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燕 《大观周刊》2011,(29):39-39
继承权公证,是国家公证机关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依法证明该公民有继承死者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权利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活动。继承有两种形式,一是法定继承,另一是遗嘱继承。公证机关根据法定继承权,遗嘱继承权和协议继承权等国家法律所承认的继承权,对继承死者生前私有财产者,进行身份确定,材料核实等一系列工作后,所出具的公证书。  相似文献   

2.
[原文] 所死者非罪①,所起也,非功也②,然则,为人臣者,重私而轻公矣.十至私人之门③,不一至于庭④;百虑其家,不一图国⑤.属数虽众⑥,非以尊君也⑦;百官虽具⑧,非以任国也⑨,此之谓“国无人”. [注释] ①所死者非罪:被处死的人没有罪.(指受人谗害而死)。②所起也非功也:被推举当官的人,役有功。(指结党营私  相似文献   

3.
去年11月12日,新华社播发了《北京车站爆炸事件经公安机关查明是一起反革命破坏案件》的新闻,以及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坚决打击犯罪分子》。这两稿播发前,一位同志作了重要修改。这里,摘要介绍一下修改情况,并谈一点读后感。一、新闻原稿第三段开头,只是说“这一爆炸事件,使九人死亡”,并未写死者的名字和有关情况。修改稿按照这位同志的意见,列举了死者的名字、职业和所在单位。这是对这条新闻最重要的修改。写上死者的名字,是表示党和政府对死者的同情,同时也可以加强新闻效果。这条新闻由于写上了死者的名字,确实增加了份量,加强了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4.
马格侠 《兰台世界》2012,(18):75-76
招魂葬作为中国古老葬俗的一种形式,在唐代极为流行,甚至进入中原的胡族也为死者进行招魂葬。当时招魂葬的形式有三种,这种葬俗的流行是与社会的动荡不安、唐人的灵魂观念以及夫妻合葬的习俗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5.
大凡有人群居住的地方,都有公墓,换一种说法,那里是灵魂的栖息地。它看起来似乎是替死者准备的,但对于活着的人,其意义并非仅止于凭吊、祭祀。《论语》记载曾子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先人坟茔,祖宗庐墓,在对维系社会秩序起着潜移默化作用的同时,也传递着丰富的社会信息码,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特有的资助。笔者所旅地域不多,所谒公墓更少,忆及实录,略以思辨,聊存备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对于祖先总是很崇敬,大家都对本地曾经出过、来过的名人尊敬有加,引以为无上光荣。对于光荣的追求,就产生出对祖先,尤其是有大名的祖先生活、战斗过的地方曾经在哪里的争议。过去这种争论多是为了给桑梓增光,所做的多是学术上、道义上的事,开些研讨会,请一些相干不相干的人来论证,然后在国家级的学术杂志上发表,或是汇编成文集也就了事了。  相似文献   

7.
全国书业经过八年的战祸,无一不受到巨大的创伤。胜利以后,亟待复兴。但所谓复兴者,不只是恢复原状而已,要照原状有所改进才对。笔者厕身书业,敢就本业发抒私见,供同业先进与全国关心文化事业之业外人士采择。 书业以传达文化、供给精神食粮为职志。书店之业务可分为二部:一是将有价值的著述印制成为书籍,这叫做出版;二是将所印制成的书籍流通开去,供人阅读,这叫做发行。就出版方面说,著述可收外稿,原不必一一由书店自己编辑。但一书店有一书店的目标,为便利计,皆设有编辑所。排印书籍  相似文献   

8.
提文风,不只关乎语言风格和语态,它能够折射出媒体的思想、价值和立场。记者的责任不仅仅在于简单地报道事实本身,更重要的是通过深度挖掘,在无形中传播和传递一种人性态度,一种思考方式和一种价值判断。而这,也正是媒体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得到的最大收获。  相似文献   

9.
所谓谥号,是古代封建君主时代帝主、贵族以及大官等死后,朝廷依据死者生前事迹所给予的一种称号,以褒贬其善恶。然而在不少古文中,却出现死者生前即提前享用这种称号的事,不合事理,显然错误。例如:北宋陈尧咨死后谥号康肃,可是宋代欧阳修的《卖油翁》写陈尧咨生前善射之事,却几次用他死后的谥号:“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康肃问曰”、“康肃忿然”、“康肃笑而  相似文献   

10.
郑光慧 《今传媒》2016,(5):34-38
英美国家将名誉权视为民事权利的一种,由于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因此不能以死者名誉受到侵犯提起控诉.而我国最高人民法院于1988年明确,中国法律保护死者名誉.保护死者名誉作为与众不同的法律理念,必然体现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理.但在一个媒介急剧变革的时代,媒介的变迁促成传播在本质和过程上的变化,会改变人的思维方式以及外部环境.因此,本文意在考察死者名誉保护中的文化根源以及媒介变迁对死者名誉保护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过度负债引发灭门惨案据法国当地报纸《皮卡第邮报》披露,案发主要现场位于梅斯桥镇一幢花园洋房内,当时屋内有3名死者,其中一名62岁的男性被证实是自杀身亡,他是这家户主,退休前是一位建筑工人。他的妻子和33岁的女儿也被发现死于屋中,她们被割了喉。警方在屋里的一张桌子上找到了男性死者留下的遗书,上面写  相似文献   

12.
我这么说     
我是《新闻爱好者》的一位经常性读者,每一期都要认真地翻一翻。我们之间是通过好几个“渠道”沟通的。首先,我是个新闻工作者,干一行必须爱一行。爱好新闻者自然也就热爱《新闻爱好者》。而且也确是开卷有益,不只看到了同行们的新论,也感到了许多我所熟悉的通讯员朋友的奋发。常给我许多启发和鼓舞。  相似文献   

13.
普天下,不只是中国高中生读书辛苦,其实美国许多高中生也很辛苦,辛苦程度和中国高中生有得一拼。  相似文献   

14.
新闻题材规划与新闻报道短期行为之间,究竟有何关系?一句话:新闻题材规划是治理新闻报道短期行为的一帖良药。短期行为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不只经济工作中有,在我们新闻报道中也常有所见。也许因为新闻报道中的短期行为有一时之效,所以,人们不易察觉  相似文献   

15.
近日,石家庄的一些生活类报纸都在炒卖一条大学生跳楼自杀的消息。连篇累牍的追踪报道,可用“不厌其详、不厌其烦”八个字来概括,不但把死者生前的社会关系、各种版本的传闻交待得一清二楚,一些报纸甚至直呼死者的真名实姓,把死者仅存的一点尊严和隐私也剥得一干二净。死者的父母——两位风烛残年老人,在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路上,还要忍受身后一大群记者的喋喋不休。有同行将这种行为称为“猎尸”。看到这些“猎尸”的文字,我如芒在背。或许,死者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不懂得用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的权利;或许,他们正沉浸在人生至悲中,无暇也无心…  相似文献   

16.
一字之差 造成失实 某晚报上曾刊登过一则消息,某村村民因烧山不慎引发山林大火,不仅造成山林损失,自己也不幸遇难。事发后,记者很快赶到现场采访,文章也是以提醒大家注意安全为主题,发稿前还请当地乡政府领导审稿把关,应该说不会有问题。可是稿子见报后,当事人却来报社反映报道失实了。报纸上的死者名字是“廖石仁”,可真的“廖石仁”是死者的哥哥,死者叫“廖石人”。哥哥廖石仁几年前就与子女一起住到县城去了,  相似文献   

17.
刘道锋 《编辑之友》2011,(4):108-110
一"吊唁"溯源《说文解字》:"弔(作者注:即"吊"之异体字),问终也";又"唁,吊生也"。"吊"是追悼祭奠死者,"唁"则是慰问遭遇丧事的生者(即死者的亲属),可见,在古代汉语中,"吊"和"唁"是在意义上密切相关的两个语词。但在古代汉语早期,"吊"和"唁"都是单用的。"吊"单用表示"追悼祭奠死者"的意义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在《左传》《国语》《论语》《仪礼》《周礼》《礼记》《孟子》《庄子》《荀子》《吕氏春秋》等  相似文献   

18.
"不只一种观点"是某电视台一个新闻谈话栏目,像凤凰卫视"时事辩论会""铿锵三人行",以观点取胜,深受观众喜爱.  相似文献   

19.
2011年6月22日,《东方早报》正式开辟了讣闻版,定名为逝者。讣闻,即报道人物辞世的新闻。它不仅报道某人死亡,更为重要的是重现死者的一生——概括死者的活动和突出的特点,集中描写死者生前最引人关注的成就及其趣闻逸事等。讣闻也是新闻。2000年以后,随着西方新闻传播理论的大量引入,我国报纸对讣闻的尝试达到一个小高潮。资料显示,2003年的清明节,  相似文献   

20.
《绝望的主妇》,不只是一个复仇故事,也是一个多面的爱情故事。女人天生会恋爱,也会复仇。复仇有很多种,潇洒地扬长而去,离开心更宽,是一种;拉着对方往下沉沦,是一种;用尽心机,绝地反攻,听取对方的求饶声,化为自我修补的药剂,也是一种,《绝望的主妇》则属这种。女主角露丝的婚姻因第三者介入而破碎,从放火烧房子那刻起,她便开始背水一战——对于一个人妻人母而言,有什么比无家可归更可怕?之后,她布下天罗地网开始复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