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让学生善问     
问题是认识活动的起点,也是研究活动的开始.能否提出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并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只有当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时,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才会激起碰撞和交流.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从而也就无从发现,无从研究.因此,数学教学不应局限于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而应让学生参与数学问题的提出过程.  相似文献   

2.
增强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是改变传统学习方式的一个突破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核心。我们这里指的数学问题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碰到的一些会使学生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等心理状态的一系列问题。而数学问题意识则是指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发现问题,及时提出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的一种积极进取的心理状态。由此我结合二期课改的新理念,开展了“在探究中增强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的基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 点。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可以促使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 现———创新。调查发现:初中生提出数学问题意识还不够强,为数不少的学生不愿提问、不敢提问、 不会提问,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提问的主动性、积极性在下降。本文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 析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方面提出几点初步体会。  相似文献   

4.
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它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问题意识是基于问题意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一种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它是指教师把学生引入情境所隐含的"数学问题"中,使学生知觉到现有条件和目标实现之间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等所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已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良好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学生探求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保证.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的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了问题意识在思维和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那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在此,笔者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了新的课程理念,其基本目标之一是: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应用判断、比较、概括等思维方式,去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增强问题意识,让"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知识,习得  相似文献   

7.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实现有效的课堂交流,促进数学问题的解决.创设民主开放的教学情境,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改变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方式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理科,其对思维的学习和探索具有较高要求。大脑通过理性思维实现数学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而在整个思维过程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起到了十分突出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引导整个思维过程,并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初中数学"学生问题意识"培养进行了详细探讨。  相似文献   

9.
对陕西省某学校学生调查发现,学生几乎都没有养成自我监控的解题习惯,数学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利用《解题自我监控下数学问题提出的思维提示训练语》进行解题自我监控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解题自我监控能力是比较有效的;并验证了有目的地进行解题自我监控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问题提出意识.  相似文献   

10.
蒋文献 《山东教育》2000,(34):40-41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能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但在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多是教师问、学生答,学生是消极的听客,是老师提问的“应声虫”,他们只是简单地直接地获取知识,很少有问题意识,很少有发现知识的过程和自由探索的实践。教师没有着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势必影响学生的观察能力、思…  相似文献   

11.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又是创造的前提,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素质的核心.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数学问题意识就是主体对数学问题的一种自学和感悟,伴随着怀疑、困惑、思考、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使学生不断提出问题、产生积极思维并解决问题.本文从学生主体角度,对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教学策略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今年我市高考状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在数学学习中非常喜欢提出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来探究.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体现,高中数学新课程注重数学学习是一种再发现、再创造、再实践的学习过程.我们仔细分析我们身边的案例,不难发现"提出问题"可以调动学生已知的数学知识经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深化理解数学知  相似文献   

13.
问题意识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在人们处于认知矛盾的时候,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或现象,一般都会产生希望探求出问题答案的心理状态。问题意识是引导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思维的关键。学而不思则罔,结合数学学科思维性、逻辑性、系统性特点,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此强化学生逻辑思维与科学素养。从营造良好氛围、创设问题情境、注重课堂反思、建构问题链条等方面,探索了初中数学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4.
数学教学中课堂问题设王是重要教学手段之一。它有很大的作用: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灵活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设置主要有类比式,矛盾式,渐进式。数学教学中课堂问题设王应做到:“脑里有教材,心中有学生;以动求活,以活促思”;“贴近生活,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没有问题的数学是枯燥的数学,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而有趣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基础之上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之上的.我以以往的数学教学实践为依据,主要从两个方面谈谈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体会.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主动进行问题思考  相似文献   

16.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猜测、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心理品质。从教学上来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教学的重要一环,当学生感到要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时,其主动性思维才真正激发和启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敢问、爱问、会问。  相似文献   

17.
问题意识是指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数学的灵魂。人的思维开始于问题,学生的思维也是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问题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18.
学好数学需要学生具有一定数学思维和思维素养。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基本思维的训练和数学品质的养成,努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使其形成创新思维意识。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学生能够在问题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在问题的探究和解决中有新的发现与收获。本文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摇篮.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把问题意识作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切人点和推动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强烈的问题意识可以促使学生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是学生认知、创新发展的突破口.具有了问题意识,学生就会意识到寻常现象的非常之处,“于不疑处有疑”,  相似文献   

20.
数学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一门重要科目,并且对于学生的抽象思维与理性思维具有一定的要求,为此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以下是本人结合自身的实践工作经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几点做法,旨在加快学生数学进步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