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是抒情的。《诗经》原无定本。先秦人的“诗言志”和两汉人的《诗》“采”编说 ,都是大谬不然之论 ,并不符合先秦诗骚的创作实际和《诗经》文本的编集实际。 2 0 0 0年 8月公开的上博战国竹简《论诗》对此提出了新的佐证。  相似文献   

2.
郭店竹简中《诗》学内容十分丰富。从郭店竹简的引《诗》、用《诗》可以发现,战国中后期,《诗》已经被儒家经典化,而且成为一种品评标准,被广泛运用于政教批评、言行评论以及心理批评等方面,充分显示出战国《诗》学批评的发展繁荣。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左传>"赋诗"、"引诗"的<诗>用状况,结合<论语>"论诗"和孟子、荀子的"引诗证理",利用上博<诗论>所传递的评诗信息,可再现先秦时期的两大<诗>学系统--"赋诗"系统和"评诗"系统,补充载籍之缺,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诗经>早期的流播.  相似文献   

4.
战国竹简《融师》是近年发现的重要古代文献,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全文共存四简,字体是战国古文,形体奇异,内容深奥,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流行观念,是研究古代思想的新资料。  相似文献   

5.
《诗大序》是我国第一篇诗歌理论的专论。一直以来,《诗大序》以其丰厚的理论内涵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两千多年的儒家诗论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抒情言志说、六义论及其以政教观为核心的诗学功能论对后世的诗论家们长期产生深刻的影响。了解关于《诗大序》的有关理论及相关问题是十分必要而且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诗经》思妇诗的抒情艺术主要表现为:注意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相思之苦;把笔触直接深入到思妇的内心深处或用心理独白的方式来写相思;采用细节描写,从侧面怀人;用想象直至进入幻觉,极言相思之苦;用景物来烘托映衬人物的感情。  相似文献   

7.
关于《邶风.绿衣》的题旨几千年来争论不一。《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卫庄姜因"妾上僭"而伤己失位的作品;郑玄则改"绿"为"褖"以附会《毛诗序》。上博楚简《诗论》的出土证明了郑玄改字之误。结合上博楚简《诗论》的评论可知,《邶风.绿衣》应是一首丈夫思念亡妻的作品,它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郭店竹简《老子》的形式和内容与今日所见帛书本及通行本有很大不同,它既非原始的、完整的传本,亦非选本或摘抄本,而是一种较早的经过系统化和逻辑化加工整理而成的传本。它的出土,一方面为我们探讨《老子》形成的早期阶段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线索,另一方面又能促使我们结合流传的多种版本,分析和把握《老子》传本的演变,推动和深化老子思想和道家学派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地反映了殷周时期,特别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诗经》虽有少数叙事史诗,但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我国早期文化形态中的理性精神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的大量的怨刺诗主要从三方面体现了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10.
《诗大序》继承了前人“诗言志”和诗、乐、舞三者密切结合的观点,第一次把“情”与“志”联系起来,揭示了诗歌之抒情与言志相统一的本质特征,并指出了诗歌产生的现实基础及其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战国是《诗》学的危急时代,危急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时代对“诗礼”的排挤,二是来自诸子中的反《诗》学思潮。“竞利”“趋新”的战国时代使得传统的《诗》学被彻底的边缘化,而在战国影响最大的儒、墨、法、道四大学派中,除儒家外,其余三家或认为《诗》《书》蛊惑人心,主张焚毁;或认为《诗》是无用的糟粕,主张废弃:或认为《诗》只是一种知识,无补于治道。对《诗》均采取了一种否定态度。这使得《诗》学在战国的发展遭到空前绝后的困境。  相似文献   

12.
潘啸龙教授的《诗骚与汉魏文学研究》今年元月已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338千字。该书乃作者30年来在“诗骚”和汉魏文学方面最有影响的论文之结集。其中对《诗经》“赋法”和“抒情人称”的研探,深入精到;对屈原“放逐”和“沉江真相”的考察,推动了屈原生平研究的深化;对《离骚》“抒情结构”、《九歌》“祭神特点”、《天问》“问难艺术”、《招魂》“民俗背景”和“楚文化”对屈原创作影响的探索,至今驰誉楚辞学界;  相似文献   

13.
《诗经》和汉代诗歌中的婚恋诗有许多共性,同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里巷歌谣,同是现实主义的文学珠玉。但是,由于时代的不同,二者必然会产生差异。本文试图从主题到形式等角度,对此作一比较,并探索婚恋诗从诗经时代到乐府时代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关于上博简《孔子诗论》的读书札记。主要涉及第十七简、第二十三简、第二十九简的内容。本文试图从文字、训诂的角度对简文中的一些有争议之处,如“其爱妇悡”、“以乐词而会、“律而士”等的释读提出一些看法和证据。  相似文献   

15.
《上博简八》中存在大量的通假字,这些文字的借用现象是研究上古语音的可靠材料。文章对《上博简八》中的143对通假字从语音关系上进行了探讨,归纳出古音通假建立在音同音近的基础上并且以音同为最佳,通假中韵同的数量大大高于声同的数量等结论;最后讨论了余母复杂的通假现象。  相似文献   

16.
“《诗》《礼》相解”是王安石提出的重要诗学观念,早已引起学界注意,但对于此观念与王  相似文献   

17.
蔡星灿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2):126-128,138
<诗经>是我国各种诗歌的源头,其中的离别诗在送别方式和抒情方式上都对后代离别诗有强烈的范式作用,送别方式包括送别怅望、送别赠物、祖饯赠诗三个方面;抒情方式包括营造特定情景抒写离情和铺叙渲染抒写离情两方面.这对后代离别诗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上博七》中助词有"之、所、者、是、亦、夫、噬、虽、其"9个,其中以"之"为主,占74.7%。"之"作结构助词,用法非常灵活、复杂。"其"、"亦"作助词用,都没有实际意义,也无表示语法、语气等作用,只起到衬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上博《诗论》发布和研究,推动了《毛诗序》研究。文章认为,《诗论》发现对深化《毛诗序》研究具有启发性。通过考察四个《毛诗》的关键性版本,再结合文献中相关记载,确实透露出了《毛诗序》作者、作期的信息:首先,《毛诗故训传》本为一体之作,《毛诗故训传》本来就包含有《序》和《传》两部分;其次,今所见最早单疏本《毛诗正义》,对考察了解汉代《毛诗》版本样式,提供了重要实物参考;第三,《毛诗正义》发布后,推动了《毛诗》传播,必须重视李善所代表的唐初普遍认可的关于《毛诗序》《毛传》作者的意见。另外,文章还澄清《毛诗序》研究中的认识问题。  相似文献   

20.
关于《诗.邶风.柏舟》诗的主旨历来有歧义,但以《诗序》所说的"仁人不遇"之诗为近是。上博简《诗论》第26简的内容,为此提供了新的证据。《诗论》以"闷"字来评析《柏舟》,字意为忧愁。这个评析,是孔子政治思想以及他对于隐士看法的表现。在孔子看来,《柏舟》诗的作者,为国事孜孜以求而不遂其志并被小人排挤的时候,是何等的忧愁,然而这又是非常美丽而无奈的忧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