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昭君出塞是汉匈两族从战争走向和平道路、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的结果;同时,昭君出塞对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与和平,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也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凝聚力有其构成各要素,这些要素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积淀内生。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能量迸发在抗日中集中体现,当前中华民族振兴大业更需要中华民族凝聚力发挥作用和威力。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向有尊祖敬宗的优良传统,我国学术界对“中华祖先”问题也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因几个理论难点的困惑,使人们的认识还不能完全统一。本对祖先的含义,确定祖先的原则、方法等问题提出了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探讨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一是澳门回归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体现,二是澳门回归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的巨大推动作用,三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支柱即爱国主义,四是现阶段如何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5.
民族凝聚力作为一种社会力量系统,是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中华民族凝聚力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对于保持祖国统一、和谐族际关系、发挥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也正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在这新的发展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现实意义也更为彰显。  相似文献   

6.
文章探讨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构成要素、发生机制、功能实现等方面的内容,并从理论上给予了较为全面深刻的分析。论证了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经济凝聚力、精神凝聚力、政治凝聚力三个方面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现实紧迫性和时代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民族凝聚力已经成为日趋激烈的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内容。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民族凝聚力被赋予新的内容和形式。从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中分析民族凝聚力,能使我们对其现状和问题有一个更为客观的把握,从而增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切实提高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而走社会主义道路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能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团结最广大人民群众,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发展伟业、克服困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统一战线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倍增器。新世纪新阶段应对各种挑战需要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统一战线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方面大有可为;要以创新精神开展统战工作,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本文对抗日战争给予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和影响作了详细阐述,进一步提出了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这一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1.
论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海 《西北师大学报》2003,40(5):119-122
民族精神是支撑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民族文化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抽象、升华而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支撑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独立与发展,使中华民族居于世界大国之林。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成为56个民族强大的凝聚力,使中国成为一个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伟大国家。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国发展前进的力量源泉,是全体中华儿女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精神支撑,是新时代下党领导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动力。中华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民族团结、国家发展。新时代下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应从缩小地方经济差距、坚持党的领导、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等入手。  相似文献   

13.
王昭君和亲出塞成为民族团结和睦的象征,本文从历史传说、古今诗文、民间歌谣、人文景观四个方面论述了昭君出塞的影响,从而演绎流传的观念形态、精神的物化产品和一定生活方式与综合构成的有机整体以及作为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对"家"所怀有的那种精神家园感进一步延伸到中华民族这一大家庭的产物,是中华儿女共同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所获得的温情感、安全感,幸福感、归属感、自豪感和希望感的统一体,是中华儿女的共同精神依托.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生成取决于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关系,同时也与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思维习惯密切相关.为了建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我们需要充分认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对中华民族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新历史条件下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意义,努力夯实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存在基础,并不断强化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5.
孟成全 《唐山学院学报》2022,35(5):10-16,76
在中华民族由"自在存在"到"自觉存在"的转变中,第一个拥有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人、第一个自觉而公开地标举现代中华民族旗帜的人是李大钊。李大钊的中华民族观念继承了立宪派、革命派的成果,强调中华民族是由中国各民族融合而成的、是各民族平等基础上的统一体、包括中国境内的所有国民,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并阐释了其深刻内涵。而李大钊的中华民族复兴理念则认为中华民族复兴的方法是变革,中华民族复兴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关键在于青年,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为社会主义。李大钊的中华民族观念是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观的源头。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现实的精神现象是传统、“前现代”、“后现代”并存。这三种现象基本上 在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存在:老年人“倾向”传统,中年人“面对”现实,青年人“向往”未来,其内容是交融在一起共时性的存在于人们的心灵之中。传统张扬的是礼仪,以道德为基础的礼仪至上是传统的核心;现实追求的是经济,以法理为保障的经济至上是现代精神的基础:未来向往的是自由,以人的价值为根据的自由至上是精神永恒的需要,从而构成了中华民族现实的精神现象。中华民族的精神现象正处在一个建构过程,呈现出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图。  相似文献   

17.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适应全球化的大趋势,不断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统战理论在当代形成两次飞跃:邓小平新时期统战理论与江泽民统一战线思想。统战理论在当代的每一次飞跃,都使统一战线充分发挥了“法宝”作用,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