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企业集群微观层面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最邻近点指数、空间缓冲区等方法,定量分析宁波市注塑机制造企业空间集聚特征,及其不同产品类在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分别探测集群内企业和产品的空间分布现状与布局特征,探讨了与企业创新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宁波注塑机制造企业在空间分布上趋向于区域集聚,空间分布类型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其空间分布态势表现为对交通基础设施具有极强的依赖性,尤其对港口运输依赖性最明显,临港产业集聚效应显著。不同产品类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异特征,具有多种不同的分布形态和密度;产品类的空间分布与集群创新资源空间分布呈现出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TGC与传统统计数据,把SNA理论模型与ESDA分析技术交互,并以宁波市旅游网络结构为研究对象,得出以下结论:宁波市旅游网络整体发展相对成熟,但西北部和西南部地区旅游网络发育不健全,中心区域与城市南北两极集聚效应显著,市区东部与中西部地区旅游集聚能力和自身网络地位不协调;宁波市中心核心区和周围边缘区域存在明显的网络结构分层,核心区对边缘区的集聚作用大于辐射扩散作用,优质景区和一般景区存在显著的"马太效应",空间联动能力弱;宁波市县区旅游吸引强度呈现正相关性,但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整体呈现出北密南疏、东密西疏的分布格局,旅游资源在南部区域呈组团状,游客烈度在西南部呈"L"环状,二者空间网络结构差异显著;在旅游网络结构研究中,空间分析能从宏观角度弥补网络分析在全局尺度表征区域整体结构特征的缺陷,把二者相结合作对比修正才能评判旅游景区的综合竞争力和旅游吸引力。  相似文献   

3.
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佰发  苗长虹 《资源科学》2020,42(3):460-473
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状况的重要表征。研究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厘清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及粮食保障用地、生态保育用地、城乡建设用地的时空变化特征,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的规划制定与实施提供参考。本文基于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和空间自相关,从城市群、省、市、县多尺度入手,利用7期土地利用数据对黄河流域1970—2015年土地利用状况及变化进行探究。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生态保育用地和耕地占比多年平均值分别为79.04%和18.64%,表明生态保护和粮食生产是其两大主体功能;②城乡建设用地占比逐年提高,城市群地区是建设用地扩张的主体空间;③黄河流域耕地、生态保育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各节点年份Moran’s I均大于0.75,表明3种功能类型用地具有强空间正向集聚效应,呈现出“凹”字型分布格局;④城乡建设用地扩张以牺牲耕地为代价,同时部分农村居民点用地逐渐转化为城镇用地;⑤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是促进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因素,驱动力因素存在区域差异,在黄河下游的山东、河南,经济水平达到一定规模后,伴随经济再发展不会出现大规模城乡建设用地扩张。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城区的连锁烘焙店为研究对象,运用核密度分析探讨连锁烘焙店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空间演变规律。研究发现:连锁烘焙店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双中心与外围小集聚"的特征,且与城市综合中心地和商业中心的分布呈现高度耦合;在空间演变上呈现由中心向外围扩散的规律,且其方向与城市扩张方向一致。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房山区平原地区建设用地的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渐变尺度的空间结构度量方法对北京市房山区平原地区建设用地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定量化测度分析,结果表明:①建设用地斑块中有33%在局部空间上高密度聚集分布,相邻斑块之间的距离在50m~150m范围之内;其余大部分建设用地相邻斑块之间的距离在150m~700m间不等,在空间上弥散分布;②研究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分布与公路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城镇、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用地相对于"公路交通网"聚集分布的程度具有一定的差异,其中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对公路聚集分布的程度明显高于独立工矿用地;③在"城市放射交通干线"的影响范围内,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分布与放射交通干线具有空间相关性,放射交通干线对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轴向"聚集和辐射效应.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技术的城镇用地扩展研究——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曹雪  柯长青  冉江 《资源科学》2008,30(3):385-391
本文以1986年、1996年、2002年3期TM/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人机交互解译的方法得到研究区3期土地利用现状图。然后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南京市江宁区城镇用地(包括中心城区、建制镇和工矿用地)扩展的时空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6年间城镇用地扩展数量大、速度快,但地区差异较为明显;城镇(中心城区、建制镇)是扩展的主要贡献类型,空间集聚性强,主要围绕着中心城区(原东山镇)以“圈层式”模式向外扩展,长江沿岸地区(如江宁镇)由于拥有良好的岸线资源而成为新的用地增长点;工矿用地扩展空间分异明显,表现为较强的空间离散性,扩展主要集中在研究区的东北部地区,呈显著的“轴向”扩展模式,这主要与交通干线及矿产资源的地理分布位置有关;经济、交通、政策等人文因素是研究区城镇用地扩展的主要驱动因素,而自然环境因素决定了其扩展的宏观趋势和格局。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乡村聚落用地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凯悦  宋永永  薛东前 《资源科学》2020,42(7):1311-1324
研究黄土高原乡村聚落用地规模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对优化乡村聚落空间格局,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位序-规模法则、核密度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方法,研究1990—2015年黄土高原乡村聚落用地的空间分布和规模等级特征,揭示乡村聚落用地规模格局形成影响因素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1990年以来,黄土高原乡村聚落斑块数量和用地规模总体呈现增加趋势,其中2000—2005年乡村聚落斑块数量增加最明显,2005—2010年用地规模扩大最显著。②黄土高原乡村聚落用地规模处于非均衡发展阶段,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历史继承性,在地理空间上表现为主体延伸和局部填充两种形式。乡村聚落密度在区域上呈现“一极两翼”的空间结构特征,关中平原地区是乡村聚落核心集聚区,银川平原—六盘山区—陇东高原、河套平原—汾河谷地—豫西盆地内乡村聚落集聚与分散趋势并存。③黄土高原乡村聚落用地规模格局的形成受到多重要素的综合作用。地形起伏度、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降水量等是主要的自然作用力,人均粮食产量、总人口数和乡村人口比重等是关键人文驱动力。其中,任意两个因子的交互作用对乡村聚落用地规模空间格局的影响均强于单个因子的影响。④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对黄土高原地区乡村聚落用地规模格局的影响差异显著。自然地理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的交互作用对黄土高原沟壑区、土石山区和高原风沙区的乡村聚落用地规模格局影响最为广泛,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和河谷平原区乡村聚落用地规模格局具有明显的协同增强效应,粮食生产与区位条件对灌溉农业区的乡村聚落用地规模格局具有显著的协同增强效应。  相似文献   

8.
唐健雄  马梦瑶 《资源科学》2020,42(6):1188-1198
工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是新的趋势,研究工业旅游示范点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成因,对推动工业旅游迈进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中国31省市(不包括港澳台)为研究对象,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等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了中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工业旅游示范点总体呈“东密西疏”的空间结构特征,与“胡焕庸线”高度吻合;②工业旅游示范点与城市群分布契合度较高,呈现出以“城市群”为依托的“多核心—群聚型”空间格局,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③工业旅游示范点集聚程度较高的区域,其邻近区域的集聚程度亦较高,呈现出一定的空间正相关性,相关程度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热点和冷点区由东部至西部呈“圈层”式分布,存在典型的“马太效应”;④工业发展水平、交通条件、资源禀赋与工业旅游示范点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此外,政策因素、地方工业文化认同等也是导致工业旅游示范点存在空间差异的重要因素。各省应借助跨省域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带的辐射能力,推进工业旅游跨区域、跨产业联动发展,形成工业旅游产业集群,促进工业旅游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9.
为厘清旅游产业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采用区位熵和分解加总法分别测算2001—2016年中国旅游产业集聚度和碳排放强度,继而运用重心分析、空间自相关法探究其空间演变及内在关联特征,最后构建二者的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①旅游产业集聚和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旅游产业集聚呈现出东中部高、西部低的分布格局,而旅游业碳排放强度与其相反;②旅游产业集聚重心分布在河南省驻马店市与南阳市及其交界地带,其演变轨迹整体向西北小幅偏移,移动距离约为112.362 km;旅游业碳排放强度的重心分布在陕西省商洛市、安康市和湖北省十堰市境内,其重心轨迹整体呈现出南略偏东的态势,移动距离约为256.734 km;③旅游产业集聚会显著降低旅游业碳排放强度;旅游产业集聚和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存在空间负相关关系;高集聚-低排放类型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贵州和云南等省区;低集聚-高排放类型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宁夏、甘肃以及青海等省区。  相似文献   

10.
黄淮海地区产业与用地空间集聚发展战略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志宏  郝晋珉  郭力娜  高红梅 《资源科学》2010,32(11):2145-2151
本文利用基尼系数方法研究黄淮海地区经济发展要素与产出的空间集聚状况,并依据不均衡发展理论构建其产业与用地空间集聚发展战略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相对黄淮海地区产业发展经济投入和产出而言,该地区人口和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则表现出比较分散性;由于土地具有固定性和基础承载属性,土地空间配置的分散性必然导致其它生产要素不能按照最优方式进行配置,进而导致区域产业发展的低效性。鉴于国外发展经验和黄淮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该区域非农经济建设进入大力发展大都市圈与都市带相结合的网状聚集发展阶段。依据点轴发展理论及黄淮海地区各市非农社会经济建设竞争力和主要交通状况分析,区域非农产业和用地在空间上呈现出"两横三纵四心"集聚发展模式,其它地区为农业生产和农地生态保护集聚发展区。本文构建黄淮海地区农业和非农产业空间集聚发展战略模式的实质就是为了加强区域内部地区间农业生产和非农经济建设的分工与协作,这样不仅有利于优化区域土地利用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市场综合竞争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减少经济建设对农业生产的不良影响和缓解当前土地供求矛盾。  相似文献   

1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的普及,将计算机应用在物理实验上也变得越来越广泛。而计算机的仿真技术不仅可以应用在科学计算和工程设计,在光学实验仿真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Matlab就是其中一种方便实用的仿真、模拟、计算软件。计算机仿真具有以下特点:运算速度快;可以减少外界条件对实验的限制;计算机在模拟过程中所展示出的各种实验现象、状态,具有观测方便,过程可控制等方面的优点。利用Matlab对光学实验如干涉、衍射、偏振等的仿真应用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物理教学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成为必不可少的依托手段。  相似文献   

12.
基于AHP法出行方式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出行的步行,自行车,公交车,地铁,私家车等五种交通工具进行分析,在实现出行的安全性的随时兼顾费用,时效性,舒适度,机动性等影响出行风险的五个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判断矩阵并计算特征向量,并通过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来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在层次单排序列判断矩阵与屡次总排序判断矩阵的一致检验均符合要求后。方案总排序结果才可以接受,最后,对方索总排序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3.
基于动力模型的服务创新模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服务经济的到来,服务创新对于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经济增长具有日益重要的影响,而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服务创新的内、外部驱动力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服务创新动力模型。在此动力模型基础上.根据不同动力要素的组合提出了R&D模式、服务专业模式、有组织的战略模式、网络模式四种典型的服务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企业孵化器的盈利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界定企业孵化器内涵的基础上,总结孵化器的功能.通过对国内外孵化器的发展及盈利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剖析我国企业孵化器收入来源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孵化器发展实际,提出建立政府主导的市场运作盈利模式、政府主导的社会化运作盈利模式、民营主导的企业化运作盈利模式和混合模式盈利模式等.  相似文献   

15.
以重大战略通道为主的网络化国土空间格局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业已形成的“两横三纵”重大战略通道能够有效促进经济社会要素向主要城市群地区集聚。但是,以南北联通为主的纵向战略通道与东西向经济社会联系及交通通道等不匹配、不协同;同时,还存在京津冀城市群横向支撑不足、陆海通道横向带动作用较弱、与对外通道衔接不够等问题。未来应构建“三横三纵”重大战略通道,实现国内战略通道与对外通道融合,加强横贯中西的横向战略通道建设,发挥好沿海城市群对中西部的带动作用,支撑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形成网络化陆域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6.
科研团队创新是组织创新的支柱和后盾,知识运作是科研团队创新的基础和引擎。分析了科研团队的本质特征,并根据知识类别及其特性,构建3种知识运作模式,提出知识运作保障措施,为科研团队创新提供了知识管理方法和技术。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国家对科学普及工作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的研发团队和个人关注和参与科普作品创作,每年都涌现出许多优秀科普作品。科普作品创作基地建设对于保障科普作品创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探索科普作品创作基地建设,希望对活跃科普作品创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动态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钰芬 《科研管理》2009,30(5):1-11
Chesbrough教授提出的开放式创新为创新管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但企业如何有效地实施和管理开放式创新仍然缺乏研究。文章以U-A模型为基础,分析不同产业的企业在技术创新不同阶段关键的外部创新要素,并实证验证各外部创新要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构建符合我国企业创新实际的开放式创新动态模式。研究发现:在产品创新阶段,科技驱动型产业的企业有选择地向少数外部创新要素深度开放能促进创新,经验驱动型产业的企业与多个外部组织的有效联接能促进创新;工艺创新更多地依赖于企业内部员工的技术能力、经验积累和工作责任心;平台创新阶段,企业内部技术能力积累以及将技术与市场整合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的能力是创新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企业集群作为企业发展方向之一,已经成为经济学家和企业家们关注的焦点。在前人企业集群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企业集群共生机理和运行模式,并依据分析结果,对我国产业集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了典型的Facade设计模式,并介绍了设计和使用Facade模式的特点,将其应用到实例EJB构建的企业信息系统中,表明应用该模式能够缩短软件的开发时间,并能提高软件的复用性、可维护性和可移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