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使知识分子的话题表现出了复杂性。国内有些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普遍”的超脱阶级集团的知识分子没有生存的土壤,“普遍”是虚妄的。彻底的反普遍主义、反本质主义就不把“正义、真理”寄托在某一个具体的阶层、职业乃至个体身上,社会良知、普遍正义不是知识分子的独享物,而是“分有”给各行各业,形成职业道德和内心的良知信念,而维护职业道德和良知信念的主要力量在于以法律、道德、舆论等良性的规则构成的社会结构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2.
阳明心学直承象山,遥接孔孟,下启明清数百年学术风气."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重要内容,"致良知"是阳明心学发展的最高峰."良知"学说的提出,不仅对当时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树立理想人格、挺立自信有很大的裨益,就是在今天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类社会面临着人心的迷失,人性的萎缩,道德的沦丧,生态的危机等现代性困境的背景下,重提良知的重要性,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亦具有极大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教师是教育实践的道德主体,必须以实现教育的终极价值为己任。教育的终极价值是帮助和促进人的精神的完满发展,促进心灵的丰盈和健全。教育的终极价值超越于教育的工具价值。如果工具价值僭越终极价值,就会导致教育的工具化。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必须具有教育良知,具有对教育终极目的的理解,具有对于好的教育的深刻认识与信念,不断追求教育的终极价值的实现。教育良知使得教师形成自己的教育理想,形成对教育行动的清醒和敏感的反思,使教育工作与教育的终极价值相符合。有良知的教师是文明社会的促进者,是文化崇高精神的保护者,是优秀人性的培育者,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相似文献   

4.
安东尼奥·葛兰西的有机知识分子理论认为,有机知识分子应该具有实践性、教育功能和为人民大众服务的阶级属性.然而,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界群体迷失导致责任缺位,表现在为既得利益集团服务,脱离人民大众实际,追逐学术名利,公共领域言论缺失.事实上,他们应该成为社会的良知,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说话,在实践中培养公民意识,勇于为民众伸张正义,发出声音.  相似文献   

5.
知识分子问题历来是许多有识之士和有良知作家所关注的社会问题。知识分子不仅以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丰厚学识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更以其人格魅力而光彩照人,故此知识分子被标榜为“时代的楷模”、“人类的精英”、“社会的中流砥柱”。  相似文献   

6.
西方“知识分子”一词源于近代的俄国和法国,西方普遍认为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知和脊梁,并围绕知识分子的这一基本特质,形成了关于知识分子的三种基本理解:知识分子的生存方式虽然有所变化但依然按照传统方式存在;知识分子已经消亡或终将消亡;知识分子将形成新阶级。  相似文献   

7.
教师是价值的传递者与创造者.社会良知是价值观念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基于知识分子论的视角研究教师的社会良知,理想中的教师应该是社会的批判者、阐释者、业余者、专家等多重身份统一.  相似文献   

8.
张杨 《教育评论》2013,(1):33-35
知识分子论者认为:教师不仅是一个职业群体,更是一个精神群体。作为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们应超越自身专业的桎梏,倡导积极的价值取向,思考一些普遍问题。然而,当前这个"精神群体"却存在着社会良知缺失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教师的社会良知问题:关怀意识、批判意识、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塑造未来公众。  相似文献   

9.
梳理了马克思与自由主义两种正义观之间的分歧与逻辑勾连,目的是阐述知识分子的基本使命及社会历史意义;同时,勾勒了当代体制内知识分子的批判模式及其发挥功能的空间;最后,指出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应有的基本良知。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现代传媒时代,赵树理所具有的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良知与爱,有着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叉.  相似文献   

11.
知识分子问题历来都备受关注。意大利共产党领袖葛兰西与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分别从本国实际出发,对知识分子问题做出过许多论述,其中不乏具有相同与相异之处。两人对于知识分子在革命中的作用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等看法一致。但在知识分子的划分标准,对知识分子的分类,指导和领导知识分子的策略倾向及知识分子如何获取文化领导权等方面观点迥异。分析比较两人关于知识分子的思想,对新时代知识分子如何塑造自己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一贯具有对政治中心的永恒向往和拯济天下的志向,这一特点在文学尚未独立的先秦两汉时代表现得尤为明显,可以说这一时代的士人几乎所有的著述都围绕着“政治”这一主题。刘向编撰《说苑》,是把其当作“谏书”使用的,始终抱着一种“昧死以进谏”的心态。深刻的社会背景,具有知识分子深沉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良知,以及深受屈原精神的影响等,当是刘向产生如此心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美国学者哈瑞·刘易斯在其新作《失去灵魂的卓越》中,通过对自己在哈佛30年工作的亲身经历的描述和反思,批评了世界著名大学放弃育人宗旨的种种现象.该书作者延续了传统知识分子的良知,为我们描绘了哈佛本科教育如何失去方向、日益功利化的过程,提醒大学应该传承和维护教育灵魂,而在这一过程中,知名大学、大学教师、大学领导人必须更加坚定自己的教育使命.  相似文献   

14.
阎真小说塑造了一群在市场社会里与世沉浮的世俗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抛弃传统精英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降低人格精神,退守个人生活世界,追求物质,追逐权力,放纵欲望。作家以同情的态度,描绘了他们价值立场主动后撤的必然性,揭示了他们精神境界自动沉沦的过程。知识分子的世俗化凸现了时代的精神焦虑,表达了作家对知识分子的现代性文化反思。阎真小说为新世纪中国文学画廊增添了新的世俗知识分子群像。  相似文献   

15.
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现实反思与理想诉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在三个方面存在不足:公共意识淡泊,退避公共文化而专注学科教学技术;精神倦怠,习惯世俗生活;屈从权威,缺乏社会批判意识.为重建其知识分子身份,教师应该在三个方面作出努力:拥有公共情怀,引领社会文明;为理想而生活,追求精神独立;代表社会良知,参与社会批判.  相似文献   

16.
精神的迷失与消隐--试论新时期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化精英的知识分子理应对社会、人类的历史和命运保持一种审视或反省的思考态度,理应成为人民的喉舌,在行为中体现出必要的高于一般俗人的道德良知,但在新时期叙事本中,知识分子的精神却呈现出迷失与消隐的状态。本大致勾勒了这种现象,并真诚呼唤知识分子精神的重建。  相似文献   

17.
苏旭升(9301):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必须具有一种独立的人格和话语,他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是,凭社会良知和道义去看取生活,写下一部真实的历史。但是,从历史上看,中国的知识分子由于萎缩僵化的儒家思想的熏陶,由于长期的依附地位和非人的迫害,已然养成了一种驯顺萎靡的人格,在权威的面前,他们常常放弃真实的自我,  相似文献   

18.
知识分子不是一个“阶级范畴”,它只表明某些人具有一定科学文化水平,具有脑力劳动的性质。什么人是知识分子?一般而论:凡是具有一定文化科学和技术知识,靠自己的知识技能为社会服务,靠此取得报酬谋求生活的,都叫知识分子。一、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知识分子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在有阶级的社会里,它是分属于不同阶级的一个阶层。  相似文献   

19.
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知识分子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分子”是一个内涵不断变化的历史性、开放性的词语,知识分子与人类社会同在。知识分子意识是知识分子对自己角色、使命、价值追求和生存方式的自我意识,主要有理性批判意识、社会参与意识、非专业化意识。教师有可能成为知识分子,在专业发展中,教师在一定程度和特定意义上可以具备知识分子的某些意识,这有助于解决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角色单面化、过度专业化和崇尚技术化的问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需要自觉努力维护、构建课堂的公共性,并致力于将自己和学生培养成具有批判、探索、创新精神的民主型主体。  相似文献   

20.
不久前,看了王志在央视“面对面”节目中对钟南山的采访,颇有感慨。不可否认,王志有些问题颇为刁钻,但是钟南山却无一回避,一一作出了真诚的回答。在他的话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敢于讲真话、讲实话的六十几岁的老人。虽然,在他看来,他只是做了一个知识分子所应该做的事情,但是正是这份“应该”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良知。谈到知识分子的良知,我们或许并没有弄明白“良知”是什么。我记得一位著名翻译家曾讲过的一句话:“良知是什么?是心,是脑,是眼,是脊梁骨,是胆。”所谓心,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