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治黄科技信息》2007,(4):16-17
2007年黄河调水调沙于7月7日正式结束。本次调水调沙实现了黄河下游主河槽的继续冲刷,进一步扩大了下游主河槽的排洪输沙能力,并通过黄河干流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水库的联合调度,再次成功地在小浪底水库库区塑造了异重流,并实现了小浪底水库高含沙排沙出库,黄河第六次调水调沙取得了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2.
《治黄科技信息》2007,(5):13-13
2007年黄河调水调沙于7月上旬正式结束,本次调水调沙实现了黄河下游主河槽的继续冲刷,进一步扩大了下游主河槽的排洪输沙能力。自2002年以来的连续6次调水调沙,共有4.2亿t泥沙被冲人大海,大大减轻黄河下游河道的淤积。  相似文献   

3.
《治黄科技信息》2006,(4):16-17
经过黄委上下的精心准备和提前5天的预泄,2006年黄河调水调沙6月15日正式开始。按照黄河防总的调度方案,小浪底水利枢纽15日上午9时下泄流量增至3300m^3/s,整个调水调沙过程按照黄河花园口水文站3500m^3/s进行控制,较去年的调水调沙流量略有增加,为历年来黄河调水调沙的最大流量,以期达到更好的冲刷效果。  相似文献   

4.
《治黄科技信息》2009,(4):17-18
7月8日,随着调水调沙下泄水流全部入海,第九次黄河调水调沙圆满结束。此次调水调沙人海总水量34.88亿m^3,下游河道冲刷泥沙3429万t,河道主槽最小过洪能力进一步增大到3880m^3/s。  相似文献   

5.
《治黄科技信息》2005,(3):11-12
5月26日,记者从黄河防总了解到,鉴于有利的水库蓄水条件和前3次成功试验的基础,黄河防总决定于今年6月16日即黄河进入汛期的第二天实施调水调沙,这标志着黄河调水调沙作为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常规措施正式转入生产应用。  相似文献   

6.
"调水调沙"治黄思想的由来 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治黄实践的不断深入,"上拦下排"的治黄方针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治黄专家认识到黄河"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对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重要影响.首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著名水利专家王化云和他的同事们,在此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提出了"调水调沙"的治黄思想.其具体设想就是在黄河上修建一系列大型水库,实行统一调度,对水沙进行有效地控制和调节,变水沙不平衡为水沙相适应,更好地排洪、排沙入海,减轻下游河道的淤积,甚至达到不淤.  相似文献   

7.
1基本情况 黄河东营河段位于黄河下游,是黄河进入渤海的过渡河段,河道全长12.178km,纵比降约为万分之一,河道比降较缓,排沙能力比较底,两岸堤距0.6—1.3km,河道最窄处572m(麻湾险工两岸堤距),是河道进入麻湾至利津王庄三十公里窄河道的咽喉,具有窄、弯、险、历次决口多的特点,特别是近年来小浪底水库的运用及调水调沙的实施,流量加大,冲刷能力强,滩地坍塌,险工出险及河势变化频繁。  相似文献   

8.
一、调水调沙方案的设计思路及 预期目标 1.设计思路 利用水库蓄水,充分而巧妙地借助自然的力量,通过精确调度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等水利枢纽工程,辅以人工扰动措施,在小浪底库区塑人工异重流,调整其库尾段淤积形态,并加大小浪底水库排沙量;同时,利用进入下游河道水流富余的挟沙能力,在黄河下游"二级悬河"及主槽淤积最为严重的卡口河段实施河床泥沙扰动,扩大主槽过洪能力。  相似文献   

9.
《治黄科技信息》2009,(4):17-17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为检验近年来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工程管理、调水调沙、水行政执法、生态调水等工作成效,7月7日,2009年黄委委务工作会议以沿线实地考察和相关部门现场解读相结合的模式召开,给代表们耳目一新和扎实有效的感觉。  相似文献   

10.
《治黄科技信息》2004,(4):15-15
7月5日18时,距离小浪底大坝57km处的水文观测结果表明,经过黄河第三次调水调沙试验总指挥部的精心设计和科学调度,作为第三次调水调沙试验的关键环节和突破难点——人工塑造异重流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1.
《治黄科技信息》2004,(4):13-13
新华网报道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国英6月20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在黄河第三次调水调沙中,将首次尝试人工扰沙清淤,这在世界水利史上还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12.
《治黄科技信息》2005,(1):17-17
1月10日,2004年黄河十大新闻评选揭晓。黄委提出以“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为终极目标的“1493”治黄理论新框架;黄河第三次调水调沙试验圆满结束,首次人工塑造异重流成功并排出小浪底水库;黄河小北干流放淤试验实现淤粗排细目标等十条新闻高票入选。  相似文献   

13.
黄河简讯     
李国英:未雨绸缪团结防汛以黄河安澜支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黄河防总常务副总指挥、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国英在2006年黄河防汛会议上的讲话中要求,各级防指和有关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防总第一次全体会议和全国水库安全度汛现场会议精神,立足于抗大洪、抢大险,未雨绸缪,团结防汛,明确责任,扎实工作,争取今年防汛工作的全面胜利,以黄河安澜支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李国英在讲话中总结回顾了“十五”期间黄河防汛工作,具体包括六个方面:团结抗洪,确保防洪安全;加强黄河防洪基础设施建设,下游标准化堤防一期工程全面完成;成功实施调水调沙,初步…  相似文献   

14.
《治黄科技信息》2007,(5):12-13
亮点一 汛期调水调沙成功 汛期调水调沙,是将洪水调度与水沙调节相结合,充分利用中小洪水特性来塑造、协调水沙关系的调水调沙,不同于以往单纯利用水库蓄水开展的汛前调水调沙。黄河防总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汛期调水调沙的成功实施,既确保了防洪安全,又实现了洪水资源化,积累了利用调水调沙实现水库、河道减淤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治黄科技信息》2004,(4):13-14
连续3年的黄河调水调沙都是以“试验”的形式出现。试验结束后,调水调沙是否会作为一项常规措施长久坚持下去?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国英日前给了记者一个肯定的回答。  相似文献   

16.
黄河以其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为主要特点,是历史上难以治理的河流之一。泥沙的不断淤积,使黄河下游河床逐年抬高,平摊流量相应减小。实行水量统一调度以来,黄河基本上保持了维持其健康生命的需水量,经过多次调水调沙及生产运行,平摊流量有所增加,黄河的生命力得以恢复。但黄河作为多泥沙河流的基本特性没有改变,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仍是黄河治理中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数字黄河”工程建设的全面启动,卫星导航和卫星通信系统在水文测报现代化建设、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淤地坝建设及黄河调水调沙、下游地区的洪水预报与灾情评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介绍了GPS定位技术和我国自主产权的“北斗卫星”系统,展望了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在黄河治理工作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这次小浪底水库进行的调水调沙生产运行,自6月9日开始,下泄流量在1500m^3/s基础上开始逐渐增大,6月10日为2000m^3/s,6月11日为1500m^3/s,6月13日为2500m^3/s左右,7月1日结束,整个调水调沙生产运行在范县河道历时16天。  相似文献   

19.
1进行黄河护岸、根石加固的意义 自2002年黄河首次调水调沙以来,下泄的清水,使下游河道在短期内受到了严重的冲刷和下切。由于河床下切,护岸工程特别是控导工程坦坡明显变长,致使根石严重走失,防洪工程出险几率大大增加,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针对此情,对黄河护岸、根石进行加固,有效地增强现有工程的抗洪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黄河水利委员会结合今年实施的黄河调水调沙,首次实施了生态调度,增加了河口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的淡水补给,共向河口三角洲湿地自然保护区补水1356万m^3,核心区增加水面面积3345亩,人海口附近增加水面面积18475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