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华武术》2005年第1期《名家信箱》栏中刊登了杨式太极拳名家崔仲三先生答新疆乌鲁木齐市李岐山的来信,称:“现在的杨式太极拳套路,都是杨澄甫先生最后定型传授的,也就是杨式太极拳大架。当年,杨澄甫先生在教拳的时候,传授了许多外姓弟子,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外传’。由于当时杨澄甫的子女年龄太小,还没有从杨澄甫先生那里得到传授。所以,我认为杨式太极拳不存在‘内传’和‘外传’之说。”  相似文献   

2.
《中华武术》2005年第1期《名家信箱》栏中刊登了杨式太极拳名家崔仲三先生答新疆乌鲁木齐市李岐山的来信,称:"现在的杨式太极拳套路,都是杨澄甫先生最后定型传授的,也就是杨式太极拳大架。当年,杨澄甫先生在教拳的时候,传授了许多外姓弟子,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外传'。由于当时杨澄甫的子女年龄太小,还没有从杨澄甫先生那里得到传授。所以,我认为杨式太极拳不存在'内传'和'外传'之说。" 对于崔先生在"回答"中关于"当时杨澄甫的子女年龄太小,还没有从杨澄甫先生那里得到传授"的说法,我认为与历史事实不符,故提出来与崔仲三先生商榷。 其一,关于"杨澄甫的子女"一说不对,因为杨澄甫宗师有四子,无女。 其二,关于"当时杨澄甫的子女年龄太  相似文献   

3.
求实 《武当》2009,(4):15-16
前些时候,笔者看到了一位颇为知名的太极拳家写的两本书。书中谈及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以及杨澄甫宗师传授的“两个”杨式太极拳架(大架子)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皮传琼  杨伟丽 《武当》2014,(8):25-26
《太极拳术十要》,是杨澄甫先师口授,杨澄甫先生的弟子陈微明先生笔述的。发表在陈微明著《太极拳术》、杨振铎著《杨氏太极拳、剑、刀》、傅钟文《嫡传杨式太极拳教练法》,和赵斌著《杨氏太极拳正宗》等著作中,由此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新中国推广的太极拳,诸如24式、48式与88式太极拳,都广泛采用《太极拳术十要》为技术要领,也包括上世纪推广的竞赛套路和近年来推广的标准化套路。因此,我们称其为“太极拳十大技术要领”。  相似文献   

5.
由杨式太极拳传人傅钟文创办的永年太极拳社,于5月2日在同济大学举行建社50周年庆祝大会。 来自美、英、德、日、马来西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备省、区、市的500多拳友出席了  相似文献   

6.
杨振铎(1926—)杨式太极拳主 要传人之一。河北水年人。杨澄甫之 三子。自幼随父习练杨氏家传太极拳 及刀、剑、推手等。1951年到山西。 多年来致力于杨式太极拳的推广与普 及工作。  相似文献   

7.
杨式太极拳大家 士先生 嚣麟诩视﹃ 摄于L世纪六卜年代中山公园八色L 崔毅士先生︵右二︶和夫人︵右四︶与杨澄甫先生的夫人︵右三︶等合影 卜眨徽酬巳卜盯︸邵定良蛋感巷盼眼即﹃ 摄于.九六四年 杨式太极拳大家杨登甫高足崔毅士演示图 ︵此拳照为当年崔毅士先生在杨澄甫先生空首指导下演练︶56式传统杨式太极拳详解(二)~~  相似文献   

8.
左揽雀尾 右。确乳)杨式太极拳大家杨澄甫高足崔毅士演示图~~~~  相似文献   

9.
严翰秀 《武当》2011,(8):27-28
对郑曼青宗师,过去我知道的并不多。随着大陆与台湾文化、太极拳交往的增多,我对郑曼青宗师的了解和认识逐渐深入。我深深地感到,在杨式太极拳的发展过程中,郑曼青老师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是杨澄甫宗师的杰出弟子,也是中国太极拳界的杰出人物。现在纪念他,对杨式太极拳的继往开来,对中国的太极拳进一步走向世界很有现实意义。现在将郑曼青宗师对杨式太极拳的贡献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杨振铎,河北省永年县人,1926年生于北京,是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之曾孙,杨澄甫之三子。  相似文献   

11.
严翰秀 《武当》2011,(3):29-32
据资料记载,杨式太极拳第三代宗师杨澄甫在上海传拳时曾经将杨式太极拳的无极式传给了叶大密,后来这个式子逐渐演变成了无极式气功。蔡松芳先生得到叶大密老师的传授,数十年练习无极式气功,悟出了其中的奥妙,出版了《无极式气功——太极拳的基本功》一书。澳门何智新先生慕名向蔡先生学习无极式气功,是澳门无极式气功的传人。何先生在回归前的澳门  相似文献   

12.
王白玄 《武当》2024,(2):7-9
<正>杨振铎宗师,杨澄甫宗师第三子,中国武术九段,中华十大武术名师,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首批专家委员会专家,杨式太极拳第四代嫡传人,原山西省杨式太极拳协会会长。杨振铎宗师是杨式太极拳的重要中兴者,也是近代杨式太极拳运动发展的重要开拓者,更是千万杨式太极拳爱好者的拳艺导师、人生导师和健康导师。其一生对于太极拳的践行和努力为后人树立楷模和榜样,激励着我们无数太极人砥砺前行。  相似文献   

13.
<正>传统太极文化与现代时尚的完美结合、古为今用,26式传统杨式太极拳术、剑术应运而生。26式传统杨式太极拳、剑套路突破了传统教学程式,焕发新的活力,以适应信息社会、快节奏生活的需求。26式传统杨式太极拳术、剑术套路,是以上世纪30年代杨澄甫宗师在北京所传108式传统杨式太极拳及68式传统杨式太极剑为蓝本,依据杨澄甫入门弟子崔毅士前辈所传套路由其嫡孙崔仲三先生编创,是传统杨式太极拳系列套路练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王继振  刘羽羽 《武当》2014,(9):62-63
2014年4月,《武当》杂志刊登了唐才良先生的《谈谈太极拳的统一问题》一文。文中提到了老前辈濮冰如指出的24式太极拳移动脚跟的问题。杨式太极拳以脚跟为轴,脚跟是不该随便移动的。杨式太极拳拳理的最高要求即是“根基在脚”,这是不争的事实,说的在理,强调的有说服力。褚桂亭先辈谈到,杨澄甫宗师当年对初学太极拳的学员,要求他们周身放松,身正体顺,目光平视前方,步稳,含齿颈上顶,自然呼吸,用意不用力,对身体功架及脚跟虚实变换的要求非常严格。  相似文献   

15.
《太极拳体用全书》是杨澄甫太极拳最终定型稿,是杨澄甫最终亲自核定的著作。自从李雅轩先生在《太极拳体用全书》的例言前,眉批说有误之后,也有人提出《太极拳体用全书》多处有误,直至今日(还有拳友提出质疑)尤有如是说。诚然,《太极拳体用全书》并非完美无缺,由于当时历史条件所限,人工检字排版,拍照筹划不易,遗留下某些历史性误植和错误,但我们不能否定《太极拳体用全书》的整体准确性,作为杨式太极拳的圭臬,它是当之无愧的,是杨澄甫给我们留下的宝贵拳术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16.
杨振铎,1926年生于北京。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之曾孙,杨澄甫之三子,河北永年人。杨振铎自幼随父习练杨式家传太极拳及各类器械、推手等。1951年移居山西。 多年来,杨振铎始终致力于杨式太极拳的推广与普及工作。1982年山西省杨式太极拳协会成立,杨振铎任会长。他多次应邀赴世界各地进行讲学活动,学员遍布世界各国,具有很高的  相似文献   

17.
蒋兴材 《武当》2011,(3):12-14
十二、杨式太极拳杨澄甫(1883~1936),永年广平府南关人,幼承家学,早悟太极之理,练就一身外柔内刚、棉里裹铁之纯正太极拳功夫。1925年公开出版《太极拳术》。1928年中央国术馆成立,杨澄甫应馆长张之江之邀赴馆担任太极拳教员,在央馆第一批学生训练班伊始传授杨式太极拳、剑及推手等。郝鸿昌著《原南京中央国术馆的概况及组织机构》和《中国武术百科全  相似文献   

18.
赵幼斌 《武当》2014,(12):8-8
各太极拳组织、杨式太极拳传人及爱好者:2015年是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亲族传人赵斌先师诞辰110周年,也是西安永年杨式太极拳学会成立30周年。为了隆重庆贺这一盛事,弘扬国粹,增进友谊,我会决定举办"2015年西安国际杨式太极拳联谊大会"。本次大会由西安永年杨式太极拳学会主办,并得到中国武术协会、陕西省武术协会、西安市武术协会、西安太极拳总会的支持,得到海内外兄弟太极拳组织和传人的热情关注。  相似文献   

19.
魏坤梁 《武当》2023,(1):21-22
<正>(接上期)六、为什么发生传承错误杨澄甫先生有的传人所传承于杨澄甫先生的这个揽雀尾掤与杨澄甫先生书中所述既不一致,还违反了太极拳理法而练用不符,开启了以讹传讹。其实,现在传播的传统杨式太极拳大架套路这样的有错误的拳式还是不少的。由此可见,现在有的人认为杨澄甫先生所有传人相互不同的套路练法都是正确的没有优差对错之分而称之为“一人一太极”,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这也是有必要探究的,分析于下。  相似文献   

20.
李滨 《武当》2014,(9):45-47
关于太极拳宗师杨露禅的生卒年月,在上个世纪30年代相继出版的杨氏太极拳教材,诸如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陈微明《太极拳术》、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和《太极拳体用全书》,均未见明确记载。唐豪、顾留馨说他诞生于1799年而逝世于1872年。1963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傅钟文《杨式太极拳》一书,所写简介.仍依循唐顾之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