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体裁的文化基础,是欧洲古老的狂欢节及其所代表的民间文化传统,而狂欢的基本精神是双重性。这种双重性表现在陀氏创作中的人物形象上,便是鲜明的双重人格,此类人物内在的深刻对话性造就了双声语。狂欢与对话,这对巴赫金诗学与哲学话语的核心范畴于此得以贯通。  相似文献   

2.
《飞医生》是莫里哀早年创作的一部闹剧,从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角度来看,其狂欢化色彩明显:加冕脱冕结构具有深刻的双重性和新旧交替的创造含义;狂欢式人物斯嘎纳赖勒具有双重性的生活方式、以双重性的眼光看世界、与诞生和死亡有着本质的联系;广场语言的运用体现了广场上的无拘无束,充满着喜剧感和滑稽感.莫里哀在狂欢式的氛围中实现着对生活的批判,颠覆权威、追求平等、表达自由,最终展现了其民主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与小说观来源于对"狂欢剖析体"的继承与发展,他的复调线索服从于"狂欢剖析体"剖析主题的需要.与巴赫金对话式复调小说理论不同,昆德拉的复调小说是结构的平行对位;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戏剧性的复调小说也不一样,昆德拉的复调小说重在概念性,剖析性.  相似文献   

4.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复杂的现象之一,他作品中的“双重人格”形象是世界文学史上独特的美丽风景。本文力图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身世经历入手,以《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伊凡为佐证,来管见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人物形象的“双重人格”,以及延伸到对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人物形象的双重人格通过强调个体生存现状来思考人生终极意义,属于揭示人类精神性状的文学典型,和"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有根本区别。具有双重人格的小人物形象以其内心巨大的矛盾冲突在文学史上确立的不朽意义是对传统理性的深刻反思,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频频描写小人物的幻觉、梦境和意识流等心理活动的重要原因,成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人文观念的显著特色。而双重人格形成原因的揭示则标志着陀思妥耶夫斯基面对19世纪俄罗斯社会转型期矛盾的文化心态及其艰难的心路回归历程。  相似文献   

6.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与小说观来源于对"狂欢剖析体"的继承与发展,他的复调线索服从于"狂欢剖析体"剖析主题的需要。与巴赫金对话式复调小说理论不同,昆德拉的复调小说是结构的平行对位;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戏剧性的复调小说也不一样,昆德拉的复调小说重在概念性,剖析性。  相似文献   

7.
《集宁师专学报》2019,(1):18-22
元明时期产生了大量的通俗文学,抢婚故事在这些通俗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在狂欢诗学的视野下,可以看到元明时期的抢婚故事具有鲜明的狂欢性,双重性的故事人物、独特的狂欢时空及狂欢体裁在元明时期的拓展都显现出这一时期抢婚故事的狂欢性。  相似文献   

8.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用小说的形式探究人性的大师。通过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双重人格》主人公戈利亚德金人格分裂的考察与分析,可以概括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当时俄罗斯社会以及俄罗斯人民心理的看法,并从中理出其创作风格的发展脉络以及思想信仰的成长轨迹。  相似文献   

9.
李晓光 《柳州师专学报》2006,21(1):58-59,77
巴赫金是西方20世纪怪诞风格研究的理论大师,他从怪诞与民间诙谐文化、狂欢化这一整体出发,对怪诞做出了独特的阐释。在对怪诞现实主义的理论阐释和分析的过程中,巴赫金在很多方面都论述到怪诞现实主义肯定和否定共在,颠覆性和再生性并存这一双重性。这种双重性认识是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颠覆和解构。  相似文献   

10.
普希金《别尔金小说集》中的两部小说《打扮成农家姑娘的小姐》和《棺材店老板》具有浓厚的狂欢化色彩,主要表现为双重性的狂欢化人物、狂欢化的仪式和狂欢化的广场等。普希金通过狂欢化的书写,揶揄讽刺了小商人的自私自利行为,赞扬了女性可以主动追求爱情的精神,寄托着作者对自由爱情和理想生活的追求,以及对民间文化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论狄更斯笔下的双重人格人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狄更斯所塑造的双重人格人物分成二类:第一类双重人物性格的两个方面都是真实的,而第二类人格的双重性则带有一定的虚伪性,但与文学中常见的那种伪善型人物又有区别。进而指出狄更斯笔下的双重人格人物有如下特点:他们性格的两个方面有主次之分;两个方面有较强的整一性,次要的一面受主导的一面的制约。因而狄更斯的双重人格人物总给人不够典型之感,但却更接近生活。  相似文献   

12.
经典巨著《红楼梦》结构庞大,全面展现了贾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刘姥姥是其中一个独特的叙事视角。她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对这个豪门贵族进行观察与窥视,丰富了读者的阅读视野。尤其第二次进大观园时,作为乡野中人的刘姥姥不仅得以游园,荡舟,宴饮,品茶,而且还以自己的诙谐演出带来了大观园的欢声笑语,是一种典型的狂欢化叙事。狂欢化理论是原苏联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在研究拉伯雷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创作时提出的。狂欢的概念源于欧洲的狂欢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初,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在西方理论学界引起重大反响,为广大读者品评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是一部优秀的讽刺小说,其中的狂欢化色彩值得深入探讨。本文试分析《格列佛游记》中"全民狂欢"状态的特有逻辑,探讨"狂欢式"设定的双重性,挖掘"狂欢色彩"背后展现的乌托邦理想世界,旨在帮助读者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小说的文学意蕴,帮助读者理解斯威夫特关心国家、社会的心情,同时也帮助读者体会作者追求自由、平等的愿望。  相似文献   

14.
作品(文学作品,理论著作)都是人类意识的变体,而人是客观存在的,故不能脱离客观条件谈作品。从作家陀氏与理论家巴赫金的个人生存经历和社会背景的相似性角度上看,二人共同关注的“对话”与“狂欢”表明了二者在思想境界与价值追求上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5.
古代中国商人人格的双重性,一方面指商人的本质以求利为其价值的归属,另一方面,在传统抑商政策与“贵义轻利”价值观面前,商人不得不以“仁义道德”掩盖其苟苟求利的本质,向世俗的社会公德折腰屈服,从而失却了抗争的勇气,走向与贵族联合的道路。当这种异化的人格统一于商人一身时,便胡了“儒商”的美称。  相似文献   

16.
陈世东 《文教资料》2007,(21):80-82
本文试图从《地下室手记》中"撞墙"与"承认墙"的矛盾入手,分析小说中所展现的对于理性的反抗的同时又存在着对于理性的认同.并从人性关怀的角度分析,认为这矛盾背后展现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深厚的人道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17.
巴赫金表示,陀思妥耶夫斯基于作品里面摒弃了作者的权威话语,经由微型、大型对话组成的复调对思想冲突予以体现,且其作品于体裁层面存在狂欢化特性,具有各大思想的撞击和交流。就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里面的复调而言,其属于艺术形式的变革、创新,主要和当代俄国的现代转型密切关联。本文以此为背景,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复调与现代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幻觉描写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中篇小说《双重人格》中得到了成功的运用,对于刻画小人物戈利亚德金的“双重人格”发挥了重要的艺术功能.《双重人格》通过戈利亚德金幻觉的发生、发展和高潮三个阶段的艺术展示,在回应严酷现实的同时,给读者带来了遐想的审美意味:在戈利亚德金的幻觉里隐藏的是他对生活的隐忧之情以及自我丧失的痛苦意识,因此,幻觉描写抒发的是作者对人世的感慨,既是对现实不公愤懑情绪的宣泄,又是对人生犹如幻觉的无奈感叹.  相似文献   

19.
巴赫金根植于中世纪诙谐文化和拉伯雷创作实践的狂欢化理论,避免了形式主义和庸俗社会学的偏颇,真正把握住了喜剧意识的本质和精髓;他对狂欢式“笑”的双重性的思考和阐释,具有哲理深度和积极的建设性,有助于我们全面、辩证地理解和把握喜剧性的实质和审美功用;他的狂欢化理论所体现出的相对性思想,揭示了喜剧思维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0.
论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喜剧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赫金植根于中世纪诙谐文化和拉伯雷创作实践的狂欢化理论,蕴含了丰富的喜剧美学思想,提出了许多新颖独到的见解,把握住了喜剧精神的本质和精髓,使"狂欢化"成了喜剧的一大特点,体现了一种喜剧精神,具有很强的喜剧意识。他对狂欢式"笑"的双重性的思考和阐释,具有哲理深度和积极的建设性,有助于我们全面、辩证地理解和把握喜剧的实质和审美功能;他的狂欢化理论所体现出的相对性思想,揭示了喜剧思维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