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西晋皇室司马氏是东汉以来的世代大官僚,西晋的大臣和高级官吏也大多出身于东汉、曹魏以来的世家大族,他们共同构成了西晋门间统治集团。这个集团垄断政治权力,占据社会财富,很快就腐朽不堪了。一、争权夺势由于西晋世族势力恶性发展,到晋惠帝统治时期,门阀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大爆发。太后与皇后、皇后与太子、中央与诸侯王、诸侯王与诸侯王之间,为了争权夺势,发生了一连串的政治残杀和战争。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临死前,沼汝南王司马亮与后父杨骏共同输政。杨骏是弘农大旅,专机好利,竟与女儿杨皇后合谋篡改诏书,把汝南王司…  相似文献   

2.
秦和西晋王朝都是在经历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后建立的统一却又是短命的封建王朝。文章通过对这两个王朝割据势力的存在、统治基础的狭窄、统治阶级内部的腐败和意识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对王朝的影响作用等四个方面的对比分析,尤其是通过对法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对秦和西晋王朝的影响的对比分析,说明这两个王朝短命的共同原因。  相似文献   

3.
戴克里先是继3世纪危机之后罗马帝国的统治者。他对行政管理模式曾进行过新的探索:初步确立了君主制、创立了“四帝共治制”、完善了官僚制度,其政治改革奠定了晚期罗马帝国的基本政治框架。戴克里先的统治标志着罗马帝国从元首制时期过渡到了君主制时期,成为晚期罗马帝国的开端。  相似文献   

4.
在封建社会里,商界一直作为专制集权体制的政治和经济附庸物.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之下,清朝高度的中央集权统治日渐式微,地方实力派官僚与商界乘机利用各自在经济与政治上的优势密切合作,从而使得地方实力派经济实力日益壮大,商界的政治和社会地位也与日俱升,地方官商关系由此而空前密切,并对中央集权统治构成严重威胁.为此,清廷中央采取各种措施分化地方官实力派和商界势力:一则削弱地方官实力派的经济实力,进而打击其政治上的独立和离心倾向;二则可以通过直接控制商人势力而收天下之财货,缓解捉襟见肘的中央财政危机.商界则借助清廷中央政策由体制外进入体制内,成为政治新贵.但是其独立倾向也日益加剧,并未如清廷中央所愿继续充当专制集权体制的附庸物;同样,其与地方实力派官僚在政治和经济上千丝万缕的依存关系并未因日渐衰微的中央政府之分化政策而有所削弱.随着清末新政的进行,各种潜伏的政治和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商界势力与地方实力派官僚政见相近而与中央政见分歧不可调和,这促使他们联手与中央分庭抗礼,从而加剧了清朝统治的垮台.  相似文献   

5.
主题内容认知  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 ,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 ,建立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制度。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 ,它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 ,并为经济基础服务 ,同时极大地影响经济发展。我国古代社会最典型的政治制度 :奴隶社会的分封制 ;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主题内容范围 :分封制、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演变 ;其他政治制度。主题复习目标 :把握重要的政治制度的特征、实质、形成原因和发展演变 ;分析评价其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主题知识概要 :◎著名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制 :由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  相似文献   

6.
专题指导 本专题主要内容包括王朝更替、都城变迁、帝王活动、政治制度、变法改革、农民战争、重要战役等。其重点是历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六次变法改革和所涉及的八次农民起义。难点是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特点及地位、农民战争历史作用的分析认识。 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它是政治的载体和规则,体现政治的组织、形式和程序。它的核心是国家政权的结构关系及其运转方式。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奴隶制的政治制度和封建制的政治制度。我国奴隶社会的国家机构,是以王位世袭制、分封诸候制为其特点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是我国封建政治的三大基本特征。君主专制,体现了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这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官僚政治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派生物,其要害是官僚凡事奉命从事.  相似文献   

7.
与古代贵族政治下各级官吏具有凝固性的身份特征不同,秦汉官僚政治下的各级官僚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官僚的流动性促使整个官僚队伍在类型和结构上处于不断变动之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扩大统治基础,并可能地吸收和同化各类社会势力,将他们的纳入官僚制之中。社会势力的官经也是他们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政治联系的唯一通道。秦汉官僚的类型及其演变,奠定了中国古代官僚类型和结构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8.
西晋士人、官僚在选、用人问题、人才地位作用问题以及人才标准问题的认识上,意识到人才得失与统治兴替的 关系,强调广罗人才;衡量人才既重才实又重德行;谴责现行九品中正制,认为它阻塞才路,伤风毁俗,希望恢复贡举制;对用 人任官亦要求以实际政绩定黜陟,强调长任期对任贤、统治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关于学术权力概念的界定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伯顿·克拉克教授在本书中有关权力部分的论述 ,首先归纳出高等教育系统的各个权力层次 ,随后在描述学术权力的形式时 ,又列出了四种不同的权力。即 :扎根于学科的权力 (个人统治、学院式统治、行会统治、专业权力 ) ,院校权力 (董事权力、官僚权力 ) ,系统权力 (官僚权力、政治权力、全系统权威人士权力 )及感召力。在这里克拉克是把一国高等教育系统的不同权力层次当成学术权力的整体来进行研究的。但是 ,考察一下学术权力的历史演变和当下一些学者对学术权力的界定 ,就会发现被克拉克教授列为学术权力形式的董事权力、官僚权力、政治权力…  相似文献   

10.
西晋士人,官僚在选,用人问题,人才地位作用问题以及人才标准问题的认识上,意识到人才得失与统治兴替的关系,强调广罗人才;衡量人才既重才实又重德行,谴责现行九品中正制,认为它阻塞才路,伤风毁俗,希望恢复贡举制,对用人任官亦要求以实际政绩定黔陟,强调长任期对任贤,统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东晋咸康四年,慕容氏的辽东政权仿周制建立了一套特殊的王国官制,与其接受东晋册封的职官体系甚不相符。这是慕容氏的南进政策与其统治下的汉人的拥晋情感矛盾调和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西晋的宗室仕进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晋王朝重用宗室 ,宗室或者任职中央 ,或者出镇方面 ,深刻地影响了当时政治局势的发展。宗室成员虽然也要根据九品官人法出仕 ,即需中正品第 ,获得一定乡品后方才取得入仕资格 ,但他们主要通过吏部铨选直接入仕 ,入仕年龄相对较低 ,起家官品相对较高 ,起家官多为清显之官。宗室仕进制度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西晋王朝大力任用宗室及当时的政权结构、政治发展特点是密切相关的。西晋大封宗室诸王、允许推恩分封及选官制度中“二品系资”制度的制定客观上保证了宗室成员在仕进上享有特权 ,使得更多的宗室成员更易转变为国家官员 ,成为维持王朝统治的重要政治力量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社会 ,儒家王权受命说主要根源于开国之君及其先祖的圣德与武功。不过 ,自先秦延及两汉的儒家“圣王革命”、“顺天应人”的王权受命理论在认识上 ,使得王朝的改换或传延被视为“天予人归”的必然结果。这一儒家学说对汉晋间政治既起着昭示警戒作用 ,更在一定程度上麻醉着统治者及其黎民百姓。在汉魏禅代、魏晋易姓的王朝和平过渡中 ,权臣在利用儒家这一学说时篡改了先秦儒家的由内圣而外王的真精神。  相似文献   

14.
歙县俞氏是西晋末年为避“永嘉之乱”南迁徽州的北方大族,自其始祖俞纵开始不断繁衍.逐渐融入当地社会。尤其入宋以后,科举盛行,歙县俞氏适应科举的发展,逐渐完成由尚武到尚文的转变,走上科举仕宦之途,成就显赫。北宋时,俞献可、俞献卿二支五代之内10人进士及第,“十榜传家”,出现累世科第的繁荣景象,但是进入南宋之后便逐渐衰落下去。通过对北宋歙县俞氏科举、仕宦兴盛情况的研究,可窥探宋代徽州科举与地方家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上计制度在魏晋仍然存在,并继续发挥着考课地方官员的作用。从上计吏之选派、上计之内容、上计与考课之关系以及上计之主管部门等方面来考察,可看出魏晋时期的上计制度与两汉有相承关系。马端临所云魏晋“州郡无上计事”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6.
长平之战是发生在山西高平的重要历史事件。唐宋金时期,长平之战祭祀地点位于今王报与寺庄附近的省冤谷,唐玄宗最早在这里“亲祭”和“更名”,宋金时期也有地方官举行祭祀,并建立祠庙。明清以后,长平之战祭祀地点转移到今谷口村骷髅庙。其原因是长平之战收头颅的头颅山与西晋刘聪积尸的骷髅山在传说中发生融合,唐玄宗祭祀的杀降之地省冤谷与骷髅山也发生融合。多种传说融合之后,祭祀地点选择了更加靠近县城的谷口村骷髅庙。  相似文献   

17.
西晋文人大量地创作咏物赋,咏物赋成为他们关注日常现实生活的一种表现方式。西晋咏物赋题材生活化,描摹事物生动形象,富于理的内涵,与前代的咏物赋相比,西晋咏物赋不仅题材扩大了,在艺术上也有长足的发展。西晋咏物赋的繁荣体现了赋体文学观的发展变化,倾向于征实①,追求穷形尽相,讲究分赋物理等,对后来的文学都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两晋南北朝时期,"白衣领职"是一种与"免官"并列存在而程度较轻的处罚方式,是对免官制度的变通,而不是免官的特殊形式,它显示了士族的身份和特权,反映了当时官僚处罚制度的完善。白衣领职的运用,能够产生"任使无损,以为肃戒"的双赢效果,然而它并非这一历史时期具有标志性的历史现象。隋唐时期,它处罚的对象主要是在军事活动中犯有过失的军将,体现了隋唐政权对于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的继承与发展。白衣领职的现象迟至清代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9.
历代大学校长一脉相传,都属于有较高"级别"的"朝廷命官"。汉代及汉代以前的大学虽然未设专门的校长,但代行校长之职的官员已具有一定的级别。西晋专设国子祭酒后,其级别总体上呈现由高向低的趋势:西晋、东晋和南朝为正三品,隋唐为从三品;唐代以后各朝国子祭酒,除元代为从三品外,宋、明、清诸代皆为从四品。历代大学校长级别是由大学政治地位决定的。唐代以后,大学校长级别的不断下降,是科举时代大学政治地位不断下降趋势的直接反映。  相似文献   

20.
《盐铁论》包含有大夫与贤良文学关于为官哲学的辩论,反映了西汉中期政治中兴利活动导致的官本位哲学,以及西汉士人以儒学为基础的廉政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