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20世纪50年代以后,述结式的形成和演变过程逐渐成为汉语史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主要从历时的角度考察了述结式"V掉"由连动结构发展为述结式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仍”的语法化经历了“动词——副词——连词”的发展路径和演变模式。“仍”由“沿袭”义动词逐渐语法化为表“屡次”、“依旧”、“相继地”之义的时间副词,再语法化为表示顺承和递进关系的连词。句法位置和语言环境的变化是“仍”语法化的重要动因,重新分析是“仍”语法化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3.
“跟”的语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跟"的语法化过程是其功能扩展的过程。"跟"经历了"名词〉伴随动词〉伴随介词〉并列连词"这样的语法化链。其语法化过程从上古时期就已经开始,在清代基本完成。在此过程中,句法位置、重新分析等都起了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许艳敏 《语文知识》2012,(3):106-108
"V开"是一个构式,该构式根据语法化的程度,呈现多种构式意义,但是都有一个一致的原型构式义即某种力量致使某物发生变化。构式语法化的机制是隐喻,在"V开"中为结构隐喻。"V开"构式的语法化有两条不同的路径。在语法化过程中,"V开"构式內部的紧致度增加,与此同时,"开"逐渐虚化为标记。  相似文献   

5.
“怪”的语法化首先由其形容词“奇异的、不常见的”演化而来.“怪”后接的成分除了N或NP,还可以接V或者VP,虽然“怪”的词义并没有发生改变,但是如果某个动词长期处于连动结构,且经常位于“V1 +V2”式中的V1位置,那么这个V1就极有可能发展为副词.到了南朝宋时期,“怪”后接的成分由一般性变为表心理活动义的动词,具有了表等级特征的意味.直到明末清初,“怪”后面所接的成分还可以是形容词,并且这种搭配由于其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而固化有程度副词的用法.此时“怪”就完成了形容词到程度副词的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李文龙 《海外英语》2013,(16):65-66
该文旨在对"有—V"句式语法化现象进行研究,分析了"有—V"句式产生的动因,并且利用语言学相关理论对该种句式进行分析,利用构式语法理论对该种句式进行解释,得出该句式是由于语法化作用的结果而成。  相似文献   

7.
"V见"之"见"的语法化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先秦典籍中,“见”与“视”、“观”等动词有明确分工。经过逐步演变,到清代以后“听见”在献中的出现频率由少到多,直到占据主导地位,是“见”的语法化过程逐步完成的证明。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大量语言事实的基础上对V成结构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尤其是对V进行了分类描写,然后,再对V成结构的语法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归纳出能否进入V成结构的V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9.
语法化既涉及语义的演变,也涉及形式的演变。考察形义匹配的历时变化,是追寻语法化历程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不得"的语法化过程的考察,分析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  相似文献   

10.
语法化既涉及语义的演变,也涉及形式的演变。考察形义匹配的历时变化,是追寻语法化历程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不得"的语法化过程的考察,分析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  相似文献   

11.
"V成"结构的变异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V成”结构是指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V成”将事物甲和事物乙联系在一起而形成的结构,其变异情况比较复杂,本针对常规性“v成”结构的构成条件,从三个方面对变异性“V成”结构作了简要描述,并对变异产生的修辞手法、变异带来的修辞效果进行了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动趋式“V起”为研究对象,对此结构的语义进行共时的分类和探讨,并在共时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了分析“起”的意义演变和虚化历程,我们认为“起”的起始义并不是从结果意义中引申出来的,而是直接引申于趋向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变异性“V成”结构的语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异性“V成”结构是指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V成”将所叙述的甲和乙联系在一起而构成的结构。其语义情况很复杂 ,本文主要介绍了五种变异情况 :V的语义变异 ;甲的语义变异 ;乙的语义变异 ;整个结构组合异常 ,语义发生变异 ;整个结构组合正常 ,语义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14.
"开"在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它是词汇系统中活跃的一员。纵观"开"的语义演变,发现"开"与其前面的动词发生了词汇化,产生很多新词。造成"V开"词汇化的动因主要是韵律和高频使用两方面。"开"作为单音节词有进一步语法化并演化成类词缀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时期绝大多数"V1 O V2"格式还是不能看作动结式,至少不能是是典型的动结式;此期也出现了少数可视为动结式的"V1 O V2"结构,主要是考虑到这类用例中,后项动词直接且只与前项动词发生关系,而与施事主语没有"支配--被支配"关系.  相似文献   

16.
史亚辉 《海外英语》2014,(19):249-251
旨在分析汉语连动结构"V1着V2"的有界性,并探究其有界性程度。以往研究主要是关注该结构的结构描写、理论依据和语法功能,很少探究有界性方面的问题。该研究基于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中所收集的193例语料。根据V2的特点将这些语料分为四类,每一类连动结构的有界性分析都参照认知语言学中的心理扫描理论进行。分析显示,同时结合顺序扫描和总体扫描可以对连动结构"V1着V2"进行有界性分析,该结构内部的四个子类中存在层级性;这类连动结构的有界性程度取决于所研究的词组属于哪个子类。  相似文献   

17.
在词汇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于是”从介宾结构逐渐演化成了表示承接意义的句间连词.本文从历时的角度探讨了“于是”的语法化历程及其语法化原因,本文认为除了语言演变的动因——语法位置的改变外,人们在交际中的认知心理对“于是”的重新分析,也是一大动因.  相似文献   

18.
“往”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主要用作介词。作为连接处所名词的成分,“往”最初其实是个表示趋向的动词。“往”大概在唐宋年代开始虚化,到了明清年代,用作介词的例子已经比较多见。但其完全作为介词来使用,还是近一百年的事。其语法化的动因,首先是处所词语的出现,再就是连谓结构的形成,这是从结构上说的。从语义上讲,处所词表示的语义指向由“往”移到了后面的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语法化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V+O1)+O2”结构中的动宾动词“V+O1”是由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动宾短语发展演变而来的,这些动宾短语经过结构上的凝固,意义上的融合、磨损,然后在较高使用频率的推动下,完成其词化过程,固化为动宾动词。  相似文献   

20.
复音连词"不止"是由否定副词"不"和实义动词"止"经常共现而进一步虚化成的凝固结构。作为偏正短语,它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作为连词,它最早出现在北宋时期,明代进一步发展。但从清代开始,直至现代汉语中,"不止"因受平行语法化的影响,其连词用法趋于停滞,偏正短语"不+止(V)"反而被高频率地使用。主要从"不止"的词汇化;"不止"的语法化;平行语法化的发生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