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革发生学和中国社会政治运作的典型案例贾平凹的新作《古炉》(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1月版),值得予以充分关注。这部小说,第一次以全景的方式,描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乡村如何被裹挟和卷入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过程,它如何从抢夺一顶既令人艳羡、又是一种政治标志的军帽开始,以滚雪球和加速度的方式,日渐延展,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而形成狂澜既倒,日月崩摧的灾难。这灾难二字,又是日后人们的追谥,彼时彼地,身处其境的人们,却有一种疯狂的蟋蟀的  相似文献   

2.
《古炉》是贾平凹带着"文革"的责任和记忆,以狗尿苔这个孩童为叙事视角,写"文革"来到古炉村后引起的村民的心态、生活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巨大变化。《古炉》继承了以鲁迅为代表的乡土写实风格,在对乡村生活琐事的描绘中抵达人性的本真,在对"文革"神圣性的嘲讽中挖掘其荒诞,在对魔幻世界的勾勒中蕴含对传统伦理的缅怀,在一场场闹剧背后显露出贾平凹对"文革"的深思。  相似文献   

3.
贾平凹长篇新作《病相报告》主题解读,写作手法分析,及与其他论点商榷。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文学的书写中,对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叙述一直都是需要直接面对的.贾平凹的《古炉》从他对“文革”的独特记忆和乡土经验出发,在探讨乡土与革命之间的深层联系上,展示了乡土社会中真实的生存现状和荒诞境遇.同时,他也通过塑造蚕婆、善人、狗尿苔这些“守火”者,探讨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地上获得救赎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著名作家贾平凹的长篇小说《高兴》发表后,立刻引起了各方的热切关注,2009年导演阿甘将《高兴》搬上大银幕,成就了一场贺岁档的狂欢盛宴,此举又把作家和这部长篇小说推到了大众视线的最前沿。  相似文献   

6.
作者介绍:贾平凹,当代著名作家,陕西作协主席。他是当代中国极具叛逆性、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其作品《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贾平凹的作品主要以独特的视角,准确而深刻地表现了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在三十多年的现代化进程中痛苦而悲壮的社会转型,在一种原生态叙事中,深入中国  相似文献   

7.
对外国人来说,读这么长的长篇小说是需要很长时间,并且很吃力的。特别是《古炉》里所用的语言非常土俗,更增加了阅读的难度。我第一次接触了陕西方言,一开始读小说的时候,觉得很难,连人名也认不出来,可是越读越觉得我被小说的内容所吸引。我认为每一部文学作品都需要普遍性和个性。读者读作品的时候如果没产生同感、没有表达赞同的话,便很难读下去。  相似文献   

8.
真正的艺术是扎根人民的。贾平凹是一个笃诚执着的人,他扎根广袤的大西北,不事张扬,伏低伏小,自觉接受着生活的浸染,秦头楚尾的地域文化积淀,古今中外经典作家作品的艺术熏陶,世事人生的沧桑磨砺,给了他施其才、精其艺、美其文的广阔天地。  相似文献   

9.
贾平凹长篇小说中的几个重要元素在《浮躁》《废都》《高老庄》三部作品中逐一显现。其一,对时代情绪的把握;其二,扎根于商州的地域特色和神秘文化;其三,文化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10.
贾平凹新作《古炉》,通过狗尿苔这个叙事者向读者展示了两个世界:一个是曾经过往的"文革"历史,是暴力和血腥的历史记忆;一个是情感想象的诗意人生。《古炉》一方面通过真实的历史记忆,揭示出非常历史状态下人性的毁坏和变态;另一方面又通过狗尿苔和蚕婆等人的诗意生存给予现代人性重建以力量。现实与想象的交相辉映,也使贾平凹的"文革"叙事并未落入到已有的叙事窠臼中,反而更好地承载了作者对历史、人性以及人的理想生存状态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古炉》是贾平凹本世纪的又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乡村"文革"为题材,不仅形象地再现了历史上曾经的那种灾难性场面,而且深挖了"文革"之根源,即当时乡村普遍存在的贫穷、愚味、浑浊、荒诞、争斗,或者说国民的病态生存和病态人格。由此表现出他对人性中恶的一面的伤痛和批判,以及对民族命运的关心。并再次经由传统文化,为困境中的人们指明了出路。这既是贾平凹一贯的创作风格,也体现出一个作家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  相似文献   

12.
本从《废都》中破缺的表现,破缺的缘由。破缺的价值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同评价贾平凹在90年代作家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李波 《文教资料》2011,(14):17-19
小说《古炉》唤醒了人们记忆深处的"文革"情节,普通民众的生活在"文革"风向标的指引下发生了巨变。在全民参与下,古炉村"文革"运动变成了由"精神领袖"领导的群生狂欢化运动,古炉村就成了"文革"期间中国乡村社会的缩影。  相似文献   

14.
贾平凹的新作《古炉》(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1月版),值得予以充分关注。这部小说,第一次以全景的方式,描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乡村如何被裹挟和卷入"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过程,它如何从抢夺一顶既令人艳羡、又是一种政治标志的军帽开始,以滚雪球和加速度的方式,日渐延展,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而形成狂澜既倒,日月崩摧的灾难。  相似文献   

15.
《商洛学院学报》2019,(1):29-34
贾平凹的新作《山本》是作家为故乡秦岭所作的传记,在叙事时空体、人物塑造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传奇特性,这既使故事一定程度上区别于传统的谶纬叙事,也使人物的形象和作者与读者对人物的态度与现实主义小说有所不同。《山本》还采用了"历史型"与"传奇型"两种叙事策略去讲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秦岭历史,这不仅表现出作家在后现代时期对历史之暴力与残酷的认识,也是对历史叙事之非理性、反阐释、反经验主义的表征。  相似文献   

16.
贾平凹的小说以描写自然环境、当时当地的风习、人物置身于环境中的感受之真实见长。而这些描写主要赖以作者对过去生活浓浓的的记忆和对小说真实性的特殊推重。这种写法的优长在于真切、生活气息和世俗味浓厚,甚至如作者所说强化了象征功能、有意境。但这种写法也存在明显不足:过分倚重环境描写和细节真实,情节基本消解,不仅使得小说显得散漫,影响了小说的可读性,而且严重弱化了人物形象的鲜明与丰满,最终使得小说的思想内容流于肤浅,缺乏杰出小说的基本品格。  相似文献   

17.
贾平凹以其写作直面现实,表达了对当代生活的忧患和关注.其表现出的社会关怀和对当下现实投入的巨大热情、以及对当代文化转型期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所经历的蜕变的深邃思考,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普遍缺乏深刻有力的思想意识,对当代生活内在本质揭示乏力的现状下显得极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玉 《商洛学院学报》2023,(3):28-33+42
贾平凹的《高老庄》通过一个村庄展现了边缘群体的集体记忆,作品中的碑文、砖像记载了高老庄的历史,构成了历史记忆。子路父亲的三周忌日、修白塔等活动仪式展现了乡村的公共生活与集体观念,强化了现实中的集体记忆。《高老庄》中的记载具有真实性,因此能够通过集体记忆了解陕西的起源与过去,丰富历史。从记忆折射出的种族起源、地域特点与族群特征,是民众民族国家认同的体现,从中可见个人与集体、社会及民族的关联。  相似文献   

19.
《极花》通过书写新时期农民胡蝶的人生记忆,展现传统乡村正在当下的凋敝以及村民"进城"与"返乡"的尴尬境遇。胡蝶"进城"与"返乡"的记忆建立在新时期农村进城务工的时代文化语境之下,对于新时期的"农民工"代表胡蝶来说,自我记忆里的乡村与当下生存的城市都不是诗意的栖居地。作家通过对新时期农民工个体记忆的书写,试图探寻重建传统农村集体记忆的可能性,目的是重建诗意的乡土家园,寻找重建乡土伦理秩序可能性,使乡村子民正视当下生存焦虑,积极寻找改变生活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贾平凹近期的创作思想,从作品所要表现的社会理想、遵德理想和艺术理想三方面对《度都》进行评论,针对创作理想与创作现实之间存在的距离,作了客观的分析,指出了作品过分讲求大胆率真地表现人物而缺少对性描写的节制,对人物充满激情而陷干非理性的偏爱,过分追求古典名著的那一种味儿而难以摆脱它的左右,模仿搬用过多等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