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中,德育历来排在各项教育工作的首位,各级各类学校和广大师生也都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尽管如此,在许多学校,德育的效果并不显著。笔者认为,德育的效果是建立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环境、德育活动以及德育工作者素质等诸多因素相互协调、配合一致的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2.
德育对社会的解读是要告诉人们:社会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存在?社会存在的必要性在那里?社会的现实是一个什么样子?这包括社会的结构、社会的制度、社会的规则、社会的主导价值、社会发展的前景等,也包括社会发展中的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位置和发展态势。德育对人的解读是要告诉人们:人的本质和人的本性是什么?人的需要和人的追求是什么?人在宇宙和社会中的位置,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及人与人的关系,人发展的现状和人发展的未来。德育对人生的解读是要告诉人们:人生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先生的德育思想是其整个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本文从德育的重要性、德育的内涵以及实施德育的措施等方面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并阐述其现代价值,以期为当今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德育蕴涵丰富的人文内涵,此乃德育本体价值;德育的人文价值对人具有不可或缺性,是人之为人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条件,此乃德育的工具性价值;以实践彰显德育人文价值,此乃德育的认识论价值。  相似文献   

5.
学校教育按现代系统论观点而言,乃是社会巨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是一种特殊化了的社会形式。在这里,学生通过教育方针统率之下的教育与训练.逐渐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在这其中,学生由于是学校这个特殊社会形式的主体.在以社会化学习为中心的共同活动中就形成了各种关系。这些关系包括同伴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也包括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关系、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关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德育建构的说法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大家都认识到“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不是旁观”“德育不应该满足学生教条式的掌握或套用,应该让学生在不断变化和复杂的环境中以原有的思想为基础,学会梳理和表达自己的见解”等。强调德育的建构并不排除教师和德育的作用,教师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基于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内在成长动机的唤醒.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思想道德水平发展的局限性,从而进入自愿的、主动的充满挑战和精神充实的思想境界,简单地说就是德育要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建构和价值引导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德育应贴近生活世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8.
《教学与管理》杂志于2008年第9期,刊登了汤金洪先生一篇题为《警惕:德育价值的悄然遗失》的文章。全文从"课堂教学德育渗透不当"、"教师言行不一"、"校园文化环境不佳"三个方面具体阐述学生德育价值的悄然遗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低效问题突出,究其原因,从生态意义上看,在于德育生态的失调。将生态学原理渗透到学校德育中,用生态的世界观及方法论来定位学校德育,需要把握主体原则、和谐原则、整体原则和发展原则,坚持以仝为本,优化德育的自然生态,关注自然与人的和睦相处;优化德育的社会生态,满足学生道德生长的内在需求;优化德育的文化生态,实现时代精神与民族传统的融洽;优化德育的心理生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创新的健康人格。  相似文献   

10.
价值取向问题是高校德育的核心问题。在社会转型进程中,在价值观念变革和多元价值观念并存、撞击、冲突的社会文化背景条件下,应当以当代中国在复杂国际环境下建设有自己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社会的现实需要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规律和发展完善的要求为依据,解决高校德育的价值取向问题,即价值主体取向、价值目标取向及内容取向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警惕德育的“婢女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包含教学和育人。康德曾说,“良好的教育乃是孕育世间一切善的根源”。但令人忧虑的是,在当前我国部分学校教育中,德育已经沦落为智育的“婢女”,成了应试教育的“帮凶”。这种倾向严重违背了教育自身的规律,同时也严重背离了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德育的“婢女化”,是当前教育界必须清醒反思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康德指出:“对存在的真理性认识来自于经验,任何存在不经人类主体经验的建构都是不可知的、虚无的,将任何不可知或虚无作为实存的真理加以阐释,不是愚昧就是欺骗”。①事实上,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现代教育制度以经济增长为目标,在道德教育中更是简单地把学生看作生产工具,用“美德袋”式的灌输来管理、束缚学生,完整、丰满的人性孤立地另存于学生的生活世界之外。而建立在康德的主体体验论基础上的道德教育超越观则强调“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鼓励学生接受理性的自我指导和自我决定,它不仅只是服从和适应特定社会所认可的习俗或规则;而且指在面…  相似文献   

13.
终身学习就是指人的一生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活动求得思想、意识和行为的变化,不断提高本身的文化修养、社会经验和从业能力的过程。它既包括人的整个一生,也包括整个社会。因此,改革现行的教育制度和教育体系必须放眼社会,放眼未来。作为人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包括道德品质、人生观、价值观等诸多内容的德育,亦必须融人其中。一、终身学习的德育价值含量 终身学习要解决“学会关心”、“学会负责”、“学会合作”的问题,这三方面都集中解决如何学会做人的问题。尽管如何学会做人的内涵丰富,但德育的成份蕴含其中则不言而喻,其德育价…  相似文献   

14.
关秋 《广西教育》2005,(7B):38-39
电脑与网络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给我们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网络德育是指在局域网(LAN)和广域网(WAN)上所开展的一系列的德育活动,这种德育活动必须围绕现代德育思想、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来开展,它与学校德育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学校德育的延伸,也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5.
《河南教育》2005,(7):16-17
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教育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客。价值观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认识、判断和选择价值理念、价值规范和价值取向的标准和方法。价值教育是一种“规范教育”,是向学生进行特定价值观念、价值规范的灌输。从本质上来说,德育更体现为一种价值观教育:在开放的环境里,如果仅仅是把德育定位在“价值教育”层面上,对学生只是进行某些规范、标准的灌输,必将导致德育实效性的欠缺。德育是一种价值观教育,但并不排斥价值教育.  相似文献   

16.
审慎抉择中的高校德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校道德教育必须应对时代剧变导致的价值观的转变,它在道德价值标准的一与多,道德目标定位的高与低,道德内容取向的传统与现代之间进行审慎的抉择。其结果是高校须创造良好精神文化氛围,而受教育者将获得更多自由。  相似文献   

17.
行为主义之所以能在美国心理学界占统治地位达半个世纪之久,有其合理内核,其贡献在于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行为主义理论在目标制订环境设计、样样选择等方面对目前学校德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相似文献   

18.
道德价值教育:德育与价值教育的整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谢红仔 《教育探索》2003,1(2):97-99
价值概念经由多学科的整合,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非常丰富的内涵。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中,主要讨论其在知、情、意三方面的心理表现及与其相对应的真、善、美道德价值理想的观照、追求和享用。社会道德的核心在于引导人们实现求真、向善、获美,从而实现人的知、情、意三方面的基本需要。以此指导我们构建当前的德育价值体系,大众道德的核心应该以承认人的基本心理需要和价值理想追求为前提,以满足人的基本功利需要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成人教育德育实效性低下是不争的事实,本从事实出发,从现象出发,指出成人教育德育实效性低下的原因,由于长期以来缺乏对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过程的研究,指出应充分重视成人教育德育的特殊性,正确理解德育过程,发展和丰富成人教育德育内容,重视人格培养、建立适合成人的德育模式,在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继续和发展传统美德,并不断创新,努力提高成人教育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郑洁珠 《教育导刊》2001,(13):29-30
德育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光靠学校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形成“合力”,从微观上说,校内各种力量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从宏观上说,学校、家庭、社会三股教育力量有机联系,形成方向相同、力量相聚、目标一致的立体式的“合力”,建立“三大网络”系统(即家庭网络、基地网络、保护网络),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整合一致,建立充满活力的教育整体。我们不断研究探索新的德育方式,突出德育的时代性、开放性、实践性、实效性,使之更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社会,增强德育实效,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突破。主要是变“封闭式”为“开放式”教育;变“说教式”为“践行式”教育;变“外显式”为“隐潜式”教育;变“临管式”为自主式”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