后教 ,实验研讨法”就是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传授基础知识有机地融汇在化学课堂实验教学之中的一种尝试。其特点是 :(1)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2 )重视学生动手实验能力的培养 ;(3)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先学后教 ,实验研讨法”的教学程序一般分五步进行 :结合…  相似文献   

18.
案例说明:本案例所涉及的内容是学习完《高中地理必修Ⅰ》“地球运动的意义”之后,为加深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回归运动规律而设计的。教师先通过一段有趣的资料吸引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通过学生讨论、师生交流解答疑惑。在教学过程中,从日出方位的变化,引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这样,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揭开了阿布  相似文献   

19.
一、太阳直射点的地理位置是地球运动状态的表现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的结果表现为太阳的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经纬度变化。地球的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变化,地球的自转导致太阳直射点的经度变化。二、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是理解地球运动意义的关键地球的运动导致太阳直射点地理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的提出: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高中地理课本中早有定论:“这样,地球以一年为周期绕太阳运转,太阳直射点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但在用直观图示法显示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时,有的教师对课本上“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交角图”理解不透,自己在黑板上绘了下图(图1),并认为这幅太阳直射点季节移动曲线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