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苦难     
贝多芬堪称人类历史上最值得人称道的音乐家,他一生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正是这些苦难给了他无比的勇气,激励他创造出了不朽的交响曲。  相似文献   

2.
苦难     
作曲家贝多芬堪称人类历史上最值得人称道的音乐家,他一生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正是这些苦难给了他无比的勇气,令他创作出了不朽的交响曲.  相似文献   

3.
○苦难不是灾难. ○不要怨恨苦难,苦难能造就人生的辉煌. ○一个人要经受得起失意.失意时,泰然处之. ○一个人也要经受得住得意.得意时,淡然处之. ○邪恶的力量从来也不可能压倒新生和创造的力量.即使它暂时取胜,那也是假胜,短暂的胜.  相似文献   

4.
苦难是巴金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源泉。本文试从巴金小说中的苦难意识的来源、苦难意识的内涵以及对苦难进行反思后的出路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一命题。归结出巴全不仅是苦难生活的体验者、表现者,更是苦难现实的批判者,旨在让读者在经历苦难之后去埋藏过去,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国苦难平民小说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20世纪的中国由传统农业大国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平民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作家无论是人道主义、人文主义情怀,还是悲悯、忧愤情怀,都在小说里叙述了平民的苦难人生,刻画了苦难平民形象.借此我们可以看到20世纪中国苦难平民小说的嬗变.20世纪中国平民的历史经历成就了文学的绚丽,当今的小说创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20世纪中国的苦难平民小说创作实践对此有着极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讴歌苦难     
<正>现当代文学家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对人性进行思考,对民族的历程进行审视,表达了对自然苍生的敬畏。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审视了一个少数民族——鄂温克族的历史与境遇。故事中老祖母的一生也是鄂温克民族的缩影,她在苦难中展现充满人性的温情,其中不乏对自然的崇敬,在与现代文明冲突对抗中固守传统。余华的《活着》对生命进行了深刻阐释,活着本身就是生命的意义,福贵用自己苦难的一生诠释了中华民族在苦难中淬炼的不屈精神与美好品德。在当代文学作品中,  相似文献   

7.
每一个民族的历史,都是一部苦难的史诗。关于苦难的文学书写,也因而所在多有。在俄罗斯,有《战争与和平》、《古拉格群岛》;在拉美有《百年孤独》;在美国有《根》;在欧洲有《悲惨世界》和《变形记》。可是,在中国,面对民族的苦难,我们却没有充满作家个人伤痛的深刻思考和更为疼痛的个人化写作,没有写出与这些苦难相匹配的作品来。这是我们中国作家的局限,也是中国作家和当代中国文学面对民族苦难历史的伤痛和内疚。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张炜是重要的作家之一,在他的作品中,以其独特的创作,众多的作品,张炜小说深刻地描写了女性的苦难,社会的苦难,文革的苦难,张炜对苦难的描写真实而生动,具有典型的悲剧意义和深沉的悲剧力量,张炜从社会生活中发现了人物的悲剧,发现他的作品深藏于其中的苦难。  相似文献   

9.
萧红的多舛命运是其进行苦难叙述的现实动因。其笔下的苦难主要包括女性生存之苦、阶级压迫之痛和战争所致的心灵创伤。萧红通过对东北历史文化的冷峻批判和反思,探寻了造成诸种苦难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0.
苦难     
没有人喜欢苦药,同样,也没有人喜欢苦难。苦难的反面恰恰是吉祥。苦难常常能唤起干事业的力量——这种力量尽管是潜伏着的。一般来说,星星唯有在黑暗中才能闪现,正如磨难方显出英雄本色。在某些情况下,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伤痕"、"反思"小说的苦难叙事与其自我认同有着深刻的关系。虽然"归来"作家揭示了中国几十年来的政治运动对人的精神与肉体的迫害摧残,但他们的用心显然在于刻意强调自我无怨无悔的忠诚。在新时期之初,这正是知识分子获得历史主体地位的必要前提。但这也意味着知识分子放弃了对苦难、历史必要的追问,复杂的民族国家历史、个人情感记忆就此被简化,被悄悄重构。  相似文献   

12.
感谢苦难     
是什么让我们变得坚强?是什么让我们有着顽强奋斗的精神?是什么让我们快乐成长?是苦难。如果没有苦难,哪来我们的今天;如果没有经历苦难,那么你的一生将索然无味。因此我们应该感谢苦难。苦难来临时,不要逃避。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喜欢赞美苦难,认为苦难能磨炼一个人的意志,从而使一个人变得坚强和伟大。过去有一句话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现在的成功人士都喜欢把自己的过去说得一无所有,几乎每一个企业家都是白手起家,求贷无门,最后忍辱负重,获得成功。中学生也喜欢讴歌母亲的任劳任怨,含辛茹苦,终将自己拉扯成人。但母亲的苦难是怎么造成的?谁该对这苦难负责?在这些文章里,现实的苦难远远没有浪漫的抒情重要,而且好像还该感谢苦难似的。  相似文献   

14.
苦难意识的来源——母族长期被迫害被奴役的残酷现实,实质——生存现状和历史命运。张承志笔下的苦难是对现实存在的感受,是对人生命运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15.
狄马 《教师博览》2014,(8):50-53
中国人喜欢赞美苦难,认为苦难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从而使一个人变得坚强和伟大.过去有一句话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因而现在的“成功人士”都喜欢把自己的过去说成一无所有,几乎每一个企业家都是白手起家,告贷无门,最后忍辱负重,不惜觍颜事敌,终获成功.流风所及,甚至一篇普通的中学生作文也总是喜欢讴歌母亲的任劳任怨,含辛茹苦,终将自己拉扯成人.但母亲的苦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谁应该对这种苦难负责?做子女的在改善母亲的境遇方面做了什么?除非你打算继续让母亲享受苦难,否则,这些现实的问题是不容回避的.  相似文献   

16.
孙青 《华章》2013,(18)
苦难意识是人类的普遍意识,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都受到了文艺家的广泛关注。中国的先锋小说家们以其卓越的先锋精神和敏锐的观察力默默关注着中国社会的苦难。余华的小说《活着》就是体现这一意识的典型产物。一叶知秋,以《活着》为代表表现出的强烈的被动的消极的忍受的麻木的苦难意识是与西方文学中体现的积极的主动的苦难意识相区别,除去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不同之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中国人缺乏宗教信仰,这是本文论证后得出的重要推论。  相似文献   

17.
路遥是一位善于书写苦难的作家,苦难作为一种精神特征贯穿了路遥的大部分作品。但路遥并没有被苦难异化而沉沦于苦难之中,他一直寻求着对于苦难的超越之路,在路遥对苦难的书写中,从承受苦难、淡化苦难到反抗苦难、超越苦难,他为他小说中的人物选择了一条反抗苦难异化的抗争之路。  相似文献   

18.
狄马 《中学教育》2006,(1):60-61
中国人喜欢赞美苦难,有一句话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现在的成功人士都喜欢把自己的过去说得一无所有,最后忍辱负重,终获成功。中学生也喜欢讴歌母亲的任劳任怨,含辛茹苦,终将自己拉扯成人。但母亲的苦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谁应该对这种苦难负责?做子女的在改善母亲的境遇方面做了什么?除非你打算继续让母亲享受苦难,否则,这些现实的问题不客回避。  相似文献   

19.
担当苦难     
尼采曾经慨言:下界的苦难,我要一概担当!可他最终疯了,抱着马脖子大哭我的兄弟。人要真正担得起苦难,担得起不幸,是多么不容易!  相似文献   

20.
田巧运 《文教资料》2006,(27):92-93
从约伯问题到十字架上无辜受苦的耶稣基督事件神学景观中对苦难的解答出现了新的一维:基督教在受苦的上帝和上帝之爱中重新解读了苦难与上帝这一宗教信仰发生学原理。同时将质询汉语传统如何应答和背负历史和个体之苦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