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市场化年代的文学叙事有个突出特征,就是文学被市场化意识形态所统一而形成了市场叙事,市场叙事的叙事意识与市场化的现实生存意识保持着一致。任何一种文学叙事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逃离意识形态化,问题在于,怎样追求文学叙事与现实的想象性关系。在市场化年代的文学情境中,认识历史精神和意识形态的基本点,就是找到个体话语与历史话语、个体生命态度与人类总体自由的融合点。意识形态叙事本来不一定与历史叙事、精神叙事、人性叙事分离,文学叙事是历史活动与历史精神的同时叙事,历史与文学的结合也应该是历史与精神一体化的叙事。  相似文献   

2.
湖北作家邓一光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崛起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他的英雄主义叙事与时下流行的商业化、庸俗化的文学风气迥然不同。邓一光高扬理想的旗帜,向物欲横流、理想匮乏的当代文坛注入了一股雄壮之气。他的英雄主义叙事根源于其民族文化身份和审美理想,是主观情志的生命表达,虽与文坛时流不同,却因市场化环境中"太阳精神"的缺乏而显得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3.
《邢台学院学报》2016,(3):126-129
市场化的文学,显示了文学由"雅"走向"俗",雅俗齐放;文学的市场化,也彰显了文学演进并直接导致了创作主体、文本载体、创作客体的传统意义上的移位,并由此出现审美意识的改变。为此,人们从不同的视角,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探索文学市场化后出现的新的现象,取得了许多可观的成果。文章试图对文学市场化后理论面貌的变异作一番梳理和辨析,并企图探讨一种合乎市场规律而又不失自身美学品格的文学理想。  相似文献   

4.
《庄子》人格理想与魏晋文学的人格起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乱世魏晋人企盼着从社会与心灵的双重苦难中解脱出来,于玄学空间重建逍遥之游。在这种思想文化背景下,《庄子》人格理想因能满足魏晋人格重铸的理论需求而成为魏晋人格的不祧之宗。魏晋文学家将《庄子》人格理想融入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并在生死、出处、狂慎、静躁等不同层面,以《庄子》人格精神化解心理焦虑,塑造出既有悲剧意识又有超脱精神、既一往情深又恬淡虚静的诗性人格。作为魏晋文学之人格魅力的精神之源,《庄子》人格理想在两个方面对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是《庄子》人格精神成为魏晋文学之人格流变过程中的一条一脉相承的主线;二是《庄子》人格理想的主要特征构成魏晋人格诗性建构的主要层面  相似文献   

5.
大众文化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兴起而形成的,是与当代大工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当代文明形态,它的产业性、娱乐性、消费性以及商业性影响了当代文学创作,使当代文学出现了迥异于传统文学的世俗化特征。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应具有自我意识和批判精神,在注重文学的商品性和市场化的同时,也必须注重文学的精神内涵;在注重文学创作世俗化和生活化的同时,必须强调文学的经典性和典雅化。  相似文献   

6.
张炜是有理想和追求的作家,三十年来始终守护着文学的精神家园,精心打造每一部作品。获奖作品《你在高原》是一部关于理想、信仰、道德和审美的作品,表现出一个浪漫主义作家恢弘的文学气度和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7.
从《离骚》看屈原对中国文学悲剧精神的开创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以《离骚》开启了中国文学真正意义上的悲剧精神,在屈原之前中国文学的悲剧精神包容在浓厚的忧惠意识当中,有自身的特征:柔韧、零散、中和。《离骚》作为一篇血泪之作,主要矛盾中凸现悲剧精神:关政理想与残酷现实的矛盾;“致君尧舜”与“哲王不寤”的冲突;矢志不随俗的决心和恋国不去国的坚定。《离骚》以情感的矛盾和冲突显示屈原对中国文学悲剧精神的开创性。  相似文献   

8.
屈原以《离骚》开启了中国文学真正意义上的悲剧精神,在屈原之前中国文学的悲剧精神包容在浓厚的忧惠意识当中,有自身的特征:柔韧、零散、中和。《离骚》作为一篇血泪之作,主要矛盾中凸现悲剧精神:关政理想与残酷现实的矛盾;“致君尧舜”与“哲王不寤”的冲突;矢志不随俗的决心和恋国不去国的坚定。《离骚》以情感的矛盾和冲突显示屈原对中国文学悲剧精神的开创性。  相似文献   

9.
文章研究美国华文网络文学蕴含的文学新精神:“游戏精神”。结合文本分析,比较研究美国华文网络文学和中国文学的两种调侃,即流放的审视与流浪的游戏,以及两种娱乐:玩家精神与商家意识的同与异。论述美国华文网络文学融通东西文化精神,结合精英意识与大众写作,发掘出经典理想、商业追求之外的文学内驱力,即游戏精神的魅力与价值,为商业浪潮席卷之下的中国文学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文学已经不再有八十年代那样的轰动效应,这个时期的小说创作形成了迥异于新时期小说的叙事特征。全球化是九十年代文学所处的文化环境,市场化是中国八、九十年代社会转型得以实现的巨大动力,而现代性则更是中国文学自新文学诞生以来甚至更早时间内持续的现代化诉求。把九十年代的小说放在这样的全球化、市场化,追求现代性的历史背景下来考察,会发现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有了期盼世界认同的努力和尝试。在这样的理想下,小说创作在思想表现方面虽然失却了深度模式但是却成就了叙事意义上的另一种成绩。  相似文献   

11.
文学作为独立的艺术门类,有着自身的审美规律和生存法则,这是文学自主性的体现。伴随中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文学商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得到充分发展,文学的不自主性突出了。象征资本与经济资本分别支配着文学在自主与不自主间的斗争,同时二者在新的条件下又相互渗透,相互转换。纯文学和商业文学的界限逐渐消弭,这正是市场化环境下文学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是我国革命文艺发展的一个根本的指针。《讲话》中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真实性与倾向性统一的理论和对浪漫主义理想孜孜以求的精神 ,孕育出了赵树理、孙犁等一代文学大家。赵树理、陈犁分别属于观察者型和预言者型作家。他们各从不同的侧面实践了毛泽东《讲话》的精神 :一个揭示现在 ,一个预言未来。他们都是新的民族文学形式的优秀创造者 ,都为中国现代文学艺术自身丰富多采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市场化年代的文学不是孤悬的,它深藏的整体性本质和历史性传统依然存在。首先,市场化年代文学的多元现象仍在整体性中,因市场化意识形态和现实性价值观念而具有了整体性,被以“载道”方式反映现实的整体性意识所连接。其次,多元性与整体性并非不相容,它们应该和谐共存、互补相生。有意摧毁整体性文学精神,是故意以多元和个人的名义进行的,并借此来消解和对抗人性、历史性,并忘却浪漫主义。第三,现实的整体性破碎与文学的整体性破碎并不一样。现实生存的虚假多元,并不能替代文学的多元,却造成了文学整体性沦陷的假象。第四,文学的整体性瓦解,要看文学本身的本质性观念是否遭到瓦解。现实性的文学整体意识变化为我们一厢情愿的个人化假象,生成了文学本质观的幻象。第五,现实意识是文学意识依存的重要基础,文学整体性的瓦解,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着现实和人本身的瓦解,它破坏和瓦解了人对现实的想像与幻想。第六,整体性的消失,可能是为现实性地展示写作者与观看者自己而人造的幻象,整体性崩溃之后,个体性文学价值才可能真正被放置主角的地位去观看,那些个体性才可能纷纷出动而招人眼目。  相似文献   

14.
我们普遍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去阐释马克思的“世界文学”理论,但这种阐释方式存在诸多局限。马克思的“世界文学”理论作为诗学理论,与浪漫主义思潮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浪漫主义对差异性、非决定性以及一体化与个体化统一的有机整体原则的尊重,深刻地影响了马克思的“世界文学”理论的知识形成、本质结构和形态特征。“世界文学”本质上代表着人们对未来社会生活的一种价值理想,这种世界主义的价值理想与浪漫主义的精神特质内在地融合起来,构成我们所试图理解的马克思“世界文学”理论的本质内涵。浪漫主义的价值理想、有机整体原则以及独特的辩证法思想,是我们理解“世界文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思想资源和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5.
周作人对希腊文化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文章从影响研究的角度,从四个方面剖析了周作人与希腊文化的关系,认为希腊文化中的现世主义、爱美的精神、节制之德及人道主义精神契合了周作人的社会理想、文学理想与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6.
理想主义精神贯穿于知青文学史。知青文学中它表现为一种具有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和追求高尚人格的精神 ,力求实现“载道言志”的文学功用 ,这也是知青文学理想主义精神的积极内核。理想主义具体表现为伦理原则和群体意识。前者指一种善恶观、道德感 ,是知青们置于首位不可移易的准则 ;后者则指知青心中“我们”而非“我”的意识。对于过于务实 ,呼唤理想的文坛而言 ,知青文学理想主义精神的积极内核 ,将发挥出借鉴甚至榜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学叙事要使平庸的现实产生想象性和奇妙感,文学叙事中的现实与实际现实的不同,正是文学用想象来区别平庸现实与奇妙现实的地方。在市场化年代,我们用对个人生活的欲望想象来构筑文学平庸,用想象来表现并加强的常常是现实性叙事,想象正在演变为对利益、实用和享乐的渴望。中国市场化年代的文学想象力和奇妙性的匮乏有四方面主要原因:1.缺乏对历史与个人、市场化与人性追求的融合意识;2.不是文学该失去想象性,而是现实的人失去了想象力;3.想象力在我们的文学传统中受到一定限制,这种限制在市场化过程中被强化;4.利益欲望破坏了人们在现实中的浪漫感,萎缩的浪漫主义使人们失去对想象力和奇妙性的感受与追求。  相似文献   

18.
四明文学批评的主要形态是诗论、文论、曲论,具有哲理性、时代性、现实性、实证性、批判性等诸多理论特征,表现出对传统文学精神的继承和革新。四明文学批评的主要精神与批评家的审美理想基本上是一致的,对四明文学乃至中国古典文学的创新与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文学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回溯西方艺术发展史,在他们充分市场化了的情况下,大多都对高雅艺术有着特殊的优惠和保护政策;许多正直的、有影响的思想家,始终坚持对艺术的商品化进行激烈批评的权力,因此,商品生产与消费和精神生产与消费,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生产与消费;作为精神产品的文学,其价值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艺术是一种追求高尚目的的自由活动,其价值永远不会被消费掉,而且会转化为日益丰富的、强大的精神财富.社会的转型,精神的震荡,对于清醒的艺术家来说,正是实现文学价值的最佳契机.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知识谱系中,文学经典的独特价值在于,它蕴涵着极为丰富的人文内涵,即人文关怀、人文价值。文学因此为社会保持了另一种声音,另一层的精神向度.另一类价值尺度。文学话语坚定地指向人性自由,这即是文学经典人文内涵的理想主义、终极关怀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