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1 毫秒
1.
索尔·斯坦是美国斯坦——戴公司的总裁,他曾写过六部小说。他在一九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出版的美国《出版商周刊》上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如何使一般图书出版业有利可图》。“一般图书”的英文名词是“trade book”,即指在书店公开出售、盈利的一般图书,既不包括大学出版社所出版的专业图书,也不包括政府出版物,所以有时在中文中译成“贸易书”或“商业书”。  相似文献   

2.
正我从不问津坊间铺天盖地的养生书。有一次逛书店,偶然邂逅《赢回生命——我怎样恢复健康的》一书(新世界出版社,2010)。封面做得有些俗滥,书腰缀以"一本科学养生的神奇之书""国内第一部严格依照现代医学的养生名作"之类夸张的广告词。让我讶异的是,作者竟是舒新城——作为一个对出版史有些兴趣的编辑,"舒新城"这  相似文献   

3.
明代“按鉴”演义与建阳刻书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成熟的章回小说是从“按鉴”开始的,“按鉴”成为明代历史演义的基本面貌。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这一阶段性特征与福建建阳刻书密切相关。建阳是中国古代刻书中心之一,在宋代率先雕刻经史著作,至于今日尚存的刻本中,仍以史部为其大宗,而在史部中,又以普及性的通鉴类图书占绝大多数。正是这样的刻书背景决定了建阳书坊最早产生刊刻“按鉴”小说的创意,大量“按鉴”小说的编撰和刊刻使历史演义成为中国古代小说影响深远之大宗。  相似文献   

4.
最近,在日本的不少书店里,一些几年前出版的小说突然变得畅销起来。什么原因使这些书再度流行呢?原来“制造”这些畅销书的竟是书店的员工。 不少书的封带上赫然写着“这本书被长期埋没,真令人吃惊!”、“这是一本五  相似文献   

5.
韩国软件制造商金片公司通过POS SERVE个人电脑交流系统将韩国最流行的100部小说制成了一部“屏幕书”(screen book),从而开创了一种阅读新方式。由于小说是在计算机监视器上阅读,因此屏幕书和CD—ROM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它是通过  相似文献   

6.
一个女作家的自白戴厚英长篇小说《人啊,人!》曾是一部引起争议的小说。它的作者戴厚英女士在新近出版的自传《性格——命运——我的故事》一书中,又一次对往事作了“真诚”和“真实”的回忆和思考。女作家坎坷多舛的生活经历,既为同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都可能有的遭遇...  相似文献   

7.
读书三味     
从小的时候起就爱书,真不知是什么因缘,只要有机会到一个地方去,第一要去的,就是书店,一个柜台一个柜台的转;到谁家去,比寒暄更重要的,是看人家的书柜,即使不借,也要翻上一翻,或摸上一摸。而如果有一天书不在手里面,心中便恍然若有所失,觉得这一天是白白地过去了,日记中于是便记上 “今日无事可做”之类的话,十分的没有劲头。而平时即使不看,用手去摸一摸或用眼睛去瞟一眼,也就非常地满意了。书,诚有深味存焉,否则其乐怎么会在声色犬马之上? 宋人李淑在《邯郸书目》中曾把书比作三种味道:“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书三味”─—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三味书屋”,便出典于此─—“太羹”,是古代祭祀时所用的原肉汁;  相似文献   

8.
两年多前的今天,原中国科技图书公司经营部副经理姚振甫离职去承包经营以机械工业出版社为挂靠单位的“机工书店”。从那以后,这件事曾几度引起书店内外的种种议论,社会舆论对此也十分注意,不断有所报道,对姚一致肯定。去年5月29日光明日报发表了记者谢军题为“热情为读者找书为书找读者,姚振甫个人租赁开办一家专业书店”的报道;10月11日文汇报接着也刊出了记者周了连写的题为“打破科技图书单一发行渠道——姚振甫承包书店路子走对了”的文章。两篇文章都附有短评或“编后”语,提倡“加快现行图书发行体制的改革步伐”。但这些报道的某些提法是不确切的,如:“租赁开办一家专业书店”,事实上原来并没有“机工书店”,他也无从租赁  相似文献   

9.
大多数人买书的时候,通常想到的都是去书店。书店是购买——当然也是销售图书的最佳场所,然而并不是唯一的场所。书业中的“特卖场”指的是使用传统书店以外的渠道销售图书,它可以是在零售点(比如在一些宠物店摆放一些关于拉布拉多猎狗的书籍)也可以批量卖给组织机构,随后这些机构进行再次销售或者把这些书捐赠给其他单位(诸如卖给其它多级销售渠道)。 一些书在书店的行情不好,是因为他们不适合“书店图书”这一“形象”。书店的顾客对于书店里的书有自己的看法,不符  相似文献   

10.
下面是东京都内某大型书店的一个场面:书厅内人们熙来攘往,一名风度翩翩的年轻小伙子在买“书”;书店里从描述希腊神话的书到与计算机相关的各类专业书籍一应俱全,令人目不暇接,小伙子买到手的“书”是一张银光闪闪的小小光盘,而不是人们熟悉的书,他所需要的一切尽在光盘中。  相似文献   

11.
威尔士的一个小城镇——海奥,是世界旧书O集中地。小镇海奥人口仅1200余人,然而却集中7500多万册的旧书。登上小镇的山顶,发现有一长其书店排列在狭窄的街道两旁,大多数书店出售旧书这里的书都是技厅出售的。海·西纳麦书店堆满了各种书籍,这里不仅8科技和医学书,还有自然主义者、旅游者和探险者自要的书籍,它自称是世界上最大的旧书店。威尔士的海奥──世界旧书之都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在只有两个书店,一个是新华书店,一个是快要倒闭书店。”此话出自爱书之人“坚果兄弟”之口。近日,他在深圳华侨城创意园雅库艺术空间发起开办一家叫做“30天就倒闭”的书店。说是书店,实则是一项艺术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3.
路透社一则电讯报道说,今年4月间史蒂芬·金一本惊险小说《骑乘子弹》电子书迷住了美国读者,各大书店相继紧跟推出自己的数字产品“速成书”。顾客选好书,只要在书店喝一杯咖啡,一本刚印制出来的新书就可送到读者手中,价格与出版商的订价相同。  相似文献   

14.
著名文学理论家叶舒宪先生曾经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 他在英国牛津访问讲学时,经常到市内各家新旧书店间淘书。有一天看到一个戴帽子的乞丐,坐在地上,不顾初冬的寒冷,专心致志地捧读一本书。看到这种“不协调”的景象,一种莫名的感动油然而生。他便问乞丐看的是什么书,原来是英国名家凡尔纳的小说。温饱都不能保证,却照样需要幻想中的“环游地球”。叶先生由此大发感慨,还比较了英国与世界各国的读书状况。  相似文献   

15.
华文地区第一家女性主题书店——台湾女书店在其9周年纪念日之际公布了“女书出版”与“非女书出版”两大年度销售排行榜,它除了与一般大型连锁书店的销售排行结果有着极大差异外,更可反映出特定族群的阅读口味。  相似文献   

16.
王化兵 《出版参考》2006,(6S):I0007-I0007
最初还是在逛书店的时候注意到“天则”。在满墙的经管、励志、青春小说中,突然发现了一套《诗》、《词》、《曲》、《赋》,令我耳目一新。店主见我留神看,便顺手拿来另外四本《琴》、《棋》、《书》、《画》推荐,说尽管书店空间紧张,可还是特意封面冲外地平摆着这套书——“因为我也是喜欢读书的人”。是啊,不是喜欢读书的人,怎么还能静心来读这些书?细看之下,发现这套书是天则文化公司策划的。  相似文献   

17.
解放前出版发行工作的情况,可以拿商务印书馆和生活书店作代表。“一·二八”以后。商务重整旗鼓。以发行教科书为根基,又出版各种所谓“杂书”。在《新闻报》上每天登一方块广告,标榜日出一书。广告就以“每日新书”相号召。通过自己在全国的分馆。专门发售本版书刊。生活书店自己出书不多,但总经售(代理发行)的书却不少,新知书店出版的书。也是全部按六折委托它  相似文献   

18.
“为读者找书,为书找读者”是新华书店职工最熟悉的一句话,但不见得每个人都能够按这句话去做。有的仅仅把它当着对外宣传的口号,不肯去“找”,不会去“找”,使企业失去一次又一次销售机会,丢掉一个又一个市场。为了增强新华书店在多渠道发行中的竞争力,书店的各项...  相似文献   

19.
近闻一本叫《中西医结合肿瘤学》的医学要著,因某出版部门以“十万元订金”为要挟,而使其出版搁浅。因此引起国中仁人志士忿懑,遂行动起来支持著作者,有为之集资者,也有主动为之出版者,这现象足以说明社会上对这种书需求的迫切状况。闻此消息后,我联想到“舶来品”《玫瑰梦》一书,这是一部渲染色情的小说。但这部书在出版成交时,不曾费任何周折,一举印刷几十万册,销量颇可观。这现象也说明了一部分人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部别开生面的书。它不是学术著作,却有理论色彩;它不是通讯报道,却有大量信息;它不是报告文学,却有许多生动的描写。它是一部容纳多种体裁的“实录”——详实地记录了本书主人公王志纲从一个新闻记者到独立策划人“角色转换”的勤奋经历,其中有采访经验,有写作方法,有策划思路,有广告创意,有影视设计……包容量多,辐射面广,是一部新时代青年成才之路的“实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