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最近听一位教师教学《乌鸦喝水》一课,先作一番演示,然后提问学生:“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一位学生回答“:因为乌鸦头太大。”老师微微一愣,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马上又请另一位同学回答,学生说“:因为瓶口太小。”“对!”老师随即作了肯定。其实,第一位同学的回答虽然离“谱”(教材),但并不算错。对于“乌鸦头伸不进瓶口”这一事实,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回答,既可说“乌鸦头太大”,也可说“瓶口太小”。当老师演示“乌鸦喝水”时,乌鸦(用纸剪成的)处于动态,瓶子处于静态,乌鸦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加上演示用的瓶子的瓶口并不很小,所…  相似文献   

2.
在一次关于如何处理学生上课“插嘴”现象的集体教研活动中,王老师说“:有的班学生的习惯很不好,今天我上数学课,题目刚刚出示,就有学生不经举手马上说出答案,总是打断我的教学思路。”李老师深有同感“:有的同学回答错了,其他同学就迫不及待地想发表不同见解,不举手发言,课堂纪律一团糟。”其他老师还举了下面两个例子:例一:一次,一位青年教师给学生讲《乌鸦喝水》的故事。当讲到“乌鸦把石头放进瓶子里,水渐渐升高,乌鸦喝着水”时,一学生迫不及待地说道“:可以用吸管喝水,我们平时喝饮料都用吸管的。”“那时有吸管吗?”那位老师没好气地…  相似文献   

3.
当学生提出:“为什么不能用0作除数?”时,一位老师这样回答:“因为0作除数没有意义。”学生又追问:“为什么0作除数没有意义?”这位老师又说:“因为不能用0作除数。”学生面面相觑。  相似文献   

4.
在一次魏书生教学研讨会上,魏老师讲了一个故事:一位中国同行问一位外国老师一个对我们来说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你们学校好学生的标准是什么?”想不到这位外国老师被问得一脸茫然和惊奇,诧异了好半天才回答说:“我们学校没有好坏学生之分。”中国老师又问:“学习不好总是差生吧?”“不!”回答很干脆果断。“有的同学外语成绩不好,可他刚来的时候一句也不会说,他已经作了很大的努力,也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不能叫缺点,这是优点。”外国老师的这种与中国老师截然不同的评价方式,留给了我们许多值得思考的东西……  相似文献   

5.
笑话     
《好同学》2004,(12)
课堂呼噜在读高中的时候,有一次在课堂上老师讲得聚精会神,而下面却有一个学生睡着了,这时旁边有个同学拍了拍他的头:“喂,醒醒,老师提问你呢!”这位同学立马站起来,对着老师问道:“老师,什么?”还有一次,一位同学睡着了,本来也没有什么的,但有一位同学和他  相似文献   

6.
有个同学的问题几乎表达了所有同学的困惑 :老师 ,我们昨天已经吃了早餐 ,这已成为历史 ,为什么历史课本上没有记载呢 ?面对这样一个似乎十分简单的问题 ,如果老师仅仅回答 :“事情太小了 ,不值得记入历史。”或者回答说 :“你吃一顿早餐这件事能影响和改变历史吗 ?”显然都太没有“水平”了。正确的方法 ,应该是“小题大做”。首先要充分肯定学生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义 ,老百姓的“一顿早餐”完全值得写入历史。接着 ,即可层层拓展 ,步步深入 ,领学生进入历史思维的新境界。1 把“早餐问题”与人民生活水平问题和国家经济发展问题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7.
习作内容 :打破思维定势 ,大胆发挥想象 ,改写《乌鸦喝水》。训练目的和要求 :1 以故事内容为依据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启发学生多向思维、求异思维 ,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2 能根据自己的所想、所画、所说 ,写一段通顺的话 ,把故事“改”得更精彩。作前准备 :录像带(《乌鸦喝水》)、投影片(乌鸦在想办法)以及乌鸦头饰一只。启发学生思维与口述 :一、引导学生充分理解 ,充分感知。1 组织学生观看《乌鸦喝水》的录像带 ,讨论 :乌鸦喝不到瓶子里的水 ,它会怎么想呢?先说后写。(提示 :它看见一个瓶子 ,里面有半瓶水 ,可是瓶口太小 …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脍炙人口的课文———《乌鸦喝水》。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故事,但“聪明”的乌鸦真的能喝到水吗芽我们创编了一节科学课,就这个问题在课堂上展开研究———在水中投入石子和沙子,就能让水升到瓶口吗芽首先和学生一起研究瓶中的水怎么能升到瓶口芽由于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学生有多种想象,如:“利用桌子上的石子和沙子,占据水的空间,让水升到瓶口”;“将杯抽成真空,水也能升到瓶口”;“继续向杯中倒水,水也能升到瓶口”;“可以将杯锯短,水也能到瓶口”等等,教者都予以鼓励。而本课的重点实验是乌鸦在瓶中投入石子对水…  相似文献   

9.
在一次观摩活动中 ,有位教师执教《狐狸和乌鸦》 ,当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狐狸第三次说的奉承话时 ,问学生 :“乌鸦的羽毛和麻雀的比起来 ,谁的更漂亮 ?”好几位学生都说 :“当然麻雀的羽毛更漂亮。”这时却有一个男生站起来说 :“我觉得乌鸦的羽毛更漂亮 ,因为我喜欢黑色。”老师先是一愣 ,随即迫不及待地挂出课前准备的乌鸦和麻雀图 ,引导对比 :“你们看 ,麻雀的羽毛呈淡褐色 ,而且有花纹、有斑点 ,乌鸦全身黑乎乎 ,谁漂亮呀 ?”经老师这样一强调 ,学生异口同声地答道 :“麻雀的羽毛更漂亮。”包括刚才那位觉得乌鸦羽毛更漂亮的小男孩也撅着嘴…  相似文献   

10.
公开课上的一幕:“刚才小朋友们回答得很精彩,现在老师有一道难题想考考大家……”老师的问题尚未问完,一只只小手已争先恐后地高高举起。课堂气氛真活跃!教师们满怀希望地洗耳恭听。然而奇怪的是,学生的回答却是牛头不对马嘴,更有甚者是哑口无言。此时,上课者尴尬万分,听课者疑惑不解。究竟怎么回事?公开课结束后,我和一位学生聊起天:你们班的同学发言很积极。”嗯!”你也举了好几次手吧。”是的!”你刚才回答问题的时候是不是很紧张,把答案也给忘了?”“不是的!”这位学生急忙解释:因为老师说,今天上公开课,让我们要积极举手发言,谁举一次…  相似文献   

11.
朋友 ,当你在课堂上提问题时 ,你的学生抢着举手回答吗 ?有的同学回答错了 ,有人敢举手纠正吗 ?你提的问题 ,有人回答后 ,你问谁还有不同意见时 ,还有人敢把他的不同说出来吗 ?如果是“不”的话 ,请把东邻日本的一位教师给我讲的下面这个故事告诉你的学生。周末 ,日本的一位家长 ,领着孩子去拜访他的教师 ,奉上见面的小礼品后 ,笑容可掬的请教老师 ,自己的孩子本周在学校有何不好的表现。老师先说可能没有 ,查看了教学日志后 ,肯定地说确实没有。这时家长刚才那副阳光灿烂的脸就晴转阴了。他便问老师 ,既然没有犯错 ,那么 ,为什么一周来所有…  相似文献   

12.
陈晓菊 《江西教育》2003,(18):28-28
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节目对北京市有关部门在学生中所作的一项调查进行了报道,调查主题是“你最喜欢什么样的老师”,结果90%以上的学生说,我最喜欢微笑着给我们上课的老师。这不禁使我想起隔壁一(5)班的梅笑冬同学,他每次见到我,都是隔大老远就冲我打招呼:“美丽老师,你好!”我觉得挺奇怪,就问:“你为什么要叫我‘美丽老师’呢?”他头一偏,调皮地回答:“因为你每次看到我都微笑!”我不禁又笑了:“微笑就美丽吗?”“对呀!你冲我微笑还说明你喜欢我!”他非常肯定地说。这句话让我心里一震,没想到我无意识的微笑,竟然对这孩子产生如此深刻的…  相似文献   

13.
读完《树上还有几只鸟》,不知同学们感觉到没有,虽然作者只是一位四年级的同学,但却已经有了一种良好的写作习惯,那就是对每一处的叙说都十分讲究。比如第一段中写了三个同学的回答,都是说树上没有鸟了,但这三个回答都是不一样的。第一个回答因为是最先回答的,所以他讲了理由。再看后面的两个回答:第二个是听奶奶说树上没有鸟了;第三个是书上讲的树上“应该”没有鸟了。“应该”一词在这里区分出口语表达的随意性和书面表达的严密性。再来看第三段,“我”的那个答案是在“脑子里突然冒出”的,文中只作了一句交代——“我把这个新答案讲了出来”。这样处理有两个好处:①“我”的答案只是试探性的,并不十分肯定;②这里有意不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我听了一节《狐狸和乌鸦》的公开课,认为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有三处值得商榷,有待修正。一、导入不当这位教师是这样导入的:屏幕显示课文中的插图,教师让学生“说一说狐狸和乌鸦是两个怎样的动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回答说“狐狸是一个狡猾的动物,乌鸦是一个爱虚荣的动物”。教师作了肯定后让学生自由地读课文。很显然,这样导入不当。因为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先就给文本中的狐狸和乌鸦分别戴上了“狡猾”和“爱虚荣”的帽子,这种思维定势不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个性化的体验。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知识经验不应…  相似文献   

15.
我在教小学自然第三册《声音》一课时,提出一个问题:“你知道自然界里有哪些声音?”学生对这一问题非常熟悉,纷纷举例:汽车发出的声音,乐器发出的声音,风声、雨声,老虎、狮子、大象的叫声……包罗万象。没等老师总结,一位学生在前面同学发言的基础上,概括地回答“所有动物发出的声音。”大家一致表示赞同。这时,有一位学生提出疑问:“我不同意这种说法,有些动物是不能发出声音的。例如,雄蝉能鸣叫,雌蝉就不能鸣叫,因为它没有发声器官。”他说得有理有据,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都见过蝉,也立即表示赞同。老师被这位学生能联系生活、勇于质疑的做…  相似文献   

16.
我十三岁时,妈妈带着我依依不舍地离别了北京来到东京与爸爸团聚。一句日语也不会的我很快就感受到异域文化的冲击。有一天因为迟到,班主任老师走过来毫不留情地用硬皮的点名册狠狠地敲了一下我的头。从没挨过打的自己回家告诉爸爸妈妈时,委屈得直掉“金豆”。可他们只问了一个问题:“就打你一个人了吗?”我回答说是和七八个迟到的同学一起受罚的,爸爸即用很轻松的口气说:“那就没话可说了。”我没料到他们反应如此不强烈,愣了  相似文献   

17.
有两位四年级语文老师在教学《三味书屋》一文时,遇到了同样的情况,教者简介课文内容后,一个学生问:鲁迅先生读书的地方为什么叫“书屋”不叫“学校”?“三味”是哪三味? 一位老师听了学生的这个提问,答道:“这有什么好研究的!就跟你们的名字一样,爸妈给取的呗!”听了老师的回答,有的同学若有所知,更多的同学则觉得老师的回答里似乎缺少点什么。另一位老师听了学生的这个提问,略思片刻后微笑着说道:“哎呀,你真聪明,问题问得多好啊,谁能给他解释吗?”学生受了老师的鼓励,立刻有人举  相似文献   

18.
一位青年教师正给学生讲《乌鸦喝水》的故事。当讲到“乌鸦把石子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时,一学生迫不及待地说道:“可以用吸管喝水,我们平时喝饮料都用吸管的。”“那时有吸管吗?”那位老师没好气地说。只见学生垂头丧气地低下了头,其他学生则发出了哄笑声。一位青年教师教学《美丽的丹顶鹤》,当读到“黄海之滨是丹顶鹤的第二故乡”时,一名小男孩插嘴道:“老师,丹顶鹤的第一故乡在哪里呢?”老师一时语塞,碍于有人听课便虚晃一枪:“这个问题下课再讨论吧。”小男孩只好怏怏地坐下,一节课也没再举手发言。课堂上,遭…  相似文献   

19.
题记:当老师忘记自己是老师的时候,儿童才把老师当成最安全的“伙伴”。 例1,教学《乌鸦喝水》,在讨论“乌鸦为什么喝不着瓶子里的水”这个问题时,大多数儿童认同课文中“瓶子里的水少,瓶口小”这一定论。但是,有的儿童不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节品德课,我竟突发奇想地想要学生也当一回老师。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学生时,他们兴奋不已,竟也高兴地答应了,这让我感到有些意外。接着,学生们都自告奋勇地推荐自己。当小老师选定之后,这位“老师”一本正经地说:“老师!不,是袁慧同学,你要坐好来。等会儿要检查学习效果。”我没有吭声,认真照着学生的要求坐好,心想着,看你还有什么花招。可没有想到,精彩的还在后头呢!这位小老师上起课来竟然也像模像样,还有板书呢!他接连问了好几个问题,其他学生们也很积极地回答,那劲头可真让我开了眼界,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后来,小老师将一个问题抛向了我:“袁慧同学,学完这一课之后,你认为我们应该学习张海迪的什么精神?”听到提问后,我马上站起来回答说:“我们要学习张海迪在病魔面前不低头,坚强不屈,奋发向上的精神。”“回答得很好!”小老师表扬了我。本以为可以坐下,但这位小老师又冷不防地提出了第二个问题:“那么,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做到像张海迪一样呢?”我看着这位小老师,只见他正得意地看着我,仿佛又在说:“老师,你不能回答吗?”好啊,得理不饶人了。于是我就将计就计,沿着学生打开的思路,给了学生一个正面的回答:“在我的生活中,的确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