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西方中心主义视角"的影响以及反华势力与藏独分裂势力在涉藏问题上长期歪曲与片面宣传,西方人对西藏文化、历史以及中国西藏政策存在种种误读和偏见。在全球化和网络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展开民间外交,向世界展示真实的西藏,破除"西方中心主义"下西藏观,在交流中廓清迷雾,增强中国在西藏问题上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2.
西学书目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在明万历以前,科技文化水平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到了明代后期,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停滞不前与日益腐败,中国文化才显得落后,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渐,大批的西方科技书籍也随之被介绍到中国.  相似文献   

3.
一个时期以来,西方宣传机器对中国的“吹捧”甚嚣尘上,他们太热捧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势力了,有的把中国当成世界头号强国和“世界领袖”,这种吹捧和忽悠简直让人晕晕乎乎了。  相似文献   

4.
公元17世纪以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大大领先于世界,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东方从中国输入西方的,西方国家显得十分落后.17世纪之后,西方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很快超过了中国,成为世界现代科学技术的中心.究竟是什么使中国和西方发生了如此的逆转呢?  相似文献   

5.
正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是全球化的推进和信息革命发展的结果,同时又大大加快了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发展进程。新媒体为国家形象提供了全新的传播载体。西方的新媒体势力必不会丢掉中国形象这个常谈常新的话题,中国和中国人作为西方的"他者",是西方构成"自我"的参照系和想象源。在全球化迅速  相似文献   

6.
意识形态偏见以及话语权缺位使得西方长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文化霸权。中国话语体系建构正当其时。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有资源、能力和勇气发出"中国声音"。通过丰富话语内涵,凝练话语品牌,加强国际对话,主动进行议程设置,建立一个中国化、世界化、当代化的中国话语体系,消解西方文化霸权,促进国际文化的多样化联合。  相似文献   

7.
中国从哪里来?走什么路?往何处去?面对西方模式的主宰和西方话语的质疑,我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需要回答这些问题。本书为作者走访百国之后的沉淀之作,在《中国触动》和《中国震撼》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中国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和西方模式的超越,从领先到落后,从落后到追赶,从追赶到超越,中国带着世上唯一不断的五千年文明基因,重返世界之巅。作者以其丰富的海外阅历和深入的观察分析,平视西方模式与话语,展现中国崛起之逻辑。对于任何想用自己的思考和话语来评述中国和世界的中国人来说,《中国超越》都将是一本深具启迪意义的佳作。  相似文献   

8.
韩强  李旭 《青年记者》2015,(8):82-83
西方在中亚对华广播的媒介环境分析(一)中亚特殊的地缘情况1.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中亚五国东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邻,是连接欧亚的大陆桥,其稳定程度关系到中国西部的开发和新疆的发展。2.民族构成的特殊性中亚民族构成十分复杂。中亚五国占前五位的民族人口比例如下表:1民族成分复杂和宗教信仰多元使得"三股势力"在中亚比较活跃。(二)西方在中亚地区对华广播概况1.国外广播在新疆的收听情况  相似文献   

9.
"中国正按照自己的方式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过度问题,不急于迎合西方政客的眼前需要.幸运的是,中国人处理问题的步伐并不落后.不幸的是,世界又一次误读了中国".在<中国经济软着陆的硬道理>一文中,摩根斯坦利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如是说.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世界秩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其发展趋势和走向日益显现出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在上升,重要性在增强.西方学界也慢慢改变了过去对待中国的态度,中国文化、"中国元素"不但不再是嘲笑的对象,而且往往成为新观念新思想的来源,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中国学术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在世界话语体系中,中国形象以"他塑"为主的局面源于中国在跨文化实践中主体性的缺失。改革开放至今,中国逐步摆脱不在场的尴尬处境,"崛起"为西方世界中的"强大他者"。中国的崛起虽然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框架起到了某种程度上的解构作用,但"中国威胁论"却再度升温,遮蔽了西方对中国进行的客观、公正的描述的可能。以"中国梦"为代表的叙事话语作为中国的民族身份的自我想象,规避了"和平崛起"所蕴含的"威胁"可能,将抗争性话语演变为对话话语,为中国与世界各个国家进行对话寻找到了契机。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的迅速崛起打乱了原来由西方大型传媒集团主导的世界传播秩序,世界传播体系正在进行解构后的重新建构,互联网的发展及移动互联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的不断创新,使得这种体系重构的过程变成一种变动的"新常态".对于中国来说,这种重构的"新常态"正是难得的参与世界传播体系建构的战略机遇期.  相似文献   

13.
李晓标 《兰台世界》2016,(5):143-144
英国旅行家宓吉的行纪,不仅为西方世界展现了一个迥异于内地中国的内蒙印象,更完善了西方"中国形象"的丰富内涵。依据宓吉的行纪展开边疆地区内蒙印象的研究,将有利于解决西方"中国形象"中边疆中国的缺失。  相似文献   

14.
李莉 《今传媒》2010,(5):122-124
西方传媒机构报道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后叶西方传教士来华办报。至20世纪初,由于西方势力在中国的不断渗入以及中国社会相继爆发的系列重大事件,西方主要传媒机构  相似文献   

15.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西方列强无暇东顾。日本帝国主义借机大肆扩张在华势力,妄图独霸中国。1915年1月18日,日本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凯当面递交"二十一条"文书,其亡华之心已昭然若揭。  相似文献   

16.
1840年的的鸦片战争使古老的中国国门洞开,在西方侵略势力不断侵入中国的同时,西方的近代化文明也被带到了中国。中国的各个阶层从统治者到地主阶级先进分子再到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农民阶级,纷纷接触西方近代化的先进文化,一部分人努力通过各种途径使中国步入近代化国家  相似文献   

17.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威权,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1]6.1876年,清廷派出了第一位与"地上的世界"接触的"天朝"代表,这便是中国第一位常驻西方的外交官--"出使英国钦差大臣"郭嵩焘.郭嵩焘(1818-1891),湖南湘阴人,平生主要做过两件大事:参与镇压太平天国,鼓吹兴办洋务并担任首位驻外大使.正是这后一件事,使得人们在"流转百世千龄后,定识人间有此人"[2].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70年代初期,为了打破西方势力采取的封锁政策,中国与西方国家建立了正常关系,成功地实现了外交战略转变。由此,中国实施了从西方国家引进成套技术设备的“四三方案”,这是继中国引进苏联援助的“156项”项目后的第二次大规模技术引进计划。  相似文献   

19.
《大烟》是美国女作家项美丽关于中国题材叙事作品中备受西方世界肯定的一篇文章。文章通过对中国人抽鸦片过程的详细描写和西方人"我"成功戒掉鸦片的叙事,反映了西方作家在西方文化体系下对于中国的一种言说。  相似文献   

20.
作为最早产生图画书的国家,原创图画书在我国的发展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大量西方图画书进入中国,婴幼儿从启蒙教育就被烙上"西方色彩"的印痕,同时也使我国原创图画书的生存环境一直处于难以发展的窘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