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从利弊角度探讨摩托车出行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根据湖南省新化县居民出行调查结果,分析居民选择摩托车出行的原因及选择摩托车出行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MNL模型对居民出行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从深入分析,指出摩托车出行现状的问题所在及同时根据公交出行意向调查提出改善策略,分析结果将给同类城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掌上公交在居民出行者所起的作用,本文在大量调查问卷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出行时间、出行成本和个人体验在居民出行方式的影响,结果显示,掌上公交在居民出行方式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随着全球汽车保有量的急剧增加,不仅城市交通拥堵日益严重,而且汽车尾气排放导致的空气污染与雾霾频发,已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为了鼓励人们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频率,降低尾气排放带来的污染,世界上不少国家正在试行公交免费。不过,预期效果究竟如何,尚待观察。公交免费或成趋势有媒体报道,自今年夏天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设置公交专用道后的城市交通为研究对象,建立基于公交专用道的城市交通方式划分模型,预测了设置公交专用道后公交的分担率,结果表明,自行车、电动车向公交转移的比例较高,该模型能够反应居民出行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实用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在世界范围内,无论国家经济发展如何,交通都是人们空间上的联系方式,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面对且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人们在日常出行中,要根据安全、便捷、经济、舒适等多方面的因素合理选择交通方式。而基于城市人口聚集的特点,公共交通便成为了人们日常出行最普遍和最理想的交通方式。本文研究一种公交优先的控制方法,此方法从公交载客数和公交延误时长出发,为交叉口信号配时方案提供合理配时意见,从而使公交车以最少的时间损耗通过交叉口。单个交叉口公交优先控制方法研究有利于落实公交优先的政策,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提供新的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6.
优化居民出行方式结构是"十二五"期间我国各城市治理交通拥堵的关键思路。针对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居民出行及土地利用模式的变化特征,以出行链为分析单元,构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结构方程模型。首先,依据已有研究基础,确定影响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三类因素,提出描述诸影响因素与出行方式之间关系的若干研究假设;在此基础上,构建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结构方程模型,利用北京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对模型进行辨识与修正,最终得到了个人与家庭属性、土地利用、出行链等各类因素对出行方式的影响方向与程度。研究结果对优化居民出行方式结构、改善城市交通拥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曾鹦  侯爱华  李军 《软科学》2016,(8):133-138
针对公交网络的特殊性,提出符合乘客路径选择行为的广义公交路径定义,考虑路段阻抗和站点阻抗,构建公交路径阻抗函数;基于经历-加权吸引模型,分析乘客的路径选择策略空间及路径吸引力更新规则,建立考虑学习行为的路径选择模型;从研究个体行为机制出发,探讨日常公交系统的演化过程,结合成都公交网络基础数据,运用模拟仿真实例诠释公交系统演化到广义用户最优均衡的过程,阐明城市公交系统的动态演化机理,为解释和预测乘客出行决策行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当前洛阳市公交系统在集约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水平上尚有待提升,公交车辆行车速度慢、可达性及可靠性差、运行间隔不均匀、乘客等车时间长等现象较为常见,这显然难以适应城市发展和市民便捷出行的要求。基于数据挖掘和分析,综合有关信息技术、智能交通技术,尝试构建"智慧公交"运营系统功能框架,以提高公共交通系统运营效率,满足大家公共交通出行需求。  相似文献   

9.
城市公交乘客满意度研究有助于提高公共交通运营质量和公交分担率。基于乘客出行实际需求,构建城市公交服务水平评价七要素指标体系,运用AHP-FCE方法分析355份公交调查问卷综合评价居民对宁波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的满意度。研究发现:(1)宁波市公交总体服务水平的得分为4.0213,处于"非常满意"和"满意"之间;(2)准时性和舒适性权重最大但综合评价得分较低,信息性和便捷性权重最小综合评价得分较高,模型计算结果客观反映市民乘坐公交感受。公交运营公司应着重提高发车频率和优化城市公交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1.健康出行1998年全球排出228亿吨二氧化碳,加剧全球温室效应;其中高收入国家排放量占了一半,单是美国便包办了25%的排放量;低收入国家排放量则只占3%。行动:减少驾车,出行多选择自行车乐为“公交族”了解温室效应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老年人高峰出行这一社会现象,特以南磨房地区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式和座谈式的调查,研究高峰时段影响老年人错峰出行的因素。利用非集计理论和方法,构建老年人错峰出行选择行为模型,进行了参数标定和分析,量化影响因素对老年人选择行为的影响程度。通过定性分析,得出加快经济建设,完善老年人处所周边设施;引入老年班车、组织老年人活动、实行"出行代理"等方法以点带面地界解决北京范围内引导老年人错峰出行的难题。  相似文献   

12.
《软科学》2019,(8):126-132
基于演化博弈理论,从出行效用和出行成本两个维度对出行收益进行解构,将乘客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的演化划分为供需匹配方式选择和运营模式选择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乘客以"又快又准"作为决策标准,路边招手被网络预约替代是唯一演化稳定解。在第二阶段,乘客以"省时省钱"作为决策标准,演化趋势主要受供给量和价格水平的影响,出租车和网约车可实现共存共生。最后提出,出租汽车行业治理应实行双轨制,将市场竞争机制和政府监管相结合,以促进行业的改革升级和长期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3.
《软科学》2018,(4):120-123
从消费者的视角出发,通过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实证考察了城市居民在打车出行时对网约车和出租车的选择意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50.29%的江苏城市居民在打车出行时倾向于选择网约车,苏南地区的消费者比苏北地区的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网约车,1980年以后出生的消费者对网约车的选择意愿更高;出行者个体特征、出行特征、车辆特征、价格和认知等因素对网约车的选择意愿影响显著;我国多地实施的网约车管理细则中要求"本地户籍"和"本地牌照",研究发现"本地牌照"对消费者选择网约车的意愿影响显著,但"本地户籍"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为定量分析出行者轨道交通换乘方式选择行为影响因素,在梳理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在效用函数固定项中引入出行费用和出行时间因素,构建广义出行费用的轨道交通换乘方式选择模型。最后,将模型应用于重庆市居民换乘轨道交通选择行为的实例中,结果表明:出行费用和出行时间对出行者换乘轨道交通方式选择存在显著影响。模型最后将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际出行者选择概率进行对比,模型预测误差均在1.50%以内。  相似文献   

15.
<正>电动汽车作为传统能源汽车的替代交通工具,离我们到底还有多远?它能否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和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顽疾?杭州等地推出的电动汽车分时租赁服务或许能给出答案。"微公交"悄然改变出行方式在浙江杭州市区道路上出现了一种名为"微公交"的纯电驱动小轿车,白底绿色的车身在车流中格外显眼。"微公交"是由吉利控股集团与康迪科技集团联合在国内首创的"纯电动汽车分时租赁"业务。所谓"分时租赁",是以小时为单位出租汽车的使用权,人们可在一个租赁点租车,开到城市的任何一个  相似文献   

16.
站距是公交线网设计的关键变量,它决定了乘客的出行时间和运营企业的运营成本,影响了公交车辆的平均速度,并决定了乘客的步行距离和步行时间.在分析城市公交站点布设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乘客平均出行时间和企业运营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的公交站距优化模型.  相似文献   

17.
城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所提供的头1个小时免费,补完了公交网点与住宅或办公室之间的"最后1千米"。而且,这也很环保,很时尚。  相似文献   

18.
城乡公共交通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公交场站作为公共交通系统最主要的保障设施之一,其合理的规划是提高城乡公共交通吸引力和服务水平的关键。本文在公交场站的规划原则、选址方法和用地标准的基础上,以高青县城乡公交场站规划为例,从公交枢纽站、首末站和综合车场的布局规划三个方面对现有的公交场站进行了优化,旨在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高效、经济、便捷的公交出行服务。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如何解决日益拥堵的城市交通问题,城市的规划者面临着“几难”的选择:以发展私人小轿车的模式改善了人们出行工具的质量,但又出现了道路资源相对紧张的状况;以轨道交通为主的方式又给城市建设带来巨大的资金压力。利用现有的地面公交客车,并加以改善和提高,在对城市道路建设不用过度投入的情况下,提高人们的出行效率和质量,这将是一种极其潜力的公交方式。巴士快速公交系统(BRT)就是这样一种方式,本文旨在初步探讨BRT的性能与构成以及适合不同城市的快速公交形式。并对我国实施BRT所面临自寺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我国城市交通供需不平衡问题及拥堵问题主要源于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土地利用的局限性和人口密度分布的不均衡性.共享出行模式在减少道路和公共交通系统压力、提高居民出行可达性、减轻交通污染与能耗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移动互联大数据为城市多模式交通管理研究与实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对传统交通管理基础理论产生革命性影响,为开展共享出行前沿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截止到 2020 年,我国智能手机用户数量超过 7 亿,每年共享出行超过百亿次,随着"互联网 +"战略与传统交通行业深度融合,"互联网 + 交通"在深刻变革传统出行方式的同时,也为研究未来新型城市共享出行方式提供了新思路.移动互联环境下共享出行方式快速发展,各种即时出行服务平台应运而生,如网约车、共享单车、定制公交、共享汽车、分时租车等.这就需要城市多模式交通系统与共享出行方式的紧密配合,形成全新、系统、高效、协同的共享交通体系,带来安全、便利、集约、环保的共享出行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