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秀艳  曲英  武春友 《软科学》2016,(5):119-124
构建了回收处理商与回收商微分博弈模型。基于此模型,考虑了回收处理商承担回收宣传费用、回收商承担回收宣传费用和集中决策三种情况下,回收宣传费用不同承担方式对上下游联合回收的影响。结果发现:集中决策时,回收宣传努力、回收努力和回收数量最大,回收处理商承担回收宣传费用时次之;随着时间推移,回收商承担回收宣传费用时,单位直接回收价格最大,集中决策时次之;分散决策时,回收处理商承担回收宣传费用最优。  相似文献   

2.
姚珣  张明善  唐小我 《软科学》2011,25(4):50-55
针对手机市场中出现的间接广告现象,研究了多产品销售条件下,供应链新产品成本估算以及协调问题。建立了非对称信息下多产品的批发价与订货量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给出了供应商和零售商在集中决策和分散决策下的博弈均衡。研究结论显示分散决策下零售商的订货量明显低于集中决策下的订货量,同时研究表明通过使用线性价格折扣共享契约(price-discount sharing)可以协调该供应链,并能任意地划分供应链的利润。  相似文献   

3.
《软科学》2014,(12):55-59
基于博弈论构建了参与主体为政府、家电回收企业和市民的废旧家电回收逆向物流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模型均衡分析找出了可能存在的八种纯策略Nash均衡结果及条件。进而对各参与主体在混合策略下的期望收益进行计算,并分析了混合策略Nash均衡解。混合策略均衡解分析发现:政府对企业实施回收物流的合理补贴、对企业不实施的行政罚款及对市民参与的补贴,能有效激励家电企业和市民参与逆向物流中。最后为有效实施废旧家电回收逆向物流,构建了互为担保和共同作用的正、负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4.
基于集群网络式供应链协调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燕君 《情报杂志》2004,23(6):59-60,63
集群网络式供应链是介于市场和企业的一种网络组织形式,近年来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它的出现对产业界和理论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阐述了集群网络式供应链的有关概念,并且分析探讨了集群网络式供应链的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5.
《软科学》2019,(10):93-99
针对由两竞争性处理商主导,涉及回收商和消费者的手机回收处理逆向供应链,构建四种不同回收渠道模式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分析各成员的最优决策,揭示渠道竞争程度、节约成本对处理商手机回收渠道决策的影响。针对市场机制作用和奖励政策影响,分别建立两处理商动态竞争的回收渠道决策演化博弈模型,得到相应的演化稳定策略。研究表明:两处理商均自建线上回收渠道时回收总量最大;若竞争程度较高而节约成本较低,处理商趋于选择传统回收渠道,而政府实施奖励政策可有效地促使处理商向自建线上回收渠道策略演化;若节约成本超过某一固定阈值,渠道竞争程度变化不影响处理商自建线上回收渠道的决策。  相似文献   

6.
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协调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针对现阶段我国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不够匹配协调的现状,围绕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决策、实施、利益分配和反馈等环节,构建了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协调机制,其中包括决策机制、合作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补偿机制,并对每一种机制进行了详细阐释。最后,本文以万向集团和海尔集团为案例,对制造业企业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合作机制和补偿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7.
完善协调机制,实行科学管理,确保高效运作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关键和瓶颈问题。相对于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知识产权协调机制作用的发挥始终是知识产权制度实施的"软肋"。从战略高度顶层设计我国知识产权管理协调机制,以依法行政为基石,以创新行政管理模式为手段,以主动作为、善于谋划为保障,集成有效资源进一步提升管理协调能力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在制造商受专利保护的条件下,建立含有一个能自行回收的制造商及一个具有再制造能力的回收商的闭环供应链模型。采用Stackelberg博弈、Kuhn-tucker条件等方法研究了两种策略不授权再制造(策略S)及授权回收商进行再制造(策略D)之后,通过算例分析,讨论再制造所节约的成本和单位专利费用对闭环供应链参与者利润及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再制品供不应求的市场中,只有当回收商再制造成本低于制造商时,制造商才会授权其进行再制造。  相似文献   

9.
为广东省构建一个4层结构的废旧家电回收网络,即废弃层、回收层、存储层、处理层,以六大废物处理中心为处理层,采用设定服务覆盖面积法优化现有回收层,以总成本最小化为目标建立有能力限制的多区位选址模型,求解存储站的设计方案。结果表明,需要回收站5907个,可实现废旧家电100%回收;需要存储站4个,服务于湛江、阳江、云浮、揭阳、梅州、潮州、汕头、清远8个城市。该设计可实现最低成本目标下规范管理废旧家电。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能源汽车大规模使用,动力电池迎来退役潮。在国家双碳目标的指导下,废旧动力电池回收问题亟待解决。文章研究政府向电池生产商征收低碳环保税,对回收企业实施回收补贴的组合政策背景下,分别在单渠道回收模式和双渠道回收模式下对电池生产商主导的闭环供应链进行契约协调,并对组合政策设计的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低碳环保税和回收补贴机制能够有效提高废旧电池回收量,组合政策的设计能有效引导动力电池闭环供应链的回收行为。双渠道回收模式下的回收量和企业利润均高于单渠道回收模式下的回收量和企业利润。在回收成本分担-收益共享契约的协调下,废旧动力电池回收量和供应链总利润能够达到集中决策下的理想情况。且在不同回收模式下,当成本分担比例和收益共享比例合理设置时,电池生产商和汽车制造商的利润均高于分散决策时的利润,因此双方都愿意接受该契约。此时,回收成本分担-收益共享契约能够有效协调动力电池闭环供应链。  相似文献   

11.
一种基于MAS协调的组织任务实施过程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井辉  郇志坚 《科技管理研究》2006,26(8):227-230,218
本文运用多agent系统的任务分解、资源配置及agent之间的活动协调等思想和方法,分析一般的组织任务实施活动过程,形成面向任务对象的组织活动过程结构模型,为动态环境下组织任务的顺利实施和完成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王栋 《科学学研究》2007,25(Z2):292-298
首先将我国农业产业的专业化历程与国际发展趋势进行对比,分析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主要问题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生产而引起的短期行为和分散经营使得农户无法满足大市场的需求,提出了专业化水平分工和农业产业集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并通过对传统经济学模型的假设进行了修改,利用经济学和管理学模型对其形成的机理进行了深入地讨论。  相似文献   

13.
基于协调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供应链范围内的部门之间和节点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与协调,协调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通过对供应链协调的内涵进行分析,从供应链协调绩效评价的原则出发,提出了基于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柔性4个方面的供应链协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指标建立了相应的量化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4.
唐治元 《大众科技》2011,(12):251-252,207
旅游演艺产品既满足了旅游者体验性与参与性的高层次旅游需求,又可以增加旅游目的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章结合旅游形象屏蔽机理,通过对《梯玛神歌》在张家界旅游演艺产品中的地位分析,将其定位为大型山水实景原生态民族史诗表演,并提出了相关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之间矛盾的加剧以及生态科学的迅速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保证囤民经济健康迅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体现者和执行者。面对循环经济的兴起,企业必须进行一系列的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农业产业化组织结构的基础上,通过重新构建农业产业化的组织模式,在各经营主体之间、各环节之间建立科学有效的协调机制,以保证农业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7.
郑江波  杨柳  程福阳 《科研管理》2017,38(8):143-152
再制造产品的供需情况以及再制造产品二次投放市场的时间会影响再制造活动的经济性。在产品回收价格影响回收率的前提假设下,通过构建存在有限生命周期限制下的产品销售曲线和回收曲线,将产品市场需求和再制造产品供给关系可视化,研究了再制造活动的系统最优成本以及相应的最佳回收价格和回收率。研究结果发现:1)考虑到产品市场需求有限、回收价格和回收数量的正相关性,单纯地追求制造成本最少反而可能会使供应链整体系统承担更大的成本;2)产品在闭环供应链中流动所经历的时间越长,再制造活动获得的利润越低;3)在相同的条件下,能够快速获得市场消费者认可、拥有良好市场基础的产品进行回收再制造活动能够带来更大的成本节约。上述结论为现实中企业再制造活动的回收决策提供理论帮助和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18.
殷国鹏  陈禹 《科研管理》2010,31(2):126-136
摘要:ERP在中国企业信息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其成功应用却面临诸多挑战。ERP在组织活动中的吸收程度(Organizational Assimilation of ERP)是系统成功、乃至提高企业竞争绩效的关键环节。基于结构化理论视角以及元结构化行为概念,作者将业务与IT之间的协调机制划分为正式、非正式及高层三种类型,分别探讨它们对于ERP在组织中吸收的不同影响及作用机理,从而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理论模型及研究假设。结合问卷调查的实证方法,作者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数据分析与验证,并且为我国企业促进ERP成功应用提供更加切实的实践指导与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