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接受美学”是当代西方学研究中的一种新兴的方法论。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康茨坦斯大学的两位教授尧斯和伊寒尔。其核心理论:学作品足为读阅读而创作的。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宵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不能由作品自身实现。他们视“作一作品”为创作过程。视“作品——读”为接受过程,  相似文献   

2.
接受美学的创始人H.R.姚斯在其接受美学的经典著作《走向接受美学》一文中写过这样一段话:“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从接受美学的视角看,文学接受是发生在文本和读者问的对话,文学朗读就是读者的审美期待视野对文本的响应和与文...  相似文献   

3.
接受美学的文学观是对文学的新认识,更是对读者的发现。文学教育是以教育为目的,以文学为本质,对文学阅读、接受和传递的一种特殊形式。接受美学可以为文学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理念支撑。从而探讨文学教育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4.
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中的读者关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译读是学翻译过程中一个能动的主体,读对译语本的阅读和接受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行为。由于读的审美行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不同时期的主流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会有所不同。译对译读语言和化审美特征的关照以及对译读情感需求的关注是影响学翻译活动成功的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6.
简论接受美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接受美学作为当代美学、文艺学的一种令人瞩目的文艺思潮和文艺美学方法 ,它反对作品中心论和单纯的作家研究 ,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 ,重视读者的积极参与和接受。对当代文艺理论和美学有着重要的创新意义。本文就文学创作与接受 ,作品与读者间的相互关系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7.
接受美学对我国文艺理论及美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它高度肯定了读者在文艺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及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的偏差,同时也为教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分析接受美学的理论背景和基本特征,利于新时期美国文学课程教学理念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接受美学理论在西方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其特点是以研究读者的接受为中心。接受美学认为,作家写出了作品只是完成了文学活动的一个部分。作品本身并不产生意义,作品的意义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也就是说,只有在读者阅读和接受作品的时候,作品和作家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并发挥作用,否则只是一堆废纸。读者的阅读和接受与作品本身同样重要。接受美学要求把作品和读者的关系置于阅读活动的首要地位,充分承认读者对作品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创造性作用。从接受美学理论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对英语阅读教学有益的启示。启示一:学生应该是课堂的…  相似文献   

9.
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课堂教学包含了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阅读,理解,教学中教师对内容传授,学生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吸收,因此,课堂教学决不是机械的知识传授,而是教师的知识经验,讲授技巧以及学生的人生检验,知识接受程度的有机融合,本紧扣教学这一环节拟就教学中接受美学谈谈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接受美学对电影研究起着促进作用.但它孤立地强调其超越作家、作品的决定性作用,其片面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1.
接受美学最早是由德国学者汗斯.罗伯特.尧斯提出,后流行于德国和前苏联,前一段时间也成为我国文艺界讨论的焦点。接受美学有意识地突出了读者这一角色,说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性去发现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12.
论语文教学的接受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莱莉 《教育探索》2002,(10):48-60
接受美学是以读为中心的一种美学理论,在当今世界颇有影响。这一理论对本与读关系的定位,对作品意义生成规律的探索,对“空白”和期待视界的阐释,以主对语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都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研究电影接受时,接受美学的许多成果给我们以借鉴和启迪。本文认为,原来的电影研究重于研究电影的“第一文本”,忽视了研究电影的“第二文本”,忽视了对电影观赏心理的深入研究,因此主张,要注重对电影作品本身的研究,对电影艺术家及创作过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接受美学将学评论家的视线引向了学三环节中的读,重新认识了读在学意义的再实现中的主体作用,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从接受的角度看,译翻译的只是他头脑中的本,即是译和本对话、达到视域融合的结果。译对本未定因素和空白的具体化,是语符—意象化中译再创造的根源。另一方面,译不同于普通读,他必须向译读传达原的意义,此时译语本的隐含读作用于译语言符号的选择。意象—语符化过程实际上是译创造性运用译语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接受美学把读者接受作为文学演进中一个基本环节与内在的动力学来看待,重视并考察了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的产生过程,揭示了作家、作品、读者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特别是揭示了读者接受的勇动性方面。对文学史上作家,作品的地位,评价和影响的历史变化,从接受意识的变化方面作出了合理的的解释。接受美学引入电影研究领域,使我们对电影观众的价值的认识更加深入了一步。  相似文献   

16.
作为文学理论的一支,接受美学对于文学的作者、文本、读者运作之链有其独到的见解和观点。本文拟对接受美学视野下的三者关系做出尝试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接受美学以读者的“接受”作为文学考察的重点,它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引进中国。接受美学的引进切合了中国新时期读者的审美需求和文化市场的需要,并有助于中国古代文论向现代文论转化,对中国文艺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接受美学重视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以自己的已有知识、生活经验、期待视野为基础,对文本进行富有个性化色彩的解读与填空、交流与对话。这是一个文学作品由“第一文本转化为第二文本”并由现实的读者实现文学接受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南帆 《福建教育》2003,(6A):14-15
  相似文献   

20.
接受美学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既有异曲同工之处,也有大相径庭之处。二者能有许多相契之点的重要原因是它们根植于大致相同的社会和时代生活中。接受美学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都主张历史与美学并重,反对割裂文学的历史属性和美学属性;在对文学的存在性状的探讨上都主张文学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双向的过程;在对文学作品、文学价值等问题的探讨上也颇有多神似之处。但是接受美学过分夸大读者在文学创造 活动中的作用,有对文艺现象作孤立、片面、抽象的观照之嫌,仍未突破二元对立的传统思维模式。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则力主对文艺进行宏观总体、辨证全面的把握,反对任何极端化的文学见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当代意识和实事求是的文化精神,接受美学则更多地体现了一种执著于形而上追索的古典文化精神。二者在文学生产、读者、文学发展等问题上也颇多异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