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瑛  李爱民 《文教资料》2012,(14):98-100
新疆实施双语教育是发展新疆教育的基本国策,在多民族文化背景下的双重乐感的提出与实施,成为新疆音乐教育的一个特色。本文从双语教育和双重乐感的概念、本质、功能和实践等方面,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解析,从而得出结论:双重乐感的基础是音乐的双语教育,但双重乐感并不等同于音乐双语教育。双语教育是一种教育体制,而双重乐感是一种教育观念,双重乐感教育的开展必将大力推动新疆音乐双语教育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2.
"双重乐感"培养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实施,必须以教育者对学校音乐教育的本质的正确认识为首要前提条件。中国音乐教育中"双重乐感"教学,在内容方面应主要侧重于对中国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包括其中极其多元的"乐感")的重新获取,其次是对欧洲和北美以外的"非欧音乐"资源的获取。在方法论方面应主要侧重于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的本土化与特色化,对文化(音乐)人类学的"田野工作"(Field Work)方法的采纳,和大力加强学习者的多元音乐行为实践。  相似文献   

3.
新疆是一片拥有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的世外桃源,这片沃土适合不同民族、地区音乐文化的碰撞交融。本文以新疆地区为例,结合新疆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大背景,分析了新疆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中存在的某些弊端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同时也分析了"双重乐感"这一理念在新疆、中国乃至世界音乐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4.
基于“双重乐感”视角下的新疆十二木卡姆高校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双重乐感"的宏观视角出发,通过对"双重乐感"理论的形成背景和哲理思考,在与语言学的相关研究成果的比较之下,针对具有综合艺术特征的新疆十二木卡姆的高校艺术教育传承创造性地引入了符合音乐人类学的文化综合传承理念的"全息式"音乐教育传承策略,以期能够遵照已逝恩师周吉先生的临终遗愿,在教育传承的过程中保护新疆各地木卡姆的多样性文化特征和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5.
双重乐感理论与实践的提出对新疆甚至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弘扬各民族特有文化摆脱以西方音乐思想为中心的理论,做到不失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吸纳他国优秀音乐文化。  相似文献   

6.
“音乐感觉”简称乐感,是演奏者对音乐的感知及与之产生的共鸣.在钢琴教学中,教师要在训练学生演奏技巧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的“乐感”.以提高演奏的准确与完美.本文通过分析音乐感的基本特征,提出钢琴教学中乐感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7.
靳蓉 《儿童音乐》2008,(8):50-51
本文从新疆的地域特点入手,简要地分析了历史上的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传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各民族间的音乐文化教育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普通音乐教育正为本地区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创造着良好的环境。同时,双重乐感培养又是音乐双语教学的基础。我认为,民族间的融合是影响本地区民族音乐教育传承的重要因素。这些有利的因素将伴随本地区音乐教育的发展始终。  相似文献   

8.
浅谈钢琴演奏中乐感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钢琴作为乐器之王,深受人们的喜爱,钢琴学习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我国掀起的钢琴学习热潮中,却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演奏者机械式的弹奏,缺乏情感的投入;一味地追求演奏等级,不注重音乐表现力的培养等。这些现象违背了学习音乐的根本初衷,丧失了音乐教育中最重要的情感参与。而情感体现在钢琴演奏中就是乐感的培养。本文通过对钢琴演奏中乐感培养的途径、方法的研究,借鉴声乐演唱的方法,以“歌唱性”训练为主要手段,对钢琴演奏欲望、听觉培养、内心歌唱等内容进行详细阐述,体现出钢琴演奏中乐感培养的重要性、必要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以其开拓的视野,主张用文化的视角去诠释音乐并接受多元文化的融合,充分体现出多学科交叉综合的特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及人才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建立起多重乐感的思维音乐体系,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冯虹 《天津教育》2023,(29):128-130
<正>高中音乐教师在知识与技能讲授过程中融入乐感和鉴赏能力培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把控能力,提升其乐感,还能使其充分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提高感知旋律美、意境美、情感美等多种音乐美感的水平,进而形成较强的审美鉴赏素养。对此,为了进一步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从乐感与审美培养视角出发,阐述教师通过开展声乐视唱、体态律动、器乐伴奏、旋律赏析、故事感悟、情境感知等活动,提高学生乐感与鉴赏能力的具体策略。一、音乐教学培养学生乐感及鉴赏能力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声乐教学是院校音乐学科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对声乐艺术认知的深入,声乐教学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备受社会公众的关注。近年来,音乐艺术不断向多元方向发展,人们对于音乐艺术的审美也趋向于多元,这对院校声乐教育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多元演唱能力,也要求学生具备更多个性特征以及创意创新性思维,来促进我国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创新国家高等教育理念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国家高等教育理念与社会理想之间相互错位,创新与高等教育强国相适应的国家高等教育理念需要实现几个转变:基本理念由“社会控制”向“学术自由”转变;发展理念由“单向度发展”向“协同式发展”转变;育人理念由“外部驱动型教育”向“多元能动型教育”转变;管理理念由“集权管理”向“分权治理”转变;服务理念由“适应需求”向“引领文化”转变.  相似文献   

13.
声乐教学中的乐感培养十分重要;乐感培养应当贯彻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循序渐进从量变到质变,潜移默化逐步提高。本文总结多年声乐教学实践经验,介绍了一些简单易行的乐感培养方法,意在抛砖引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胡世红 《文教资料》2005,(30):29-31
音乐教育既是音乐文化的核心更是世界文化的核心,音乐教育应该向“多元音乐文化”发展;音乐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最有效的手段,学校音乐教育应该和社会“接轨”,培养出全面的人,特别是具有创造力的人才。  相似文献   

15.
张喜武 《教书育人》2009,(7):107-108
20世纪90年代以后,文化艺术发展进入多元时代,特别是流行音乐的盛行,改变了原有的社会音乐结构布局。民族声乐一方面吸收西洋声乐技巧,同时为了使民族歌唱更贴近生活,出现了民族、美声、流行杂糅,“三不像”的现象:民间音乐意识匮乏的民族声乐教育就此弃“民”仿“西”合“流”。  相似文献   

16.
初中音乐是大多数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启蒙教育,它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艺术。学好音乐不仅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乐感掌握,还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乐感的培养对于整个初中音乐教学而言非常重要,也说是音乐教学中的“拼音”“音标”教学。在音乐教学当中,乐感教学主要包含音乐节奏感、旋律感以及感知能力等多方面。对此,为了更好地提升...  相似文献   

17.
马丽娟 《学周刊C版》2023,(4):148-150
乐感是初中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养成乐感的情况直接决定审美感知和艺术表现等素养的发展效率,教师应该将培养学生的乐感作为音乐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本文主要采用学情分析法和探索研究法,分析了利用初中音乐教学培养乐感的意义,从视唱练耳、体态律动、音乐鉴赏、歌曲合唱四个方面,阐述具体培养学生乐感的策略,旨在为增强广大教育工作者音乐教学的质量提供可靠的建议和依据,从而促进学生形成灵敏而丰富的乐感,助力学生发展音乐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8.
新一轮音乐课程改革明确提出:“音乐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所谓体验,就是学生以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对事物的意义进行自我建构,通过个体的想象、移情达到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众所周知,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尊重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多元反应和独特体验,表明了从知识为本位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课程观的转变。反过来,学生的体验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认知、发现、理解和建构,增强自身的乐感,全面提高音乐素养。因此,音乐课堂一定要走出传统的重“技能”轻“感悟”的怪圈,…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将葫芦丝引入音乐课堂,可以让学生学习音乐的“和”之谐、情之“悦”、理之“美”。引入葫芦丝教学能给音乐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能丰富学生的音乐学习内容、完善学生的音乐学习结构。但对小学生来说,学习葫芦丝容易出现气息的控制、乐谱的解读、吹奏的技巧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借助葫芦丝教学,培养学生的“手感”“乐感”和“通感”,助推学生葫芦丝吹奏艺术不断进阶,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它首先是词曲作者从社会实践中吸取精华,进而产生的一种创造行为;但音乐形象的最终确立,更是需要演唱者通过想象与感受去体验词曲作者所需要表达的感想,这是歌唱艺术的再创造。要实现这种创造,需要演唱者“走进去”,也就是要深入钻研、仔细琢磨词曲作者的感受以及深奥的思想内涵。同时,还必须“走出来”,用自己对生活的体验、感悟,遵循声乐艺术的规律,进而再创造。实现再创造的基础,必须要提高演唱者的生活素养和文化素养,培养对声音的乐感素养,培养处理歌曲的技术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