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研究生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研究生教育结构的优化有助于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契合度。研究生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主体复杂多样。将协同理论运用到研究生发展这一具体领域,通过发挥各主体联合优势,建立组织之间的多种协同形式,进行高水平、深层次的合作与交流,有助于丰富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通过对研究生整体培养体系中目标达成、培养主体、运行机制、内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构建了研究生协同培养框架,结合西安科技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及研究生培养模式,验证了协同育人机制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依托特色运作的协同培养创新模式,是"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张根凤 《科学大众》2021,(4):130-131
文中对国内国外工程教育专业协同培养现状和特点进行了介绍与分析,针对我国工程教育专业存在的问题,用OBE与CDIO理念,围绕提高学习成果即毕业生能力,对标标准要求,以土建类专业为例,对协同培养体系从校内校外两个方面进行了设计与实践,指出了OBE与CDIO理念下协同培养的优点及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研究生在实验技能方面培养上的不足,南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根据自身特点,提出并有效实施了着眼于培养研究生实验技能的虚实协同培养模式,有机地协调和处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人才目标和培养体系相结合、教学研究条件和培养需要相结合等问题,旨在使得研究生能够迅速进入科研状态、融入课题和获取成果。  相似文献   

4.
黄扬  黄莹 《大众科技》2021,23(3):98-100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共同利益和客观需要,科研机构与高校走联合发展之路,协同培养研究生,达到互惠共赢的目的.通过对桂林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研究生调查研究发现,学生的科研能力较弱,参与科研项目的实验和实践不足.为解决此不足,学校与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教育,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培...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概念为切入点,立足于地方高校,从经济社会发展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规律等角度分析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视角下研究生培养的必要性;同时提出了"一多、两跨、三确定"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具体实施方案,为推进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生培养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研究生创新团队是提升我国研究生总体教育水平,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强化研究生协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和载体。本文对研究生创新团队协同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阐述,介绍了研究生创新团队协同创新能力的具体特点,分析了研究生创新团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所需外界条件以及所需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7.
校企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家全  唐毅 《大众科技》2013,(4):247-248,175
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作为目前高校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创新模式,日益成为我国各高校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课程设置和安排将对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文章从当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出发,阐述了广西科技大学校企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的实践经验,以期能进一步完善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9.
企业内外部知识共享与创新的协同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企业充分利用外部的知识共享平台,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内部的创新水平。本文以此为视角,构建企业外部知识共享与内部知识创新的协同发展模式,以期发挥二者效用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中医学作为医学类高等教育改革的三大主体之一,完善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施及寻找合适的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模式显得愈发重要.文章结合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分析广西中医药大学在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  相似文献   

11.
刘海涛 《科技与管理》2007,9(6):143-144
在分析煤炭行业自身以及对人才需求特殊性的基础上,论述了煤炭行业研究生培养创新示范基地建设的现实意义,并提出了建设煤炭行业研究生培养创新示范基地的一般性原则,结合现有示范基地建设,给出了煤炭行业研究生培养创新示范基地的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12.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对于当前形成国内大循环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以成渝地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为研究对象,以城市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衡量指标,利用成渝地区16个城市2005-2018年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采用系统GMM的方法实证检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成渝地区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基于DEA-Malmquist的方法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通过对产业协同集聚和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测算构建模型,并实证检验了产业协同集聚对生产率影响的效果,提出通过平台共建、政策共通、市场共融以及人才共用等方面建立一体化协同发展体系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王华 《大众科技》2014,(1):107-108,111
随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的快速扩张,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日益突出。文章针对当前经济欠发达地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4.
京津冀协同发展,无论从现实需要,还是从长远战略,均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以学习型区域理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为依据,以京津冀技术差距、经济差距为切入点,综合剖析与回归检验技术创新投入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并用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不含我国港澳台地区)的空间面板数据验证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据此提出如何更好地加速实现京津冀跨越式协同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已进入关键阶段,院级研究生管理人员在这项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既是机制改革中院级各项实施细则的制订者和实施者,又是学校、研究生(部、处)和学院联系的重要纽带.目前院级研究生管理在自主权、网络信息系统和研究生管理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通过扩大学院管理自主权、完善网络信息系统、加强管理队伍建设等途径,激发院级研究生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互联网+”背景下科技期刊数字化平台的建设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探索发展策略。【方法】 以农业综合类核心期刊为例,通过联网登录、访问、使用的方式,调查期刊官方网站、微信平台、官方微博及移动客户端建设情况。【结果】 34种农业综合类核心期刊目前都已搭建官方网站,但开通微信公众号的只有16种,开通官方微博者仅5种,运行至今的仅1种,有3种期刊提供移动客户端服务。【结论】 农业综合类核心期刊已基本打造起数字化平台,但“互联网+”背景下的整合发展水平不高。应加强认识,优化顶层设计,推动“互联网+”背景下期刊的融媒体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计算科学是应用高性能计算能力预言和了解实际世界物质运动或复杂现象演化规律的科学,包括数值模拟(或工程仿真)、高效计算机系统和应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BCC模型对2005-2016年间北京市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利产出效率进行测算和评价,并构建出同时包含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在内的虚拟变量模型对三者的专利产出效率差异性进行了稳健性分析,然后通过DEA-malquist指数方法将三者的效率分别进行分解,探究其效率的动态变化情况及原因,最后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探究这三大创新主体各自的内部投入结构对专利产出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综合专利产出效率从高至低依次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的效率总体上均在逐年提高,但企业R&D效率的提高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高校与科研机构的效率提高是技术进步效应和规模效率降低的复合作用效果。三者各自的内部投入结构的专利产出效应存在较大的差异。对此,对三大主体创新效率的提高,从动态优化的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的支配下,技术快速发展而产生的技术负效应,使人类面临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日益严重。克服或消除技术发展的负效应,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和规范技术发展,从思想观念、发展模式、政策法规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实现技术生态化。  相似文献   

20.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concept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dopting 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S&TS) perspective and organized around eight major them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NIS) concept, examining how the formal body of codified NIS knowledge was produced, developed and spread, and how it is used. In order to trace its history, I interviewed major advocates of the NIS concept to understand how and why it has become so widespread in academic and policymaking circles. The eight themes serve as ‘missing pieces’ to explain the early history of the NIS concep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