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首先论述了俚人的族源,分布,然后论述了俚人的社会制度及风俗文化的变迁,最后从农业、工业和商业几个方面论述了俚人的经济。  相似文献   

2.
拙著《古瓯人后裔考——黎族族源研究之一》一文已论证了现代黎族的主要构成部分。本文则以论述黎族另一构成成份——古俚人及其遗裔为主。南越之地乃百越民族云集之场所,除瓯人系统之外,还有俚人系统诸部落。俚人虽然不是今日黎族的主体构成部分,但其后裔是现代黎族整体中的一员。下文将分别阐述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南北朝后期,古高凉俚汉之间的民族融合有日益增强的趋势,但在俚汉融合的道路上,还存在着来自两方面的巨大阻力,一方面来自那些企图拉拢和蒙蔽俚人来为自己争夺地盘的汉族军阀、政客;另一方面来自那些闹独立情绪的有势力的酋帅。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俚人首领冼夫人以自己在俚人中的威望和冼冯联婚所赋予的双重身份,推行俚人汉化政策,通过政令、教化、征讨、政治联盟等形式破除阻力,使俚汉之间迅速融合。  相似文献   

4.
该文阐述古俚人社会的基本特征(活动地域,经济特点,生活习俗,社会制度等),并指出俚人社会的特定环境是造就巾帼英雄冼夫人的必然条件。  相似文献   

5.
"俚"是秦汉时期未融合于汉族的百越后裔一支,也是汉化较迟的一支.古高凉地是俚人的聚居区,僻居山地,造成了其封闭性和落后性.汉人的不断迁入.古高凉地区开始出现汉俚杂居局面.行政建制的建立及不断变更反映了对古高凉地的统治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由于汉族移民的迁入及中央政权统治的不断强化,古高凉地区俚汉民族融合初露端倪.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时期。北朝的民族融合,史学界论述甚多,但南朝蛮、僚、俚族与汉族的融合,却较少为人注意。由于蛮、僚、俚族是南方汉族政权的被统治者,故他们和汉族的融合,就不同于北朝鲜卑族统治政权的汉化。蛮、僚、俚族最盛时达八百万人,分布于江、淮、湘、汉流域的荆、湘、雍、郢、司、豫、南豫、江八州和益梁、岭南广大地区,予魏晋南朝历史发展以深刻影响。本文着重其融合途径、方式、特点的探讨,由于蛮族人数最多,融合最深,故讨论中多侧重蛮族,以资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7.
俚濮是彝族的一个支系,生活在金沙江流域两岸的中低山区。俚濮彝族保持着众多的原始宗教信仰,其中对山神的崇拜是其自然崇拜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每年的正月初二,是俚濮人祭拜山神的日子,其祭拜活动具有广泛性、群众性、自发性。作者通过对攀枝花啊喇么彝族支系俚濮人的山神崇拜调查,分析了俚濮彝族山神崇拜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据史籍中秦汉至南朝时期高凉县、郡沿革及相关俚族记载,以分析梁末前历朝对高凉俚区的羁縻式分划统治。认为汉晋岭南始现俚族应与秦汉以来历朝通过边地郡县对瓯、骆、乌浒等族的羁縻式统治有关,从西晋至南朝分置的羁縻性政区可以看出,梁末前历朝逐步推进对高凉俚区的羁縻式分划统治。通过以上羁縻性政区及相关行政制度,加快了高凉俚区部分俚僚如冼氏俚族与汉族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9.
赵老师买菜     
星期天一早,四十岁的赵老师接受了妻子交给的一项“特殊任务”,提了只化肥袋改制的兜儿,急匆匆地朝菜市场走去。“别忘了剁两斤肉,要瘦的!”妻子对着丈夫远去的背影高声呼喊。“是咧。”其实赵老师并未听清妻子喊的是什俚。买菜?买什俚菜?管他呢,什俚都行——只要能吃。《古文今译》……班上三十七个学生没有。  相似文献   

10.
成语、谚语、俗语等等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地方俚谚语,则是一个地区人民在斗争中的经验和才智的反映,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从文学角度看,俚谚语是民间文学、口头创作、戏曲艺术的源泉;从社会学角度看,俚谚语为研究地方民情风俗和编撰地方志提供必要的资料和线索;从语言学角度看,俚谚语是研究词汇(包括方言词汇)、方言史、编纂方言词典的重要材料。拙文正是从语言学角度,对福州方言俚谚语作些探索研究,并就正于行家和同志们。  相似文献   

11.
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冼夫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冼夫人是南朝梁、陈及隋朝之际我国越族的杰出首领,梁朝高凉郡(治所在今广东阳江县境)太守冯宝之妻,因为她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功劳卓著,隋文帝时封为:“谯国夫人”,史称冼夫人。当时的岭南地区,居住着俚、僚等许多少数民族,通称越族,或称百越、南越。冼夫人属于俚族,俚族是越族中人数众多的一部分。冼夫人是岭南高凉郡(其故里一说在今广东高州县雷洞村,一说在今电白县山兜村)人,大约生于梁武帝普通三年(公元522年),卒于隋文帝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她家“世为  相似文献   

12.
冼夫人作为俚人首领,接受汉族先进的政治文化和进步的国家观念,在政治实践中积极推行郡县制,严格遵守和大力推进封建法制,主动参与岭南外部的国家事务,极力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在岭南政治文明进程中,冼夫人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正>俗俚诗一般前几句俗不可耐,最后的"点睛"之笔,却让人拍案叫绝。明代徐渭给一幅题为《柳亭送别图》的名画题诗,开头几句是  相似文献   

14.
柳永(987?—1053?),字耆卿,初名三变,福建崇安人。为举子时,多游而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柳永为之填词,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柳永精通音律,善于铺叙,因之制作慢词特多,对词体发展影响极大。其词有雅有俚,文士多赏其雅词,有“柳七自有唐人妙境”、“高处足冠群流”之誉;市民多爱好其俚词。  相似文献   

15.
缅甸人中有所谓"胞波"者,其祖先是甘肃洮河流域的羌人。古代羌人的南迁,促进了南方各少数民族的发展。彝族和羌族有多方面的纽带传承。缅甸人中的"胞波"俚谣是洮岷"花儿"(民歌)的嬗变,我们从羌歌"花儿"中寻找中华民族的精魂,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6.
周总理生前指示,“应该将(马王堆)墓主人的身份搞清楚”,但迄今仍聚讼纷纭。其实,《汉书》已有记载,“黎朱苍”就是俚人之主(王)苍。只是当代学者囿于古今语言差异,难有认同而已。  相似文献   

17.
魂晋时期的百越后裔随着历史环境的改变,分布格局的变化.产生了差异,出现了不同的名称,即僚、俚、鸠僚等民族群体。在历史的演变中靠近中原地区的僚,俚或融合或分化为唐宋以后单一民族的演变奠定了基础,而在中南半岛及云南南部、西南部的鸠僚独处相对发展之中,受扶南、真腊统治,接受佛教文化,他们是今日掸、傣、泰的先民。  相似文献   

18.
元散曲滑稽诙谐、俚俗直白的艺术风貌与中国诗歌的美学传统迥异。这一风格的形成与受宋词的影响有密切关系,宋代俚词在题材、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都对散曲提供深刻的艺术借鉴。而元代文人自愿接受俚词的影响,是元代特殊的文化背景及文人由此而生的心态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从考古资料看,潮汕有人类居住至今不过4800年。这近五千年来,潮汕到底住过什么人呢?依许多人研究看来,比较肯定的有古越人、越人、俚人、蜒人、畲人、汉人。除汉人之外,其他几种人的族属,向来都有不同的看法。不搞清这个问题,我们要研究其风俗文化,就有可能夷越不分,张冠李戴。  相似文献   

20.
俚词可视为“游戏文学”,其风格突破了传统言志载道“经典文学”庄重典雅的模式,呈现为戏谑调侃的面貌。宋代文人以“游戏”姿态大量创作俚词,是他们特定心态的流露。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偏离儒家教条,有些因无法进入统治阶层而放浪形骸,有些因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而寻求自适。而士人心态的消极化,正是封建制度趋向衰落的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