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多年前,在家里接到一个长途电话,打来电话的那位没寒暄几句,就问我是否看过《夹边沟记事》这本书。我说还没有。他告诉我,这本书很值得读;接着说起书里一个"上海女人"远赴夹边沟寻找饿死的丈夫的故事,我听得出他讲这故事时有点动情。最后他问我,要不要帮你搞一本书来,我说,不用,我会有办法的。打电话来的人名叫解思忠,时任"国有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是国家副  相似文献   

2.
祸从天上来 1960年9月的一天,我从浦东组稿回到上海作家协会《上海文学》编辑部,刚走进编辑室,小说组副组长郭卓一看到我,就激动地对我说:"你来得正好!这里有一个重要任务."我问他:"什么事这样激动?"她说:"我刚从(上海市委)宣传部回来,C副部长(指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某领导,此处将真名隐去)交给我一个话剧剧本,是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学生从福建前线深入生活归来后,集体创作的,C副部长要我们好好帮助他们修改发表."  相似文献   

3.
正成名大世界我大舅父任日暲开戏馆,"更新"舞台股东,与当代上海名伶多有交往。他曾对我说,别小看上海"大世界"游乐场里的大京班,开幕之初,就请来了短打武生李春来、盖叫天、林树森、小杨月楼等几位誉满申城的名伶。"大世界"创办人黄楚九,对各剧种戏班要求有四大特点:名、新、奇、趣。大京班有名牌却无正宗老生,都是老一辈,没有新人。于是他在上海京剧界物色。正巧有人在城隍庙劝业场原址开办"小世界",出现一个刚14岁,唱  相似文献   

4.
我对上海地区图书馆网络服务体系稍有了解.起初知道是因为当时的中国科学院上海文献情报中心(现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图书馆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生命科学图书馆)加入了上海地区图书馆的合作,我感慨于上海图书馆在合作中的高姿态和大手笔;然后在为图书馆干部培训班讲授"图书馆服务"这门课时,我通过上网查询进一步了解了上海地区图书馆网络系统的建设、服务和发展情况,体会到了它的特色;再就是我在上海的弟弟几次告诉我,他是怎样通过上海图书馆的网络享受到了图书馆的服务,从一个用户的角度对此深加赞许,并建议我也多多利用.  相似文献   

5.
赵毅衡 《出版参考》2004,(29):46-46
我在上海遇到一位旧日文友,在饭桌上,他冲着我说了一通"号称西方富国,其实最小气"等等的话.例子:他与一个洋人吃饭,结束时对方竟然提议"AA制"平摊付账,我本人从来没有在西方听说过这个词,只听说过Let's So Dutch--按荷兰方式分账.旧友说那话是在饭桌上,我当然不会再有胆量建议平摊付账,就伸手取了账单,朋友照例来抢夺一番,这次我绝对不能松手,他就松了手.  相似文献   

6.
<正>拙作刊出后,不少读者觉得尚未尽兴。现就读者与我交流时最关注的几个问题,补叙如下:主持营救牛兰佐尔格在上海领导"拉姆扎小组"时,曾经隐蔽得很稳当。但是,一个意外事件严重干扰了他。1931年6月,共产国际信使约瑟夫在新加坡被捕。英国特警在他身上搜到一个神秘地址:"上海,邮政信箱208号,海伦诺尔"。就是这条看似小小的线索,导致共产国际办事处负责人牛兰在上海被捕;越南共产党领导人胡志明(阮爱国)在香港被捕。牛兰是十月革命率队攻打冬宫的指挥官,1929年即来上海建立共  相似文献   

7.
"与这样的人共事心里踏实" 我认识穆青是在50年代中期.当时,苏联舰队访问上海,我和戴煌奉总社之命去上海采访报道.我还记得,当时担任上海分社社长的穆青正在生病,面色苍白而虚弱.他躺在锦江饭店一间客房的沙发上,同我们一道研究报道.苏联舰队驶入黄浦江口情景的特写,就是他出的主意.戴煌搭乘一只小艇,冒着风浪颠簸,迎到外海发出第一篇新闻.另一次,则是苏军红旗歌舞团来华访问演出,我奉命随团采访再次到上海,也是在他指导下完成报道的.  相似文献   

8.
正父亲赵家璧是出版家,有许多藏书,晚年他对子女说:"等我去世后,你们把我的藏书全部捐献给国家。最好能集中放在一处。"父亲仙逝后,我们得知新建的上海鲁迅纪念馆将开辟一个朝华文库,专门收集和保管与鲁迅先生同时代文人的遗存。于是,遵从父亲的愿望,我们将他的藏书、手迹、照片和来往信件,全部无偿捐献给上海鲁迅纪念馆。馆方提供了一间近二十平方米的房间,门楣挂着由好友钱君匋手书的"赵家璧专库"铭牌,两侧靠墙都是书柜,右边的书柜里存  相似文献   

9.
"我认识他比认识你们还早得多"   新中国建立不久,有一次毛泽东到上海视察,召周谷城相见,当时上海市副市长许建同等也在座.落座后,毛泽东对许建同等人说: "周谷城是我的老朋友.我认识他比你们还早得多."……  相似文献   

10.
初夏的上海,一年一度的季风还没有如约而至,汾阳路上的梧桐树已经投下了深深的绿荫,使这条马路显得格外宁静.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来上海为他改编的"青春版"昆剧《牡丹亭》作推介宣传,朋友在汾阳路的仙炙轩安排了一顿午餐接风,我叨忝末座作陪.但我猜想,请他吃日本料理可能只是一个由头吧,真正用意是让他故地重游--老人都爱怀旧嘛.仙炙轩的所在,曾一度是白先勇的父亲--原国民党政府的国防部长白崇禧将军的府邸.长期来,人们也习惯地称这幢洋房为"白公馆".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末,我从上海出版系统调至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当时现代文学研究室下面,有一个“孤岛文学”小组,由我负责,任务是编辑整理上海“孤岛”文学回忆录和“孤岛”文学作品选辑等工作。周楞伽先生原与我同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现在已经改为上海古籍出版社)工作,他在“孤岛”时期的上海文艺界相当地活跃,于是,我经常向他请教一些当年的往事。并且交谈一些过去发生在出版社的人和事。  相似文献   

12.
在我的心目中,储瑞耕真是个人物.他是江苏武进人,1970年毕业于上海海运学院远洋运输业务系英语专业,这样的学校、专业,按照常理,对于新闻、评论、杂文的写作,对于办报办刊,他是"门外汉",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而他经过30多年的奋斗,成了河北乃至全国杂文、新闻、言论、报刊出版界很有名气的一个人物.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春节,我的朋友吴律师回老家,去村委会主任家拜年。这时一个客户打来电话咨询,农村手机信号不好,他让客户打到主任家的座机上。主任一接,对方麻烦他叫"lawyer吴"听电话。村主任惊诧不已,这小子不得了啦,人家都叫他"老爷"了。结果,吴律师名声大噪。吴律师的创业史不能不提。他乃中原人,志向远大,精力充沛。过了40岁生日,他嘴里唱着刘欢的《从头再来》,腰包里装着2000元钱,东征上海,执业律师。吴律师听说,在上海,律师穿着打扮要  相似文献   

14.
正上海的20世纪初,是一个黑暗混乱的时代,又是一个伟大的革命时代。一群有坚定信仰的革命先行者,在上海成长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也是在上海,成就了他们开天辟地的伟大事业。出生于安徽安庆的陈独秀(1879-1942),自1901年10月起,五次赴日学习,上海是他的起航之地;他在安徽安庆、芜湖等地从事反清、反袁"二次革命"斗争屡遭通缉,上海又是他的避难之处。不过,在1915年之前,上  相似文献   

15.
刘万永 《中国记者》2012,(10):49-50
我得到的是另一个雅号:藏獒 "他是一个天生的斗士,向不公宣战是他的信仰;他是一个悲悯的义士,为弱小呐喊是他的本能.他所留下的那些文字,给了我们藐视黑暗、追求光明的勇气." 这是2009年腾讯网颁发"年度教育记者"时给我的颁奖辞. 一名年轻记者看到后问我:"你是不是从小就立志从事新闻工作?" 我说,我本科是学教育的,大二时还不知道新闻的5个W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16.
<正>我的父亲潘启生1914年出身于一个船工家庭,是江南造船厂电焊工。他青年时期的梦想就是要亲手造出中国自己的军舰。从此,他与江南造船厂结下不解之缘。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晚清国门,中国被迫面向世界。在曾国藩、李鸿章等近代有识之士"治国之道在乎自强"倡导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于1865年6月3日在上海创立。目标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相似文献   

17.
幸运的一生     
周小燕 《档案天地》2013,(4):4-7,10
我家的"儿童歌舞团"鸿兴坊是近代上海石库门建筑的一个代表,在上海虹口区。1917年8月28日,我就出生在这里。那时候,我爸爸周苍柏是上海商业储备银行的职员,母亲董燕梁是大家闺秀,成家后,在父亲的支持下,学会了弹钢琴、拉小提琴,显示了良好的艺术天赋。在我不到一岁的时候父亲调到了上海  相似文献   

18.
上海 最是书香能致远 上海是一个具有优良阅读传统的城市,其城市阅读活动主要包括举办上海书展、扶持实体书店、推出"书香上海"等内容. 举办上海书展 打造城市文化地标 上海书展2004年从沪版图书看样订货会"蜕变"为区域性地方书展,2011年成功升格为全国性重要文化展会,并加设"书香中国"上海周,作为全国全民阅读活动的示范平台.上海书展以"我爱读书,我爱生活"为主题,致力于将"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理念送入千家万户.九年来,上海书展已成为中国年度的城市文化地标,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书展".  相似文献   

19.
张安朴,在上海新闻界、美术界大名鼎鼎,圈内人都亲切地唤他"阿朴".已届花甲的他,是解放日报摄影美术部原主任、高级编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他出色的美术编辑工作,使他获得了"上海韬奋奖"和"上海优秀新闻工作者"的称号.他卓越的艺术才情,使他获得了"绘画多面手"的美誉.  相似文献   

20.
朴树,在别处     
很少有歌手能像朴树一样,只有两张专辑,20余首歌曲,淡出公众视线9年之后还能被歌迷怀念。他敏感、低调,和身处的圈子格格不入,在娱乐至死的时代,他的存在显得愈发迥异"我不讨厌他,我能接受,我过去就是那样的。"朴树把之前的自己称为"他","在一个特别强大的感情驱使下写歌。以前歌里的感情太重了。"《白桦林》《那些花儿》《我爱你,再见》这些歌被广为传唱,朴树倾注了太多情感。如今,"感觉以前是另外一个人,从里到外,现在我都换了一个人。"他剪短了头发,蓄起了小胡子,称过去是"年轻的时候",甚至是"小时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