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比较文学形象学关注他者形象与自我的关系.自我在言说他者形象时,也言说了自我的思想及文化.他者的"在场"与"缺席"和创造者对他者的狂热、憎恨都体现在两者的关系之中.如今我们要建构两者的深层对话模式,要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者,审视他者的同时也审视"镜像化自我",并对自我进行深刻反思,实现文化的双向交流态势.  相似文献   

2.
英美文学因从"自我"的视野审视"他者"的中国,对中国形象描述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特点,由此就造成了文学中"自我"与"他者"理念下的冲突。正视"自我"与"他者"的差异,明确"自我"与"他者"的置换与统一,是消除文学敌视,促进文学繁荣与和谐社会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相似文献   

3.
马克·吐温在《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后简称《再度出洋》)这部小说中,以美国人的视角构建了一个华人劳工"艾送喜"的形象。华人形象作为美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成为"他者",成为"非自我"的存在。本文试从失判的"他者"身份和渗透的"他者"身份两方面入手分析小说,来阐释异国形象作为"他者"的文化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4.
"全球维度"是21世纪以来英国推行全球素养教育的一大特色理念"。自我—他者"关系,是"全球维度"本身蕴含的一个重要议题。英国全球素养教育在政策、课程、教学层面分别体现出三组"自我—他者"关系:在宏观政策层面,体现为作为民族、国家的"自我"与作为区域、世界的"他者"之间的关系;在中观课程层面,体现为学科内"自我"与学科外"他者"之间的关系;在微观教学层面,体现为学习者"自我"与教育者"他者"之间的关系。这三组"自我—他者"关系虽表征各异,但均呈现出从对立到融合、再到共生的发展趋向,也凸显了全球素养教育从互识到共识、从同化到共生、从解读到解放的价值转向。  相似文献   

5.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承载方式,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或现实或艺术地表现出来,让身处文化碰撞中的人们感知和反思其中的文化交融、隔阂。文章通过比较中西方电影中的他者影像,了解他者文化的历史变迁,以他者形象的嬗变品味两种文化从隔阂、抵触到了解与接受的历程。  相似文献   

6.
干谒诗是文人向权贵引荐自己的的一种方式。李白在他的干谒诗中积极地向权贵推介自己。在他的干谒诗中所构建的自我形象可以分为"天纵英才"、"胸怀大志"和"怀才不遇者"三类。  相似文献   

7.
拉康的"他者"理论对自我有独到看法。在此理论视野之下,他认为所谓的自我并非生来就有,而是被社会文化规范所构建。这一规范极其强大,生存于世就必须遵循,按它的法则行事。拉康将此称为大写"他者"。用此观点来分析经典名著《呼啸山庄》便可以看出其独特的意义和内涵。其一,文本通过变换叙述者的艺术手法质疑真实观念,彰显大写"他者"的存在。其二,通过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爱情,揭示了在现实世界大写"他者"难以挑战,只有在精神世界才有可能实现真实的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8.
女性形象的塑造与展现是电影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长期以来,电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都是作为男权话语的附属身份存在而被搁浅在历史话语的边缘。随着女性解放运动的逐渐展开,电影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与展现也在发生变化。本文试图通过几部电影中不同层次的女性形象的分析来探讨传统文化对塑造女性形象的深重影响,以及在此基础上观照电影艺术中女性主体意识的重构与高扬,进而思考如何真正构建一个真实的女性自我形象的艰巨性及其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柳州师专学报》2017,(5):66-69
现代社会下的自我压迫机制使流散者产生了"局外化"和"边缘化"无所皈依的状态。阿富汗裔美国作家胡赛尼同样焦灼于文化差异带来的心灵错位与困惑。在其小说《群山回唱》中,他试图通过对"他者"的形象刻画和复杂情怀的抒写,进一步探讨民族血缘和文化归属问题,以期在"寻根"途中找寻心灵的原乡。  相似文献   

10.
文学文本对地域形象的塑成和传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载体.对本区域内的作家而言,这是一种"自我"形象的塑造,而从域外作家的视角来看,这又是一种"他者"形象.河南人形象在不少外省作家作品中多有呈现,在三秦作家的文学实践中,突出地表现在路遥、贾平凹和陈忠实的作品中.在其文学想象里,河南人形象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老百姓,一类是兵匪形象.尽管作家们所塑造的地域形象是一种关于"文化他者"的幻象,是他者想象与他者书写的一种方式,并不一定是现实本身,但一定是所描写的地域人自我审视、自我反思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1.
王独清与艾青都曾在诗歌中描绘过罗马这一异域形象。前者一方面以罗马形象作为民族镜像,力求借此使中华文明取得西方价值评价体系的认同,从而加强民族的自我认同,并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寻求合法性;另一方面又以其作为自我镜像,折射出诗人作为没落贵族子弟的内在心理。后者以本民族当下时期的精神动力为衡量标准来对作为复杂的他者形象的罗马进行阐释,以此强化民族的自我认同,并增强中华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信心。  相似文献   

12.
发展和繁荣文化应助益国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自觉地解放思想,更加坚定地拥护、推进改革开放,着力于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文化发展的原点是立足民情国情、正视现实,致力于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文化繁荣的落点与本质是提升国民"品位"与社会文明程度,进而增强国家软实力,增加软实力的穿透力与感召力;文化发展的目的即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提高国家形象及全球影响力,让国民幸福、满意。  相似文献   

13.
发展、繁荣文化应助益大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自觉地解放思想,更加坚定地拥护、推进改革开放和着力于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文化发展的原点是立足民情国情、正视现实,致力于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改善国民质量;文化繁荣的落点与本质是提升国民“品位”与社会文明度,进而提拉国家软实力、增加软实力的穿透力与感召力;文化发展的目的即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提高国家形象及全球影响力,让国民幸福、满意。  相似文献   

14.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为传媒体制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与途径。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主体,大众传媒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功能可界定为塑造党政形象、监督权力运作、搭建协商平台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传媒体制机制的创新要以防止大众传媒的功能异化,实现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功能的准确定位为目标有序推进。  相似文献   

15.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治国方略。在法治条件下,为保障公民权利,应以法治的理念重新审视警察权,并应以法治的原则和观念指导警察权的构建。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正经历着从传统到现代、从封闭到半封闭、再到全面开放的深刻变革。为应对现实挑战,国家治理现代化首先应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同时,高度关注全球治理新形势、新内容,增强全球向度;其次,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应坚持“守正”基础上的不断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思想中国化进程;再次,加快构建政党治理为核心、政府治理为关键、其他类型治理为重要补充的立体治理格局。最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以法治夯实党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保障变革进程稳定、有序,切实提升和扩大国家治理意识形态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最终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7.
我国全国人大立法性权力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受人民委托行使立宪、修宪权;另一方面根据宪法的授权行使国家立法权。前者使全国人大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其立宪、修宪行为不应成为任何国家机关的审查对象;后者则决定其为“国家立法机关”,其立法行为应接受宪法授权的违宪审查机关的审查。我国的违宪审查机关的设立应采用建立宪法法院独立行使违宪审查权的模式,所有国家机关的行为均应接受宪法法院的审查监督。  相似文献   

18.
鲁讯一生致力于民族的铸魂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精神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要从鲁讯那里吸取精神力量,要重视国魂的重铸,要学习鲁讯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兴国兴邦的乐观精神,严于解剖自己甘做人民孺子牛的崇高品质和致力于精神明建设的奋斗精神。在建设精神明的过程中,特别要坚决与否定鲁讯的错误思想作斗争,以保证精神明建设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9.
关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软实力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软实力塑造的重要支撑和有力依托,在提高国家软实力中发挥着重要的前锋作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有助于培育文化创新力、扩大文化影响力、增强文化凝聚力和感召力等,从而有助于提升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20.
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与精品创作是相辅相成的三个概念,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时代命题要求我们必须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推进文化产业的全面建设和快速发展。一个民族的文化实力从根本上决定着这个民族的强弱兴衰。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偏弱偏小,程度粗放和原始。为了切实推动文化产业的建设和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住改革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创新是文化建设的灵魂这个最基本的原则和道理,强调文化创新,打造电影精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