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4×100米接力跑的特点是,四名队员持棒各跑100米左右的距离,并在接力区内快速跑动中完成传棒和接棒的配合,因此该项目取胜的关键是在高速跑动中完美完成交接棒。而训练所采用的方法不同,训练效果也会迥然不同,实践经验证明:"片断训练法"能够克服"普通训练法"所存在的很多弊端。  相似文献   

2.
很多种田径教材都把“混合式”(有的称“综合式”)作为4×100米接力传接棒的一种方法。笔者认为此提法欠妥。 接力跑的传接棒方式目前有“立棒式”“上挑式”“下压式”三种方法,而“立棒式”不适用于4×100米接力赛。因此,只有“上挑式”和“下压式”两种传接棒方法。“混合式”不是传接棒方法,其实质是两种传接棒方法在三次传接棒时排列组合的一种特例。大家都知道,在快速跑动中传接棒方法对速度影响的不等式是:  相似文献   

3.
很多种田径教材都把“混合式”(有的称“综合式”)作为4×100米接力传接棒的一种方法。笔者认为此提法欠妥。 接力跑的传接棒方式目前有“立棒式”“上挑式”“下压式”三种方法,而“立棒式”不适用于4×100米接力赛。因此,只有“上挑式”和“下压式”两种传接棒方法。“混合式”不是传接棒方法,其实质是两种传接棒方法在三次传接棒时排列组合的一种特例。大家都知道,在快速跑动中传接棒方法对速度影响的不等式是: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指导实验对象在相对静止的高速跑动中熟练地完成传接棒动作。简要介绍现场拍摄、观看录像、数据分析、技术诊断、调整计划等实验步骤。实验结果表明,这种反馈训练方法有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本文实验对象在录像反馈训练后不久,连续两破女子4×100米接力跑亚洲纪录。  相似文献   

5.
这里所讲的准备活动是根据瑞士法特莱克的训练原理(即心血管系统的训练,速度、柔韧性、灵活性、力量练习相结合的原理)编制的。准备活动的第一阶段是800—3000米慢跑。之后,做单人或双人的伸展练习。伸展练习做完后即转入第二阶段的专门练习。专门练习是在1000公尺的跑动中进行的(在五分半至六分钟之内完成)。下面举一个例子(在200米的场地内跑五圈)。第一圈:开始是100米加速跑,然后接50米慢跑,再接50米加速跑。快跑时用3/4或  相似文献   

6.
<正> 4×100米接力跑优异成绩的取得首先取决于四名队员的100米速度;其次是交接棒队员间的娴熟配合;第三是交接棒队员能否在较高速度下完成交接棒任务。本文重点阐述后者。 评定在较高速中交接棒以及交接棒技术的熟练程度,通常看四名队员100米跑成绩之和与4×100米跑成绩之差值。该差值达到3.0秒可评为优秀,达到2.5秒可评为较好,而在2.0秒以下则为较差。 为了进一步提高4×100米接  相似文献   

7.
<正>接力比赛中,如何在高速跑动中完美地交接棒往往是取胜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完美地做到交接棒呢?笔者根据多年从事中学生田径训练工作的经验,得出了一些小窍门,仅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8.
影响4×100米接力传接棒技术发挥的因素除了传接棒的时机、传棒人起动的让距、传棒人最后25米和接棒人起动后25米速度的配合以及传接棒的获益距离等因素外,本文着重论述了“接棒人对移动人体反映时对让距计算的影响”,又将4×100米接力跑传接棒技术全过程的动作结构划分为“预跑阶段、相对稳定高速阶段、传接阶段”,并对其动作起止、任务和技术特点进行剖析,供教学、训练参考。  相似文献   

9.
伊东浩司的秘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曼谷亚运会上,伊东浩司无疑是最为耀眼的明星之一,他不仅连获男子100米。200米及400米接力三项桂冠,而且还创造了亚洲田径百米跑的奇迹:10秒,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亚洲的“飞毛腿”。人们有理由相信,他的“跑进10秒大关”的梦想总有一天能够实现。他为什么会跑得这么快呢?今天就让我们用科学来揭开这一秘密吧。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教授铃木秀次是专门从事人体力学研究的专家,他通过电视录像对伊东浩司的运动轨迹进行了剖析。发现伊东在跑动过程中包括骨盆在内的腰部运动及膝关节屈伸情况与众不同。“一般人在跑动时腰部是水平移动的,而他…  相似文献   

10.
在百米比赛中,获冠军的优秀运动员其技术动作显得舒展、协调而轻松;落在后面的运动员则往往表现出动作紧张、僵硬和吃力,一般人在快跑中,动作会失调,甚至拉伤肌肉。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优秀运动员在跑动中会“放松”,一般运动员“放松”的技能较差,未经训练的一般人,不会“放松”。在训练中教练员说得最多的是叫运动员在做动作时要“放松”。运动员比赛成绩较好,问其原因,多数回答“动作比较放松”。训练结束时,肌肉处于疲劳状态,肌肉就不能“放松”。恢复的重要标志是看肌肉  相似文献   

11.
蒲兵 《体育师友》2008,(6):31-32
100米跑是田径运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项目,它属极限强度运动,是发展速度素质最有效的手段。100米跑又是体育高考必考项目之一,“100米是灵魂”充分体现了100米成绩对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因此,应重视100米的教学与训练,做到科学安排和制定教学、训练方案。  相似文献   

12.
在100米跑的整个过程中,分为四个环节,即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冲刺跑。在这四个环节中,起跑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雅典奥运会上,美国的年轻小将加特林荣获100米金牌,观看加特林跑动的整个过程,不难看出起跑在整个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依照自己6年来的训练经验,总结出起跑的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4×100米是田径比赛中为数不多的讲究团队配合的项目之一,队员之间相互配合交接棒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比赛的成绩。在带队比赛的十年时间里,我看到很多中小学生的交接棒都是不成功的(包括一些高中的队伍)。现在多数中小学生的4×100米交接棒严格说都是不成功的。主要表现在:①掉棒;②超出交接区完成交接棒;③慢交接。  相似文献   

14.
一、根据队员的特点合理安排接力的棒次在4×100米接力跑中,每人实跑的距离并非相等。第1棒弯道起跑,由预跑线至完成交接棒,跑距约110米;第2棒为直道、第3棒弯道,跑距均约130米;第4棒直道,跑距120米。据此,第1棒应安排起跑快。稳,并善跑弯道的运动员;第2棒应是专项耐力好且善于传、接棒的运动员;第3棒除第2棒的条件外,还应善跑弯道;至第4棒时,实力相近的各队队员旋风般接踵而至,场面及队员情绪高度紧张,该棒队员必须由心理素质稳定、敢于拼搏、冲刺能力强的队员出任。二、准确确定第2一准队员的启动“让距”并反复进行练习…  相似文献   

15.
《田径》杂志1999年第7期上,发表了石宏、李毅两位老师的《4×100米接力跑赛前训练及技术要点》文章,文中对4×100米接力跑技、战术训练的阐述较全面、具体,特别是对不同速度水平的交接棒配合所需让距速查表(简称“让距”,下同),确实为读者提供了方便,解决了一些难题。但笔者认为对“让距”速查表还需从两个方面进行改进,愿与两位老师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欲想百米短跑取得好成绩,除途中跑之外,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技术也不可忽视。讲究短跑前程技术动作,就能更好地为夺取全程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训练中,针对常规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技术动作要点,在抓住途中跑技术训练的同时,突出短跑前程“肩超式”起跑和“V轨迹”加速跑动作技术与训练,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和显著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正> 在一九八五年美国大学体协女子田径锦标赛上,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女子接力队在强手如林的接力比赛中,以43″82和3′30″39的好成绩,分别夺得4×100米和4×400米接力的第二名,该大学的教练洛伦·西格雷夫由于他在技术、运动量和心理学方面的精心安排,巧妙设计,也同样地受到人们的赞赏。 4×100米接力有三个不能进行交接棒的10米预跑区,和20米的接力区,每个人预先在各自的接力区,做好“预备”和“跑”的标志。通常,接棒队员在预跑线上,做好三点(支撑)蹲踞式起跑姿势后,回头注视传棒队员。当传棒队员跑到“预备”标志时,接棒队员做好随时起动的准备,一旦传棒队员越过“跑”的标志时,接棒队员立即起动加速,不要再回头看传棒队员。  相似文献   

18.
郑光 《中华武术》2021,(3):55-56
马拉松运动员要完成42公里195米的跑动距离,如果没有发育完善的身体,没有强大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氧运输系统)与运动系统,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心理状态及合理分配体力的能力,要完成全程的负荷是不可能的,而凡此种种能力只有通过长期的训练才能获得。  相似文献   

19.
《田径》杂志1999年第7期上,发表了石宏、李毅两位老师的《4&#215;100米接力跑赛前训练及技术要点》文章,文中对4&#215;100米接力跑技、战术训练的阐述较全面、具体,特别是对不同速度水平的交接棒配合所需让距速查表(简称“让距”,下同),确实为读者提供了方便,解决了一些难题。但笔者认为对“让距”速查表还需从两个方面进行改进,愿与两位老师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在田径比赛中,4×100米接力跑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激烈的竞争性,是田径比赛中最激动人心的项目之一。同时,它也反映了一个集体的精神风貌和田径运动水平。在田径规则的许可下合理的选择队员、安排棒次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进行系统的专项技能训练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所以在跑的能力一定的情况下要想提高该项成绩必须从这两方面抓起。 一、合理选择队员、安排棒次 4×100米接力跑的各棒次队员应具备不同特点:第一棒队员应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