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阅读教学中,定准方向,抓住“课眼”,才有可能集中时间解决主要问题,也才有可能冲破程式化的旧框框,为学生创造自学多练的条件,使他们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戏有戏眼,课有课眼。戏眼是一出戏里最精采的场面,是最吸引人的地方。杨朔在《泰山极顶》中写道:“有人说:登泰山而看不到日出,就象一出大戏没有戏眼,味儿终究有点寡淡。”“课眼”意在“揭全文之旨”(《艺概》),它是课文的窗户,正象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打开这扇窗户,就能窥见全课。抓住“课眼”就能带起对全课的理  相似文献   

2.
阅读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传统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根据笔者的教学体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解题开眼生趣。课文题目是文章的“窗户”,俗称“文眼”。一般说来都有准确、鲜明、深刻的特点。从解题入手打开课文的“窗户”,也就打开了学生心灵的“窗户”,使学生产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例《蚕姑娘》解题中,我首先问学生: 你们见过蚕  相似文献   

3.
曾经听过一节《陈情表》,教师讲到“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时,让学生记住课下注释“婴:缠绕”。下课后我问这位老师,“婴”做“缠绕”讲是本义还是通假义,他答:本义。我又问:这个义项用现代汉语的背景知识来理解有点奇怪,学生能记住吗?  相似文献   

4.
一堂成功的课,一开头就应该唤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教学中我常常用一、二句得当的话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很自然地导入新课。如讲世界地理第八章《非洲》时,一开始就问学生:“前面讲完了亚洲,在亚洲的西南面是哪一洲?”学生会齐声回答:“非洲”。于是新课开始了。又如,教过中图地理《长江》一节课后,紧接着该讲的内容是《黄河》,怎么转到新课上来呢,长说:“上一节课,讲了浩荡的长江,现在开始讲奔腾的黄河。”很平常的一句话就把我东和黄河的的水流特点和二者的姊妹关系反  相似文献   

5.
寓言是用生动有趣的比喻性的小故事来说明道理的。寓言故事所说明的道理,就是它的寓意。寓言故事的情节虽然很简单,但它说明的道理却往往比较深刻。初中语文第二册的《伊索寓言二则》就是这样。在寓言教学中,怎样通过生动有趣的形象,让学生理解寓意,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呢?《赫耳墨斯的雕像》通过赫耳墨斯在雕画家的工场里受到奚落,讽刺了他的妄自尊大。当赫耳墨斯听到雕刻家说宙斯的像值一个德拉克墨时,“他笑了。”这一“笑”,是很传神的,很能表现赫耳墨斯那种狂妄自大的心理。但是学生读到这里,往往一掠而过。  相似文献   

6.
有一位教师讲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问学生,“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学生被问得目瞪口呆。还有一位教师讲完《草地夜行》一课,笔者问学生:“小鬼为什么能鼓起勇气向前走?”学生虽经再三思考,仍做不出回答。上述两例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都是课文后面的作业题。学生做不出答案,只好再回到课文中寻找,或请老师代答。像这样在讲读课文中寻找,或请老师代答;像这样在讲读课文时把作业题置诸高阁,导致课堂教学恶性  相似文献   

7.
唐蕙恕 《中国教师》2012,(10):43-45
<正>文有文眼,诗有诗眼,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往往也有"课眼"。何谓"课眼"?众说纷纭。较早提出"课眼"的于冲老师,认为"‘课眼’意在‘揭全文之旨’(《艺概》),这是课文的窗户,正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打开这扇窗,就能窥见全课"。[1]湖北名师肖爱国,将"课眼"解释为"一堂课藉  相似文献   

8.
诗有“诗眼”,戏有“戏眼”,文有“文眼”;散文贵有“文眼”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何谓文眼,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散文中的文眼,就是一篇散文中用含义深刻的关键性的词语,贯串全文,成为照见全文的窗户;也是作者在艺术构思中所进行的艺术思维的凝聚点。  相似文献   

9.
“问”是教学过程中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手段,“问”也要讲究方式,以利于启迪学生思维。一、在恰当的关口设问设问的关键在于一个“设”字。“设”有两个方面的技巧:一是善于无疑生疑,二是善于设在一个恰当的关口。例如,《赫耳墨斯的雕  相似文献   

10.
杨聪 《四川教育》2005,(2):77-77
上《桂林山水甲天下》一课时,学生蔡思思问大家:“课中讲到的‘西湖’、‘泰山’和‘香山’在哪个省,谁知道?”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眼睛是人的灵魂的窗户,那么诗中的关键词语则是喷流诗人感情的泉眼。教师若突破了这个泉眼,学生就能探出蕴藏在诗中的深情,从而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余意”的天空高高飞翔。如讲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我为了突破诗末行中的“少一人”这个关键词语,便在学生理解前三句诗意的基础上问学生:“当兄弟们头插着茱萸,  相似文献   

12.
今天,讲第八课《成语故事》,当同学们读完课文后,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成语都分别讲了什么故事吗?”这时全班同学像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麻雀,一个劲地说“老师,我,我……。”我随即点了一名学生:“你说说吧”。  相似文献   

13.
曾听一位已有数年教龄的语文教师上伊索寓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一课。在初读课文之后,教师便提出一个问题:课文第一句写道“,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赫耳墨斯怎样的性格特征?在片刻沉默之间,全班学生无不流露出困惑的神情,有的则把头埋得很低。见状,教师也不知如何引导与启发,只是一边不断重复着这个问题,一边用期盼的目光搜寻着大家。半晌不见学生举手,教师有些着急起来,便指名叫了几名学生来回答,但各个都支支吾吾答不上来。情急之下,教师便只好自己开腔“:那就由…  相似文献   

14.
曾听一位已有数年教龄的语老师上伊索寓言《赫耳墨斯与雕像》一课,初读课之后,老师便提出一个问题:课第一句写道,“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的店里。”从这句话里呵以看出赫耳墨斯怎样的性格特征?在片刻沉默之间.全班学生无不流露出刚惑的神情.有的则把头埋得很低。见状,教师也不知如何引导与启发.只是一边不断重复着这个问题,一边用期盼的目光搜寻着大家。半晌不见举手回答.教师有些着急起来,便指名叫几名学生来回答,但个个都支支吾吾答不上来。情急之下,教师便只好自己开腔:“那就由老师来告诉大家吧!这里表现了赫耳墨斯妄自尊大的性格特点。”学生们一脸疑惑,茫然不知所南。课堂便这样延续下去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听过于永正课的人都说,于永正有一股子灵气,“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举手投足都有戏。他教《燕子》,一边引导着学生读书,一边在黑板上画画,学生把课读懂了,他的“燕子展翅图”也画完了。学生们瞪大了眼,听课的老师啧啧称赞;他教《壁虎》,临近结束时,他突发一问:“课就上到这儿了,最后,我还想了解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我曾在不同的地方讲过《保护大自然》一课:在乡村学区小学讲过,在镇小学讲过,在平度市实验小学也讲过。奇怪的是,地方不同,出现的情况却相同。 放完一段人类捕杀大象的录像,我问学生:“人类为什么要捕杀大象?”学生很自然地回答:“为了获取象牙。”当谈到“为什么要获取象牙”时,只有一两个学生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是为了赚钱”。教室里顿时哄堂大笑。我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我听一位教师讲《东郭先生和狼》(六年制小语第八册)一课。讲到段落划分时,一名学生站起来说道:“我认为第4自然段应划到第一段里去。”教师问:“为什么呢?”学生说:“第4自然段,先讲猎人问东郭先生看见狼没有,东郭先生为了救狼,对  相似文献   

18.
《江苏教育》小学版今年第4期刊登了一些学生对课文的反映,我在实践中也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手》一课写陈秉正的手“跟铁耙一样”,今天开拓靠的是智力,学那有啥意思?《挑山工》写工人挑着重物登山,这样的劳动太原始了。泰山安上了索道,运物应实现机械化。《为人民服务》讲“完全”“彻底”,现今讲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是唱高调。……于是,有的同志认为:教材内容落后于时代了,脱离了当前的社会实际。  相似文献   

19.
小学自然课中很多概念和基础知识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无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我在自然课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用自己的眼、耳、鼻、舌、手等感觉器官去认识、感知有关的自然现象 ,形成概念 ,掌握基础知识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1 在实际操作中获得知识小学自然课第四册 ,讲《水》这一课 ,我在每张实验桌上摆了牛奶、酒精、白糖水、澄清的石灰水、清水五杯液体。要求学生在五杯液体中找出清水来。马上就有学生说 :“那一杯是水”。“你怎么知道那一杯是水呢 ?”我问。“猜出来的。”学生回答。“用猜的办法能判断吗 ?”我指着酒精、…  相似文献   

20.
不知自何年月始,语文课的“讲”字被逐出了课堂,谈“讲”甚于“谈虎变色”,语文课变成“导”“读”,“问”,“练”……等,美其名曰:“变讲堂为学堂”。似乎谈“讲”字就“抱残守缺”,就是“不合时适宜”,就是“少慢差废”。窃以为语文课离不开老祖宗传下来的一个“讲”字,讲课讲课,无“讲”焉能成课?在语文教学时,讲是根,导、读、问、练才是枝叶,根深、根壮,枝叶才能繁茂。只有首先讲好课,才能有学生的知识、能力的掌握与培养。那么,怎么讲,讲什么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考虑。1、讲文眼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段也有段眼,既然是“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