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摄影记者的思想“储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摄影记者的思想﹃储存﹄周寅杰在新闻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同一新闻,许多照片比不上文字新闻的信息量、深度,吸引不了读者。因此,编辑只能“忍痛割爱”,少用照片。为增强新闻照片的思想深度,使其更具冲击力,摄影记者应该努力做到“意”在“镜”先。所谓“意”在“镜...  相似文献   

2.
在基层从事新闻摄影工作,怎样才能尽快出作品、尽快成才?近日,本刊高级编辑周凤桥(以下简称周)与山东<荷泽日报>高级记者王超英(以下简称王)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周:在现代报纸竞争激烈的今天,你怎么看待摄影记者的图片编辑意识? 柴:在平面媒体中,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是图片工作的两个角色.一个是新闻影像的生产者,一个是图片使用的把关人.两者承担不同的职责.在实践中,两者更多的是互动关系,编采关系互动协调好了会产生许多优秀的摄影报道.  相似文献   

4.
王丽莉是新华社也是中国第一位有资格全权采访报道英格兰足球超级联赛(简称“英超”)的摄影记者.她在新华社伦敦分社驻外两年多,参与报道了多个大型体育赛事,如伦敦奥运会、索契冬奥会、巴西世界杯等.她回国后,我们在一次不经意的聊天时谈到了这个话题,因此有了接下来的对话. 马志红:你是怎么想到要申请拍“英超”的?  相似文献   

5.
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时兴的词语经常挂在人们嘴边,目前在摄影界,“数码相机”是摄影人经常谈论的词汇,是最令人关注的新兴器材,至少对新闻摄影界来说是如此。 数码相机是从90年代初进入我们视野的。记得当初一些新闻单位的头头听了一些公司的介绍后,大多数人感到今后的新闻摄影将被电视摄像所取代,摄影记者的末日将要到了!此后,我们不停地听说外国的摄影记者如何使用数码相机,经常听外国厂商介绍数码相机的好处和不断的技术进步。1995年,一位推销数码相机的外国大老板疑惑不解地问我:“中国的摄影记者为什么对数码相机如此冷漠?甚至是无动于衷?用数码相机既可以免去购买胶卷的支出,又可以大大提高时效,为什么没有一个中国新闻摄影记者使用数码相机?”到了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极少数配备了数码相机的中国新闻单位竟然出现了摄影记者极不情愿使用数码相机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有些新闻摄影作品,使人看后心情激动,难以忘怀。而有些摄影作品,则让人看后觉得平淡无味,难留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我看主要是典型瞬间形象的选取问题。每一幅真实生动、情景交融的新闻摄影佳作。无不是准确地抓取了典型形象的精彩瞬间。多年的新闻摄影实践使我感觉到,在新闻采访拍摄现场,有时是非常感人的场面,但由于在采访前,没有一个对采访人物或事件全面的了解、分析、判断的深刻认识,而只是在现场盲目地去抓拍,就很难抓拍到精彩的瞬间形象。如果在采访前,对被拍摄对象在头脑里有一个整体的考虑,并对人物或事件进行全面的分析、判断,熟悉  相似文献   

7.
沈全梅 《新闻记者》2002,(11):53-54
用取景器采访新闻要比用笔辛苦得多,无法偷懒,不到现场不行。逢着火,火场要进;遇打架,拳头临头;要抨击周围不文明的事,没法不露取景器,而这就往往成了目标,增加了不少难度。更何况即使到了现场也不一定能抓取到理想的画面。因为新闻晚报的《老白新闻》是即时发生的新闻图片报道 ,事件突发 ,不能摆布 ,即时抓取 ,每天一个。这就要求摄影记者白华阶必须天天用取景器去观察、去捕捉、去表达,用取景器去解释周围发生的某一件可以成为新闻的事。这就逼得白华阶学会“用另一只眼睛看世界”,就是说要从身边的一件件极平凡的事中揭示事物…  相似文献   

8.
9.
李杰 《新闻知识》2002,(6):51-51
扫照新闻规律的要求,不管是文字记者还是摄影记者,都应具备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而作为摄影记者,还应当具务若干特殊的专业素质。根据个人体会和一些同仁的实践经验,一个好的新闻摄影记者,应当具备“四力”——眼力、  相似文献   

10.
自8月起,全国新闻战线广泛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新闻摄影记者如何进一步增强新闻图片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深入生活找寻好故事通常情况下,摄影记者单独下基层采访时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难以找到"新东西".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第一、对基层不熟悉;第二、"主题先行",往往是为了下基层而下基层.以北方为例,每年九至十月份,摄影记者都会主动或领任务"下农村看看""看看秋收".有些记者因为不熟悉农村,缺少拍摄主题,便打电话找到当地宣传部询问,于是得到类似"今年苹果车收"的线索.于是"农村大嫂高兴地摘苹果""载满苹果的大卡车""过秤""喜滋滋地点钱"的画面便产生了,此类"下基层"专题一会儿就完成.这种"走基层"将"效率"和"利益最大化"联系起来,是一种职业倦怠,它敷衍了公众,伤害自己赖以生存的媒体,同时也摧垮自己的新闻理想.  相似文献   

11.
一、政治与学术的分野 考察毛泽东新闻思想与西方传播学理论的差异,我们有必要首先将毛泽东本人定位为一位政治家,然后才是他作为政治家的新闻传播活动,以及他在从事和领导新闻传播活动过程获得的经验和智慧结晶——毛泽东新闻思想体系。陈立丹教授认为毛泽东新闻思想形成于中国人民争取解放和自强的年代,在当时特殊的中国革命背景下,  相似文献   

12.
田建明 《新闻战线》2022,(7):116-118
得益于低成本的摄录设备和高效率的移动传播APP,即时性、临场感、互动化的新闻移动直播在新的传媒业态中方兴未艾。新闻直播时,传统摄影记者要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做出有摄影特色的新闻直播;要主动尝试并掌握文案策划、主持表达、运镜技巧、现场突破等多种能力,在新技术的浪潮中主动接受考验,快速转型为一专多能的全媒体记者。  相似文献   

13.
专业性仍是摄影记者的立身之本 有人说,现在新闻记者中就数摄影记者最好当了,不就是拿起自动相机,瞄准主体按快门吗?这话其实大谬不然.随着数字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普通人进行新闻摄影的技术与成本瓶颈逐渐消失,摄影记者的竞争压力逐渐加大.  相似文献   

14.
我在上海<文汇报>担任摄影记者已经25年了.如今,人类已经进入数字时代,摄影记者也常与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为伴.我虽是一个新网民,但作为传统媒体的摄影记者,如能借助网络媒体,使自己的作品为更多的读者所欣赏,能和更多的同行进行交流,岂不是一件快事?于是,我请"开心宝宝工作室"帮助,制作了自己的网页,请各位常来看看:http://wwwwangzhan.com.cn.目前,网页的主要内容选自<臧志成摄影作品选集>,以"环境保护"为主线,用风光摄影、人物摄影、社会新闻摄影和摄影理论作品等形式,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的上海新貌,探讨摄影艺术.  相似文献   

15.
以价值观取胜在自然灾难现场,党报摄影记者首先要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2006年8月,"桑美"台风在苍南县马站镇登陆.我冒着狂风暴雨用镜头记录干部群众抗台救灾的感人场面.当我到达灵溪镇老街时,一棵大树横在路中央阻碍交通,许多人顶着狂风暴雨排除路障.我冲到车外,拍下了排除路障的动人场面;在东仓村村头,我快速拍下一名群众被救出的场面.  相似文献   

16.
周:早就听说你要把自己拍摄的失误新闻照片公开展览,我想知道,你为什么要搞这样一个展览呢?  相似文献   

17.
一键钟情:Hj,老兄,好久不见了,你还活着?看客:怎么,你见过死人吃油条吗?一键钟情:我没见过死人吃油条,倒是见过死人聊天。看客:天哪,你睡醒了吗?不是在做梦吧。一键钟情:我现在不大睡觉了,大部分时间都泡在网上。听说过朱海军吗?看客:听说过,不就是那个教师吗,最早以一篇关于学习雷锋的帖子在中青论坛上引起众多网民的争鸣,他去世后,很多网友在网上搞了许多的纪念活动,他也算是个人  相似文献   

18.
在2001年全国青年摄影记者评选中,《华商报》的谢海涛荣获“全国十佳青年摄影记者”、胡国庆、蔡勇荣获“十佳”提名,这标志着该报在全国强势媒体新闻队伍中异军突起。解读《华商报》摄影记者“大面积”获奖现象,笔者认为该报大大地拓展了摄影新闻的题材和范围,形成了富有个性特征、富有独特风格的暗访摄影报道。这是其创新求变、获得同行认可的成功所在。一、对舆论引导与传播价值关系的认识。《华商报》利用新闻摄影传播新闻。不仅与文字报道具有十分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而且新闻摄影比文字报道更具有强势和视觉冲击力。该报的新闻摄影在内容上不仅积极向上,生活气息  相似文献   

19.
本访谈就当前纪录片面临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对话.主要阐明了以下观点我们非常优秀的作品人家不当一回事;我总想讨好观众;纪录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编导和观众应该是"恋人"关系;精品有时候就意味着孤独;不要一味谴责"地下"影视.  相似文献   

20.
1997年岁末,由《工人日报》摄影部组织的“新闻摄影研讨会”,在北京物探局石油工人疗养院召开,来自《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环境报》及《石油物探报》等报社新闻摄影部的负责同志、《工人日报》新闻版主编近30人参加了会议。《工人日报》总编辑张宏遵、副总编辑申宜芬也到会并在会上发言。会上,在谈到时下新闻摄影界颇为关注的报纸“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问题时,与会者发言踊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