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种子是生命力的载体 ,其传热传质的研究已经从宏观迈向微观 ,从整体迈向细胞、原生质、细胞器、分子膜的水平 .用透射电镜对未干与干燥的白菜种子进行了子叶切片观察 ,发现干燥后的种子子叶细胞仅在细胞壁有皱褶 ,细胞器无明显变化 .种子发芽过程中酶活性检测表明 ,与未干种子相比 ,萌发 48h,经 45℃干燥 2 h的种子α-酶的相对活性下降了 5 .8% ;经 67℃干燥 2 h的种子α-酶的相对活性下降了 3 0 .1% .可见 ,干燥参数影响种子的微观结构与酶的活性 ,与种子干燥的临界安全温度相同 ,酶的活性是干燥温度、初含水率与加热时间的函数  相似文献   

2.
<正>光是一种重要的生态因子,它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在生命世界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促进植物种子萌发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很多学生认为种子的萌发与光照无关,因为种子被埋藏在土壤中,光无法对其起作用。实际上,有的种子的萌发是需要光照的,这样的种子叫做需光种子,如烟草、莴苣、拟南芥和黄榕的种子就是典型的需光种子。目前对需光种子研究最多的是莴苣。有人曾经做过实验,将红光与远红光  相似文献   

3.
为确定催芽机播小麦种子适宜的浸种条件,选用小麦品种偃展4110,将其种子在不同温度、不同时间下分别浸种,分析了种子吸水特性与种子回干后的活力。结果表明,在种子吸水率相当的条件下,采用较低的温度浸种,浸种液的电导率较低,即能够减少种子内含物渗出量,并且种子吸胀率较小。与其它浸种处理相比,30℃浸种6 h和40℃浸种4 h下小麦种子简化活力指数较高。30℃浸种6 h处理既保证了种子发芽率和活力,又相对适合机械化播种。  相似文献   

4.
儿童是教育的"种子",教育是培育"种子"的事业。建构幼儿园"种子文化",需要"肥沃的土壤"——幼儿园标准化质量管理制度与润物无声的物质环境创设,"充分的阳光"——伴随"种子"共同成长的教师与"种子课程"共同释放爱与精神的能量,"流畅的空气与及时的雨露"——幼儿园不同主体间的敞开与互动、理解与支持等。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幼儿的天性与生命的独特价值,遵循"种子"的生长节律与内在秩序;同时形成与"种子"共同成长的成长型思维模式与共同价值观,夯实办园特色与内涵持续性发展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HgCl2及与酒精配合处理黄瓜种子、培养基冷凝水保留量及不同的夜温对黄瓜无菌种子苗培养的影响。结果:4minHgCl2处理剥皮种子效果最好,HgCl2与酒精复合处理完整种子的结果均较差;保留50%冷凝水对种子萌芽明显有利;夜温22、24℃时种子苗健壮、萌芽率高。  相似文献   

6.
为满足现代种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青岛农业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围绕应用型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对种子加工课程进行了改革与实践.本文主要阐述了种业新形势下种子加工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并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平台建设等方面探讨了种子加工课程改革实践情况,为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特色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促进楸树的良种选育和种子快繁,研究了不同光照条件对楸树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恒温条件下,种子发芽率与光照时数呈正相关,全光照楸树种子的发芽率最高,达78.3%.种子发芽前期给予适当时间的黑暗处理,可大大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前期黑暗处理虽不能改变楸树种子的光发芽特性,却能加强其光感应度.种子发芽后期给予黑暗处理,对种子发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行种子管理体制中的弊端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WTO框架下对开放种子市场和种子管理体制赖以存在的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种子管理体制落后于种子产业自身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并成为制约中国种子产业结构转换和产业升级的障碍,具体表现为:一是政府和种子企业之间缺乏科学的行为规范;二是种子产业与农业之间以及种子的产业内部各相关产业之间缺乏高效率的产业联关系;三是种子研究,开放,繁育,生产,储,宫销等产业组织之间及其内部缺乏科学的激励,四是种子技术及商品种子市场运作过程缺乏规范的监督和管理,因此,中国必须继续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以便适应新形势下种子产业转换与升级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被子植物开花传粉、形成种子。种子是幼小的植物体。种子是植物个体发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植物依靠种子来繁殖后代。种子的成分、结构、形成、发育,各部分的遗传组成,种子萌发的条件,种子的储存、催芽,种子萌发过程中的新陈代谢变化、营养方式的转变等等都是考试中常常涉及的内容。现对以上各考点以试题的形式展开分析、归纳,进行“种子”专题讨论。  一、种子的成分和结构种子是植物体的胚胎,是生命活体,它的成分与一般植物体有共性,也有特殊性。因子叶或胚乳中营养成分的不同,种子可以分为:淀粉类种子、油料类种子、蛋白类种子…  相似文献   

10.
本文概述了我国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及学科发展情况,论述了我校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及措施,探讨了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菜豆种子在红外固定床干燥过程中 ,种皮结构的变化及种皮对干燥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运用描述种子干燥过程特征的内部水分扩散模型 ,确定了种子的水分扩散系数 ,模型与实验数据相吻合 .研究表明 ,无种皮时种子的水分扩散系数为有种皮时的 1.6 7倍 ,种子子叶层的扩散系数是种皮层的 3.2倍 ,种皮是种子干燥过程中主要的传质阻力之一 ,也是优化传热与传质的关键 .  相似文献   

12.
教学背景分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果实和种子的结构与种子的传播方式是学生认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绝好材料。我将本课教学的落脚点落在了果实和种子的结构特点与种子的传播方式相适应这一科学观念上,力图促进学生科学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章首先概述了内蒙古农业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组成,然后论述了新农科背景下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最后阐述了新农科背景下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成效与反思。  相似文献   

14.
为了认识不同品种椰枣种子的形态特征及其与发芽特征和生长能力的关系,从而为引种栽培提供指导.本文以热带亚热带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椰枣5个品种的种子为材料,对其形态大小以及发芽和幼苗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种子的形态和大小差异显著,Ajwa的种子呈胖圆形,单粒种子明显重于其余4个品种.Khalas和Khodry的种子最早萌发,其中Khalas种子的发芽率最高,为93.3%.Ajwa的种苗健壮,幼苗生长迅速,单日高生长达到0.5 cm,观察期内始终高于其他4个品种.实验还表明种子的大小和萌发特征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但与高生长显著正相关.考虑到大种子产生的幼苗健壮且生长迅速,适应能力较强,所以在同等情况下,建议优先选择具有较大种子的品种作为引种栽培对象.  相似文献   

15.
学生知道种子的结构,但对于如何辨认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感到很困难,对于与种子萌发相关的知识也只停留于机械的记忆。鉴于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做种子萌发实验:了解植物吸水的原理;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知道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干重和湿重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枇杷(EriobotryajaponicaL.)种子对脱水敏感,但采用保湿贮藏的方法可有效地延长种子的保存寿命.枇杷种子在贮藏中劣变速度与贮藏温度和种子含水量密切相关.实验证明,15℃的贮藏温度和51%左右的含水量对枇杷种子的保湿贮藏是较合适的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马铃薯对枸杞种子萌发是否有影响,以宁夏枸杞为试验材料,用不同质量浓度的马铃薯块茎浸提液对枸杞种子进行处理,研究处理后枸杞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马铃薯块茎浸提液对枸杞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质量浓度为25、50、100 g/L的马铃薯块茎浸提液处理的种子与对照组发芽率无显著性差异,只有质量浓度为200 g/L处理的种子与对照组发芽率有显著性差异;质量浓度为25、50、100、200 g/L的马铃薯块茎浸提液处理的种子与对照组发芽势有极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的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都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
苏蕙 《早期教育》2011,(6):13-15
近年来,我园提出了“种子文化”的理念——即把每个孩子都视为一颗珍贵的种子,种子的成长需要肥沃的土壤,需要阳光、空气、水等一切生长要素。我们将蕴含童趣的物质文化视为种子成长的肥沃土壤,将彰显和谐的精神文化视为种子成长的各类生长要素,以此来阐述种子的成长之美与园丁的培育之乐!  相似文献   

19.
良好的贮藏条件和科学的加工与贮藏管理方法可以延长种子的寿命,保持种子的活力,提高种子的播种品质,为蔬菜的增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种子传播是指种子以某种方式离开母株到达适宜生境萌发成苗实现定居的过程.种子传播方式有主动传播、被动传播,后者有风力传播、水力传播、动物传播、人类活动传播.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不同的生境有与此相适应的种子传播方式,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常与其传播方式相适应.在长期的协同进化中,传播种子的动物与植物之间形成了互惠共生关系,这对维持群落结构及其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