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育从理论的阐述、探讨到课堂教学的实践,经历了从困惑、反思到辩证、统一的发展过程,语文教学研究和实践逐步走向了科学、辩证、理性的和谐境界,“和谐”“回归”成了语文教学研究和实践的主旋律。语文教学工作者和广大教师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针对语文教育中出现的一些令人尴尬的失衡现象,  相似文献   

2.
20世纪70年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兴起,合成课程备受关注。“合成课程”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创设更多的自我学习的机会,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选择学习内容,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承担责任,强调思维、情感与行动的整合,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张中原与徐林祥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以语文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及意义为对象,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具有实践性特征的学科课程。可见,语文教学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过程,这与现今全面育人的教育观念相一致。本文旨在运用“合成课程”的观点来分析语文教学,以达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语文学科是一门多功能的育人学科……离开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学语文就是学做人”.魏书生老师也说:“以育人为本,书就教好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牢记这些贤者的宝贵思想,以人为本,教好语文,搞好作文教学.语文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文化教育,也是一种精神培育.我们知道,人的精神的养成、心灵的成熟、个性的形成,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是文化积累、文化熏陶的结果.所谓语文教育就是要引领学生习文悟道,以文化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情趣爱好、高品位的人生追求,使语文能力和精神人格平衡发展.因此,以“人”为中心是语文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标”的上述论述和要求,都是以人的教育、人的发展目标为其理论依据的.因此我们今天深入贯彻落实课标理念,其核心就是要以人为中心,寻找课程教学的基本路径,注重构建和谐的教学关系,体现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目标,注重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个性,提升其能力.  相似文献   

4.
汪潮 《江苏教育》2008,(18):10-12
把握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能增强语文教学研究和实践的前瞻性和针对性。当前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走向:从“语言能力”走向“语文素养”、从“单一教材”走向“课程资源”,从“繁琐哲学”走向“简明扼要”,从“平移教育”走向“智慧教育”。  相似文献   

5.
一、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客体的课程形态 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客体的课程形态涵盖“显性的语文教育课程”和“潜在的语文教育课程”两大部类,是赋予受教者在语文中活动的“学习经验的总体”,有多种具体的课程形态,又常以语言课程形态、文章课程形态和文学课程形态呈现.  相似文献   

6.
一“、情智语文”与“语文就是语文”在语文本质与边界的坚守中寻觅,从教学见解走向教学主张“情智语文”是孙双金的语文教学见解与主张。一个问题自然产生“:情智语文”与“语文就是语文”(成尚荣,人民教育《语文教学再“语文”一些》)相悖、相异吗?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而问题的讨论对“语文就是语文”命题的认识会更为深刻。“语文就是语文”,同义的反复与强调,有其鲜明的针对性。其一,针对语文异化的可能。课程改革增强了课程结构综合的意识,开始打破学科壁垒,大门向兄弟学科敞开。我以为,语文学科的世界不妨模糊一些,也许这是一种变…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初语文独立设科开始,语文教育历经百年艰难探索,迎来又一轮新的课程改革。回头审视语文教育走过的不平坦道路,留下印迹最深的还是前人对语文课程范式的追寻探求。从20世纪20年代末到50年代中后期,人们一直致力于构建语文学科知识体系,并通过政府高度重视的汉语、文学分科改革试验,从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两方面建立起比较清晰的学科知识体系,逐步形成“知识——传授”的课程实施范式。之后,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强调要在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基本训练,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在一线教师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语文教学取得了显著成绩,也暴露出在奔腾湍急的历史漩涡中不易被人们觉察的矛盾。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越来越追求高效率,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再加上一些人对语文课程“工具性”的狭隘理解,导致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发生偏差。80年代引进的“客观标准化”考试,使学生在机械的语文训练中逐渐丧失了语文学  相似文献   

9.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更深地体会了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品味文字,语文教学的灵魂是情感.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也可以说它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我们语文教师就是综合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引导者,要有“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与生活为伴,亲近自然,与自然为友,走进社会,与社会对话,做生活的有心人,努力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美.语文学科教育若缺乏对美的教育,将是贫乏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培养人、美化入.  相似文献   

10.
一、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淡漠 韩军在《语文教育的路上我们失落了什么?》一文提出了“新语文教育”的“六个回归”:一、回归语文教育“人文”之真;二、回归语文教育的“生活”之本;三、回归语文教育的“积累”之本;四、回归语文教育的“诵读”之本……我们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究竟淡化到什么程度呢?在我们教育界课改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语文课堂的教学现状又如何呢?  相似文献   

11.
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职业为本位,能力为基础,就业为目标的教育.因此,职业教育各课程的目标,必须按社会的需要和个体的全面发展的最佳结合点来定位,培养出适应当地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语文课作为职业教育的公共课,它肩负着培养专门职业能力得以施展的工具课的重担.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趋于“实在”.具体反映在人的语文素质上则要求有较强的“能说会写”的能力.这就使得语文教学除了工具性外,又突现其实用性.在多年的职教语文教学中,本人在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上,以“说”为突破口,开设“说话训练课”,作了一些尝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一、说话训练的提出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长期以来的“规则学习”,教师驾轻就熟,学生却兴趣索然,而对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缺少一套既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又贴近学生心理需求的实践方案.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明确指出:“一切语文从实践中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更新思想,改革方法,因势利导,加大“听说读写”的实践.以什么为突破口呢?教育实践使我感到:当代青年学生思想敏锐,接受社会信息量广,好追求新潮、流行和时髦,自我表  相似文献   

12.
生命教育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深化,是教育从“工具价值”转向“生命本体”的重要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倡导将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这意味着语文教学需要融入“生命”意识,合理设计课程,落实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写作教学”与“生命教育”联系密切,通过语文“写作教学”来渗透“生命价值”,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加强语文教育,文化自觉最重要.语文教育的文化自觉,应该从课程定名、课程内涵与课程教学三个方面来考量.从课程定名来看,语文教育的文化自觉首先源于对课程文化演变的认识;从课程内涵来看,语文教育的文化自觉重在对母语文化价值的把握;从课程教学来看,语文教育的文化自觉尤其要继承和发扬语文教学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4.
我1949年开始从事教育工作,长期从事语文教材编写与语文教育研究工作。在语文人生中,我向叶圣陶、吕叔湘诸先生和当代诸贤士学习,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语文教育观点:语文是基础工具,语文教学既要“实”又要“活”,语文教育要联系生活,要利用好“第二课堂”,要重视文言文教学,语文教育改革要在继承中求发展,语文教育教学要立足中国大地。  相似文献   

15.
课程改革以来的语文教学,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是“非语文”与“泛语文”的现象。究其原因,从理念方面说,是语文教师的人文意识过强,语文意识过弱;从课堂操作上看,是语文教学一直难以走出“教课文”的弊端,而进入“教语文”的境界。那么,“教课文”与“教语文”之间到底有哪些区别呢?本文通过对人教版二年级(下)《难忘的泼水节》的教学设计及其教学中有关情况的评析,谈点个人浅见。  相似文献   

16.
叶圣陶是最早提出“读整本的书”教学理念并将之付诸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的教育家。20世纪20年代,叶圣陶在编定初级中学国语“课程标准”时就提出了“读整部的名著”的教学理念。进入20世纪40年代,他将语文阅读教学理论进一步明确为“读整本的书”,并从阅读与写作的教学实践出发,探索了语文阅读课程的改订、阅读教材的编撰、阅读方法和意义等。  相似文献   

17.
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是我们中山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学校在20世纪60年代“大量识字、提前读写”和80年代小鹿文学社“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基础上,从90年代末开始,针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少、慢、差、费”等弊端,根据母语教学的特点和学校的教改资源,从社会发展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力图构建起一个以语文课堂教学主阵地为基础,以语文课外活动和良好的语文教育环境为两翼的全新的语文教学体系。十几年来,我们一直坚持“大语文”教育研究。  相似文献   

18.
论传统语文教学及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语文教学由于存在着三个基本向度的价值偏离与关系失衡,从而造成了语文教育教学的种种问题与弊端,最后集中表现在教学的质量上。在热切地关注并推进当前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同时,理性的思考又告诉我们:一、如何科学地界定语文学科、课程与教学的不同性质;二、语文课程改革不应套用统一模式;三、如何有效区分“新时期教育”与“应试教育”概念;四、解决教学质量问题必须从课程资源整合与教法创新同时入手。  相似文献   

19.
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中期 ,我国语文教育界曾经进行过一次关于“抢救国文”问题的论争。这次论争的前奏是“关于中学生国文程度”的讨论 ,尾声则归结到了文言文和白话文教学的关系问题 ,前后延续了近10年之久。这次论争 ,涉及到了中学国文教学的目的任务、选材内容、考试方法和教学评估等一系列的问题 ,在社会上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早在30年代前期 ,关于“中学生国文程度”的问题就曾经讨论过。抗战开始以后 ,时局动乱 ,学校教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教育质量当然不会很高了。就在这种情况下 ,“中学生国文程度低落”又成为一些人摇…  相似文献   

20.
一、语文“瓶颈”哪里最窄?早在1978年吕叔湘先生就曾尖锐指出:“应该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迫切问题》)。80年代周有光先生又大声疾呼:“我国今天的四个现代化的流水线遇到了教育的狭窄“瓶颈”,教育的流水线遇到了‘语文’的狭窄‘瓶颈’”(《汉语教育中的三个问题》)。近20年过去了,语文教学有了不少进步,但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