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萨提亚“冰山”隐喻理论作为一种探索深层次自我、促进自我成长的工具,与写作教学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的目的十分契合.教师运用萨提亚生命“冰山”隐喻理论指导写作教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觉察自己的内在,体验到自己内在的感受、观点、期待和内心深处的渴望;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觉察和了解自己内在“冰山”的基础上,去探寻学生内在心理世界,更好地加深彼此的沟通和理解,真正在人的层面上与对方相遇.这样,学生既完成了一篇个性化的文章,又实现了倾诉自我、关怀自我和提升自我的目的,最终实现了写作教学的生命化.  相似文献   

2.
语文共生教学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在大量课例的基础上提炼出共生教学的课堂结构——树式共生课堂结构,不同于传统课堂结构,它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很大的推广价值.“树式共生课堂结构”可以概括为:“一个点,一条线,分层推进,多点共生.”  相似文献   

3.
“共生教学”模型是基于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型。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共生教学”模型展开“目标导学、自主研学、合作解惑、反馈提升”四个环节,加上教师精心备课、授课,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共生教学”模型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中共同成长,最终为动态课堂研究和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共生”视界中的课堂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逐步认识到自身“共生性存在”的特性。以“共生”的理想关照教育教学改革,将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共生”从教学之存在形态,教学之终极关怀,教学之基本策略等不同维度都可以得到具体的阐释。“共生”理念统摄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可从平等互助的教学情境,协商确定的教学内容,合作互动的教学过程,多向自主的教学评价四个要素切入。  相似文献   

5.
“适应个体”教学是日本数学教育中,继“课题学习”之后,又一新的学习指导形式,它主要由“发展性学习”和补充性学习”组成.“适应个体”教学旨在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思考的能力,提供提高自己学习数学信心的经验;培养学生愉快思考数学的心境,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以及培养学生与数学有关的创造性,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施“适应  相似文献   

6.
文言作品的言语形式增大了学生阅读与理解的难度。而引领学生与文言作品进行深层对话,生成自我的理解与感悟,又是文言文教学应有之义。《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经典的托物言志散文,如何让学生由作者所言的“莲”之象体会其所表达的“君子之志”,实现由“言”到“意”的转换,是教学的重中之重。为此,教师在教学时需引导学生品言归义,感知莲象;串联花象,由象悟意;融入情境,实现言意共生。  相似文献   

7.
教学倾听艺术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它蕴含的美是手段、目的与境界三个层次的教学美的综合,体现教学内在本质的美。教学倾听美在理性的探险和训练,美在师生关系的和谐共生,美在精神的相遇相知,美在生命的关怀和成长。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支持言说和倾听的环境、让“真实”参与并引领倾听、“共情”与“真情”相伴倾听、让技巧加盟倾听等策略创生并彰显教学倾听中的关,使美逐渐走向“生成”与“自为”。  相似文献   

8.
“共生点”与“共生原点”有所区别:前者指课上生成的、具有教学内容生长性的支点;后者指课前预设的、教学过程开展的出发点.与课前预设“共生原点”相比,课上发现、创造和培育“共生点”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9.
从“发现”到“建构”是布鲁纳教学哲学观中显性的呈现方式,同时也可以彰显出布鲁纳发现式教学的内在逻辑与走向。布鲁纳发现式教学内蕴“自我建构”的教学理念、“发现—建构”的教学过程、“过程导向”的教学动机、“智慧生长”的教学目的。布鲁纳发现式教学在艺术教学中的实践逻辑是:重塑师生双主体,树立“自我建构”的教学理念;营造再语境化的艺术教学情境,生成“发现—建构”的教学过程;挖掘“能力动机”,构建学生内部动机的原型;搭建以认知建构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智慧生长”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0.
追求“生长性”是语文共生教学最本质的 特征,也是和其他许多教学方法最大的不同之处.在 具体实践中,我们发现,语文共生教学“生长性”特征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教学内容的生长、教学过程 的生长和学生学习的生长.  相似文献   

11.
共生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是“以活激活”.激活共生现场,必须尊重所有学生的学习表现,善于及时发现教学现场的共生点,善于激活学生现场的学习热情.激活共生现场的具体方法有问题激活、任务激活、差异激活、矛盾激活、情景激活等.  相似文献   

12.
小说作为中学语文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它对完善学生的人格修养,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升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有着重要的作用。郑振铎先生的《猫》被收录于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之中,本单元着重于增进学生对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理解,加强对人类自我的理解和反思,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对于如何实现大单元目标,"共生教学"将给予我们思考和方向。通过"共生教学",创设生活情境,和人物形象共生;通过"共生教学",激发学生心灵,和小说主题共生;通过"共生教学",注重言语表达,和小说语言共生。  相似文献   

13.
语文共生教学,是黄厚江老师依据自己的本色语文教学主张,立足母语教学基本规律和根本特点、运用共生理论协调语文教学种种关系和矛盾、实施语文课程的教学,是实现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共生教学的基本特征:1.共生共长。“生”即“生成”,即体验,即感受,即发现,即创造。有教师之“生”和学生之“生”,教师之“生”是基础,学生之“生”是目的。“长”,即成长,即提高,既发展,即丰富,即实现。  相似文献   

14.
和谐共生教学法的核心是共生共长.共生写作教学侧重教学过程,师生思维相互开启,相互激活.本文以黄厚江老师执教的写作课“议论文思路的展开”为例,从激发学生思想火花、开辟学生思维路径、开创思想互融的空间三方面评述共生写作教学理论在课堂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和不凡魅力.  相似文献   

15.
“从共享到共生”的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知识建构,是南京师范大学视觉文化研究所在多年国家精品课程教学与专题网站建设的实践中凝练的学术命题,其发展大体上经历三个相辅相成的阶段:从“知识共享”到“知识创生”,再到“知识共生”,最后逐渐形成一种“共生文化”.强调知识建构的本质是社会知识增值,而个体学习是知识建构的一个“副产品”,知识的社会增值也是个体价值实现的一个重要体现.借助于专题学习网站进行知识建构,既可以克服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构建的“无知识内容抓手(无内容)”整合,又可以克服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无技术环境支撑(无技术支撑)”,成为切实有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形式;同时,借助于专题学习网站搭建“组织记忆”的团队学习,实现跨时空“从共享到共生”;显现出了人—技术一内容之间的整合以及资源库的增长机制,知识的增长、积累与创新机制和互动机制与共生关系.最后,阐述了“从共享到共生”的专题学习网站的知识建构的七个基本内涵,也即实践推进“从共享到共生”的推进策略.  相似文献   

16.
“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核心理念。全球化时代的核心理念应是‘共生’;只有共生才有世界的和谐”。教育作为社会化的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的一种基本需要及生存方式,必须积极回应社会现实,因而,要使“共生”和“和谐”理念真正确立,就应重新反思教育教学的特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富有弹性地以宽容的心态对待新事物、新现象,在精神世界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识和融合,并由共识走向共生,由融合走向融通,这样才能使个体从精神的深层体悟“共生”与“和谐”的真实蕴意,进而确立“共生”与“和谐”的理念,而这体现为根植于教学核心元素——师、生和文本之间对真理的无限追问、反思的视域融合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
名著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将黄厚江老师的“共生教学”理论引入其内,发现效果提升明显.名著阅读教学中存在以下几组共生关系:阅读书目与阅读期待、阅读主体与阅读文本、阅读个体与阅读群体、导读主体与阅读主体、导读活动与文本内容、语言欣赏与语言运用.  相似文献   

18.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前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多主体“共生性”和多体系“共赢性”的实践逻辑,与共生理论的理论逻辑具有较强的耦合性。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应透过共生理论视域,探讨政府、高职院校、幼儿园、本科院校协同育人的共生系统,建构提质培优—教学理念、多维空间—教学场域、协同育人—教学机制、双元融合—教学主体、整合重构—教学内容、四阶递进—教学实践的人才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9.
“智理课堂”是“智”与“理”和谐统一的课堂,是走向教学新常态的课堂.“智理课堂”追寻数学之“理”与学生之“智”的同构共生.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追流溯“理”、疏流渗“理”、沿流入“理”,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生探本之“智”、探究之“智”、探寻之“智”.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是一项持续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整体协同着力。分析了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学为中心”理念落地不实、教与学能力成长催生不力、教与学诊断咨询不足及教管学关系和谐不够等问题。提出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策略,即理清教学共生互动的依存关系,强化研教促学,促进课堂教学机制由“教为中心”向“教学共生”转变;探求师生实质成长的内在动因,实化导教助学,促进教学能力培养由“以督为主”向“督导并行”转变;剖析教学过程建构的底层逻辑,深化教学观察,促进课堂评估范式从“授课考评”向“教学诊断”转变;挖掘质量持续提升的外部动力,优化教学环境,促进质量保障定位由“监控为主”向“服务为要”转变,进而持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