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之间的交往方式发生了新的变革。网络交往是一种新型的交往,赋予了人类社会生活全新的时空概念,给人类的物质交往关系注入了全新的内容,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在广度、深度、交往方式等诸多方面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同时网络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伦理问题,例如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疏离、人际情感的弱化等,需要对此加以规范和引导。  相似文献   

2.
以科学主义的“我们能够拥有的唯一一种知识就是科学知识”的主张来看待德育,等于把普遍性和确定性原则贯彻到德育过程中,从而使德育目标空泛化和教条化,德育方法生硬化和灌输化,德育评价知识化和书面化。在“科学单独就可以回答我们的道德问题,并且可以解释和代替传统的伦理学”的主张中,用生物学来解释和代替伦理学是一些还原论者论证和发挥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已经并越来越成为未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技术是一柄双 刃剑,它给人类带来道德进步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道德危机甚至失范行为。青少年是网络社会的主体构成部分,他们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将左右网络社会的秩序及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方向。因此,对青少年实施正确的网络道德教育,是当代社会发展向教育提出的新任务。  相似文献   

4.
网络交往是多话语系统的、平等互动式的交往;网络交往增强了青年对专家系统的信任,提高了青年的自我意识。针对网络交往及青年道德发展的特点,本文认为,道德教育应建立与青年相适应的话语系统,建立互动的教育模式,要增强专家队伍的作用,以及发挥青年的自我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5.
网络交往作为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新型交往方式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钟爱,它在极大地丰富和发展大学生内在精神世界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道德问题,借鉴中国传统“慎独”伦理思想可以疏解当前大学生网络交往的伦理道德难题.应该做到慎欲辨、慎隐微、慎言行、慎省思、慎始终。  相似文献   

6.
网络时青少年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但由于青少年缺少网络知识与技术,使得其上网只能以休闲、娱乐为主,从而引发青少年上网成瘾.青少年若长期沉迷网络世界,不仅会造成道德观念混乱,还会形成双重或多重人格等.为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要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重视培养青少年的道德自律能力和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7.
网络对青少年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但由于青少年缺少网络知识与技术,使得其上网只能以休闲、娱乐为主,从而引发青少年上网成瘾。青少年若长期沉迷网络世界。不仅会造成道德观念混乱,还会形成双重或多重人格等。为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要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重视培养青少年的道德自律能力和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研究述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青少年网民飞速增长,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日益凸现,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围绕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的表现、成因、解决对策等内容,学者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发表、出版了许多高质量的论文、著作。本文将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期对青少年网络德育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深化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网络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但是由此带来的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也越显突出,同时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挑战。重视,加强和研究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从青少年各种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出发,分析了造成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的各种原因,从而对信息技术与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结合的趋势、条件以及对策作了探究。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网络成瘾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削弱了他们的认知能力,弱化了他们的道德意识及角色社会化失调。培养青少年的网络道德素养和对网络信息的免疫力,需要进行疏导,加强自律,建立监督机制,社区、学校、家庭要齐抓共管,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论网络空间的净化与青少年网德教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互联网对当代青少年的影响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青少年网上不良行为的根源是网络空间的文化危机。由于互联网具有不同寻常的社会控制结构,它的有序性问题特别需要有效的解决方案。网络空间文化的基本准则为:“善待网络”;网络道德的五条基本规范为:无害原则、尊重原则、允许原则、诚信原则、互惠原则。加强网德教育要从认知教育入手,以情感养成为目标,通过自主建构内化,注重过程养成。  相似文献   

12.
加强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正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青少年学生是网民的主体,也是最易受网络伤害的群体。对于网络这把双刃剑,我们首先应运用疏导的方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同时应增强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超前性,并呼吁社会加强对网吧的监管,发挥社会舆论的正面引导,共同关心、保护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3.
网络已经成为当今青少年迅捷地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来源和渠道,与此同时,网络文化中却也充斥着大量的信息垃圾,这对青少年在网络文化的判断和选择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网络文化特性为基础,深入地分析了网络文化给德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教育者应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特性,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利用和发展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14.
使受教育者接受或认可普遍有效的伦理道德规范,是学校德育的目的之一,规范接受或认可的正当性需要德育理论予以辩护,且应当在学校德育的实践中予以保证。然而,在学校德育实践中则存在着无视德育过程本身正当性的“不道德的道德教育”现象。此种现象突现出学校德育过程存在着正当性问题。为此,需要提出一种对话伦理原则来保证学校德育的合道德性。此伦理原则要求学校德育从单主体性独白式的德育模式转向交互主体性对话式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5.
社会学视野中的网络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比特所打造出的新世界,建构出了一种摆脱实体社会既有体制的新“社会”———虚 拟社会,滋生出了一种超越传统教育的新教育———网络教育。正是由于网络可以越过实体社会 的种种阻碍,在网络这个独一无二的大平台上,传统教育、传统教育学被无情地解构;传统教育中 种种不为人所知的压制人的方面也一下子暴露出来;网民们对其或摧毁、或瓦解、或颠覆、或放逐 ……在网络精神鼓舞下,网民在网络这个自由的空间开始重建教育、重写教育学!他们重塑自 我、重构关系、重组话语、重置权力……谱写了一曲后现代主义的教育篇章。  相似文献   

16.
远程教育的网络化既给远程教育院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对远程教育院校的德育提出了严峻挑战。正确认识网络文化的正向与负向功能,做好远程高等教育院校的德育工作,是摆在广大远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作者立足于对网络文化及其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分析,着重探讨了远程开放大学德育工作的变革问题。作者认为,在互联网这一新的思想教育阵地,高校特别是远程开放大学要变被动防御为主动占领,积极开展网上正面宣传和正确信息的传播,充分发挥网络文化在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底线伦理作为每一个社会成员自觉遵守的最低限度的道德规范,是扎根在现实客观条件的基础上的,符合人的心理需要,是道德教育的极好支点。  相似文献   

18.
学风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一个永恒主题,同时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契机,从立志教育、敬业教育、博习教育和通达教育等几方面入手,循序渐进,逐步引导高等学校的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学习风气,为学生成长成材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9.
生态道德教育——生态文明新形势下青少年德育的新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进了报告,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在这种新形势下,作为未来生态文明的建设者和决策者的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能否在心灵中播下生态道德的种子,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因此,在这场触及人类心灵的思想变革中,以价值观培养为核心的青少年德育,理应成为生态文化建设的突破口和主战场。虽然在我国青少年德育内容中作为社会公德之一,环境道德教育也在不断加强,但面对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形势,只停留在环保知识、环保行为教育的层面,显得隔靴搔痒。如何上升到生态文化、生态道德的高度,引导广大青少年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进而养成一种自觉的生态道德行为,已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0.
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在新加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新"八德"和五大共同价值观既是对儒家精神进行的现代意义上的转换和升华,又是学校德育的核心内容,更是新加坡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精神动源.作为儒学源头的我国,有必要借鉴新加坡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对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现代化转换,从而增强我国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