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堂的“生成”应是“课堂动态生成教学”,也就是老师、学生、教学资源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形成”或“达成”新的教学效果呈现。课堂生成,是课堂的主要环节,是学生学习能力形成的体现,如果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知识与技能获得了双丰收,必定在课堂上有精彩的生成表现;如果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是被动的,那在生成的环节中必定会无动于衷。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必须看重课堂生成,必须追求课堂生成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2.
<正>特级教师李仁甫是"生成课堂"的倡导者。如果没有走进他的生成课堂,可能会觉得生成课堂是随意的,甚至是无序的。其实,这是天大的误解。我感到生成课堂正如汪曾祺的作品,汪老说他的小说创作很随意,是一种苦心孤诣的随意;而李老师的生成课堂又何尝不是如此?最是那苦心孤诣的随意,正是"生成课堂"追求的至美境界。一、在课堂启动中,自由对话有序展开李老师长期任教高中,这是第一次走进初中课堂。偏偏他又是那样重视学情,强调让学生直接启  相似文献   

3.
课堂提问要应用得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都有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部分教师课堂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能很好地把握提问时机;缺乏对生成性问题的预设及灵活处理。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一、课堂提问要具有针对性。二、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和学生思考的时间。三、协调预设生成的关系。灵活处理生成问题  相似文献   

4.
有人认为课堂上经常看到老师引导学生对自己察言观色,来明白老师的意图,这不是学生求知认知的结果而是学生察言观色趋炎附势的结果,这是一种暗示行为。那么,课堂上"察言观色"的究竟应该是老师还是学生?作为一名教师,他应该具备的能力不是让学生对他的察言观色,而是他对学生的察言观色。察言观色,是每个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善于察言观色,才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状况。  相似文献   

5.
<正>2017年12月8日上午第四节课,有幸在江苏省盐城中学公开教学研讨活动中现场观摩了特级教师李仁甫执教的《金岳霖先生》一课。生成课堂,处处是风景,笔者饶有兴致地追随学生和李老师的脚步,经历了一次精彩的"生成"之旅。一、课堂,从学情调查开始"深度预学"是生成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内容生成的质量。具体过程是,学生在课前或课堂的部分时间里,通过教师的有效组织和管理,对学习内容进行自学,  相似文献   

6.
何美红 《陕西教育》2006,(11):38-38
据报道,某教育部门在对辖区内10所中学的1200名学生进行的学习问卷调查中发现:敢于在课后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学生占66.8%,敢于在课堂上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学生占21.5%,敢于当堂纠正老师错误的学生仅占5.5%.一位外籍老师在谈到中外学生差异时说:“中国许多非常聪明的学生,为什么课堂上不踊跃提问呢?”他得到的答案是“没有什么可问的”.  相似文献   

7.
施春花 《考试周刊》2014,(48):43-43
小学语文生态课堂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相互碰撞,不断产生新矛盾,即老师的预设与课堂的生成间的矛盾,通过老师有创造性的教学与学生有创造性的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既定教学目标。生态的语文课堂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课堂,只有学生有创新性地学习,老师有创造性地教学,才是生态的课堂,才是原始的课堂。  相似文献   

8.
生成课堂是灵动的课堂,是大开大合的课堂.它重视课前的深度预学,使学生进入“愤悱”的状态,使教师进入“互联”的状态;它强调课堂的“弹性预设”,重视课堂的整体性和高效性;它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把“教学引擎”交给学生,由学生来启动课堂;它把“学”和“问”的权利交给学生,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互联”和“聚焦”功能.生成课堂汇聚了曲折美、灵动美和整饬美,充满着“不可预约的精彩”.特级教师李仁甫老师的《管仲列传》课例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理念.  相似文献   

9.
有效教学要求老师能发现和注重课堂自然生成的资源,让生成走向有效.从一次课堂生成的教学案例讲起,这是复习关于连带体运动分解的习题课,课前我准备了几道例题,想让学生自己解题、说题、并评题,把课堂还给学生,其中第一题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课堂的生成资源是在课堂上随学生真实体验而反映出来的一种动态的表现,是老师教学的宝贵资源。自主探索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进一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我们有效地利用课堂的生成资源指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相信在数学课堂上学生一定会收益颇大。一、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课堂的生成资源在课堂上要见到生成资源,首先老师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有两个方面,即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就是指老师为上某节课而准备的多媒体课件,这种  相似文献   

11.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发现问题的过程。有效生成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课堂教学的根源所在。在课堂上,活动的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老师,让他们带着问题参与课堂活动,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彰显课堂生命与活力,让课堂教学充满智慧的灵光。  相似文献   

12.
全县教学大比武在我校举行,我们和县教研员李成斌老师坐在一男生旁边听课。该男生也许看到李老师是教育局来的,课堂表现很活跃,老师每次要求学生举手发言,话音一落他就举起了手,然而每次老师都没有叫他。随着老师提问的延续,他的举手越来越缓慢,到了课堂后期老师再要求学生举手回答问题时他不仅不再举手,反而用笔在纸上写了"看轻人"三个字。可能是由于我们在关注这位男生,这次老师反而点名要他回答问题,他  相似文献   

13.
特级教师李仁甫的生成课例《拿来主义》组织学习的方式多样化呈现,其中,质疑、体验让课堂充满智慧,有效的合作讨论又让课堂充满了深度与宽度.教师作为一位优秀的组织者,要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并给予他们恰当的指导,师生共同生成,从而把学生的学习不断推向深入.李仁甫老师在整个课堂的组织学习过程中始终关注两个点:教学起点在于“发现问题”,而非仅仅“发现的问题”;教学落点在于“生成问题”,而非仅仅“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有幸聆听于永正执教的《第一次抱母亲》,对语文阅读教学有了豁然开朗之感.于老师执教的课堂是朴素的,因为他让学生尽情地读、思、感、悟;于老师的课堂上,语文是灵动的,因为学生学习语文是一种快乐,不仅爱语文,而且不自觉地把语文学习引向课外,领到生活中.  相似文献   

15.
一、认真发现认知理解起点学习起点的定位是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的结合,只有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底细,摸清学生的基础,才能有的放矢,组织教学,使学生获得新知,形成能力。我国著名特级教师马明老师说:"不了解学生的教学,本  相似文献   

16.
一、低段语文课堂"举手"现状举手作为课堂行为,一直是老师们关注的课堂现象。举手不仅可以检测教学预设是否科学合理,还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表现,它不仅可以体现学生对课堂的反应和参与程度,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和听说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在课堂上,低段学生举手的现象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课堂上,学生"小手直举"发言积极,有时老师还没叫到他,他会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老师,我我我……"  相似文献   

17.
在日常小学美术课堂中老师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把老师教学生学转变成学生教老师和同学一起学,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当"小老师",成为美术课堂上的"主角"。通过美术课堂中的"小老师"教学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评价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8.
课堂展示是新课改下师生、生生相互学习的重要手段,好的课堂展示能呈现出师生的精彩。然而当下课堂展示面临的现状却不容乐观,部分老师在新课程的浪潮下一度追寻课堂展示,在课堂上花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而效果并不理想。展示并非只是课堂上的终端呈现,它具有过程性结构,它包括教师对教材的细细品味和有效处理,教师对学生学情的准确定位,施教过程中对生成内容的筛选和利用,以及师生对学习资源的积累再运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事件1:王老师是某小学的数学骨干教师,几乎每学期他所教班级学生的成绩在本校都名列前茅。自实行新课程以来,王老师也开始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但一年后,王老师发现学生的数学成绩竟然下降了。王老师不知其中缘由,就怀疑是探究学习“惹的祸”。事件2:在一节语文课上,李老师让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过了一会儿,他发现学生的讨论有点离题太远,于是就要求他们一定要围绕给定的问题讨论。没过多久,李老师觉察到,学生其实对所讨论的问题根本就没有兴趣,但他还是一再要求学生回到给定的问题上。一节课下来,李老师和学生都觉得,探究学习真累!事…  相似文献   

20.
苗壮 《山东教育》2003,(13):20-20
开班会让学生自揭伤疤,迟到了可以不喊报告推门而入,课堂上学生有权拒绝回答问题,老师在办公室和学生谈话必须先给学生找个椅子……这些看上去有违“传统”的做法,都是北京市东城区一个叫做“尊重教育”实验课题组的老师们的“创造”。依照笔者的观点,“尊重教育”其实是一种能创造奇迹的较“前卫”的教育。说起“尊重教育”,笔者不由就想起了“让学生举起右手”的河北省安国市的那位教师的故事。一次,那位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时,无意中发现一个平日里学习很差的学生和其他学生一样举起了手,但是让他站起来回答问题时,他又一个字也回答不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