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关系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目前,理论界和学术界对创新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大量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仍比较薄弱。本文在分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人才成长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发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人才的成长具有阶段性、复杂性与过程性等规律。认识并掌握这些规律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关系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目前,理论界和学术界对创新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大量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仍比较薄弱。本文在分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人才成长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发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人才的成长具有阶段性、复杂性与过程性等规律。认识并掌握这些规律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针对西安工业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特点,构建了以导师群主导的案例教学模式,提出了在核心课程中典型教学案例的选取和编写原则,并探讨了案例教学法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实施方法,基本形成了建筑与土木工程硕士领域核心课程教学案例库建设方案,为建立符合建筑与土木专业学位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索分析了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定位,结合国内外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分析,搭建了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以期促进工程管理专业学位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5.
我国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逐步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专业学位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方式.经过教育实践,基本建立了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但与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较成熟的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回顾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转变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困境,分别从相关政策制定和培养过程两个方面提出了两点思路,以期促进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探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联为基础,重点分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所具有的创新性的本质属性,以此为基础指出其培养创新人才的合理性;纠正了创新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对立的偏见,提出了建立全面科学的创新人才新理念;明确指出创新人才的培养不只是学术性研究生教育的专利,在创新人才培养中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要渠道.近年来,华东师大以"职业化"为主线,从知识、能力、素养三个方面出发提出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主体架构:以职业化专门人才需求为核心,建构核心课程、案例教学、实践训练和创新创业四大体系;以职业胜任力提升为导向,重铸招生宣传与招生复试、课程督导与课程审核、实践训练与实践管理、论文撰写与论文监控等八个环节,形成了一套较完善可推广的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机制,取得了良好成效.  相似文献   

8.
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化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基本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学科体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突出职业素养培育、强化全程职业教育、重视多元主体办学、追求学生对口择业,办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色。然而,目前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着政府"一刀切"推进、社会认同度不高、高校认识与准备不足、导师主动性不强、人才培养体系设计不完善等诸多问题,无法彰显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色。加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化培养,必须政府、高校、社会、导师等共同努力,允许高校差异化发展,构建多元主体合作共赢机制,构建"两段式、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9.
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业教育还是一片有待开垦的沃土,本文分析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创业教育,指出了创业教育在全口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中的作用,最后,分析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上海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情况。上海市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和专业素养提升为重点,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任职资格衔接为突破口,探索开展以“六化”为核心的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互联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例,对现有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进行解读。剖析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探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新思路。结合人文素养理念,提出土木工程专业在专业培养中增强学生创业能力的对策。本文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有关创业内容的优化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12.
常春藤盟校工程科技人才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程科技人才创业能力培养已经成为美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焦点之一。借助于雄厚的综合实力特别是跨学科培养的优势,常春藤盟校创业能力培养计划旨在培养新一代工程创业者和领导者。通过分析常春藤盟校工程科技人才创业能力培养计划的培养愿景、主要特征和实施的保障条件,本文认为,我国综合性大学开展类似人才培养计划应该从创业教育氛围、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师资、产业界支持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3.
创新发展是新时期土木工程高等教育的强大动力。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与创新、课程体系改革等提出相关的举措,探索以社会发展为导向的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对地方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创新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越来越具有突出的作用和意义,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最重要的途径。本文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内涵进行界定,充分认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对高校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化工原理课程是重要技术基础课,在工科学生的培养计划中起着由理及工的"桥梁"作用;优化化工原理课程体系对于培养面向基层和生产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改革理论教学和加强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从学科交叉融合与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出发,构建了工程训练培养体系、资源体系、保障体系,通过多层递进、平台加模块、协同育人、线上线下结合、建设整合平台、组建创新型师资队伍等措施,实施基于新工科的工程训练人才培养体系.实践表明,该体系有利于促进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武汉理工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设立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类型,将创业教育、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制定辅修二学位、本科、硕士三种不同类型的培养方案,搭建“创客空间—创业园—企业孵化器—企业发展加速器”四级链接的创新创业平台,提出基于雇主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1234”教育模式,形成了良好的创业教育生态。学校在创业型人才生源选拔、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显著成效,为其他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升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以南京邮电大学新工科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为例,针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实践环节设置不合理、培养方式单一、创新创业平台不足以及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缺乏等问题,探讨构建1个培养目标、2项教育理念、3个创新创业支撑平台、4个实践教学层面、5种不同培养方式的“12345”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新模式。同时,对于该新模式下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构建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该模式经过近3年的实践,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年均6篇,申请专利年均4件,分别较往年提高23.7%和34.6%;学生科研创新创业项目和成果获奖、学科和技能竞赛获奖数共计年均43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5项,省级奖项16项,分别较往年提高15.6%和27.8%。研究表明,“12345”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新模式有力推动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19.
创新型通信工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养目标的合理设定、培养模式和方法的创新与改革。本文阐述了通信工程人才的需求和培养现状,论述了深圳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在通信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等方面开展的一系列探索和实践,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20.
创新创业教育是新工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是新工科背景下电气类专业改革和发展的新趋势。在新工科背景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体系、育人平台、实践教学,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跨领域联合的师资队伍,从而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