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阅读本应是一种体验。阅读主体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或共鸣, 或质疑,这就是阅读体验,然而我们的阅读教学往往背离了体验。表现之一,阅读的主宰权掌握在教师手中。以教师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感受,以所谓的“标准答案”取代学生的独立思考,这种现象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2.
阅读本应是一种体验。阅读主体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或共鸣,或质疑,这就是阅读体验,然而我们的阅读教学往往背离了体验。 表现之一,阅读的主宰权掌握在教师手中。以教师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感受,以所谓的“标准答案”取代学生的独立思考,这种现象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3.
“体验性阅读”是本质意义上的阅读,只有重视学生在身心自由、没有外在压力的情况下阅读文章所获得的“初始阅读体验”,才能提升语文课堂对话质量,使之和谐包容,具有生命活力和巨大的创造性。“初始阅读体验”说,对我们的语文课堂对话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阅读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4.
竹霞飞 《考试》2009,(2):58-58,60
目前,许多语文课已经远离了“语文”的特点,虚化学生质疑,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多种多样。在这样的语文课上,学生不能体验到真正的阅读。教师应给学生以充分的阅读时间,给他们各种相关资料,为他们提供方法指导,并结合实际改进教法,以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相似文献   

5.
“质疑”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可贵的品质,它不仅是阅读多元化、个性化的体现,更与学生创造力和批判精神的培养密切相关.语文老师必须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做“质疑”的实践者和引领者,才能真正还阅读以“自主”和“自由”.  相似文献   

6.
文本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阅读教学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和阅读互动。文本的“意义”,是读者凭借“视域”和“前理解”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和对话后所产生的意义,它具备空白性和未定性的特点。阅读教学中可通过体验式阅读、补白式阅读、比较式阅读和质疑式阅读等对文本意义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7.
一、鼓励思维的多元性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由于每个人的思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生活经历及情绪体验等等的不同 ,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自然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学生既可以对文本产生认同、共鸣 ,也可以对文本进行质疑、批判。所以 ,阅读命题应摒弃强调“答案惟一性”的要求 ,提倡多角度地阅读 ,创造性地阅读 ,在阅读中展开想像和联想 ,在阅读中不断有所发现、不断创新 ,以形成最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如 :“读了《滥竽充数》这篇课文 ,你对课文中的人物有什么看法 ?”学生可以答“南郭先生不懂装懂 ,靠骗人过日子太不好”;也可以答“我…  相似文献   

8.
创造性阅读重视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与体验.学生充分阅读文本是实现创造性阅读的基础,给学生创设大胆质疑,发表独特见解的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是创造性阅读开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李蔚 《湖南教育》2006,(1):25-25
新颁《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课的“阶段目标”中规定:第四学段(七至九年级)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同时,在阅读课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里反复强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而不是以教材或老师的阅读代替学生的阅读,希望学生从众口一词的理解中读出不同,这就对习惯了接受现成答案的初中学生的质疑和创新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呢?  相似文献   

10.
黄铮 《今日教育》2006,(2S):37-38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语文课程标准呼唤阅读教学中学生“自我”的回归,只有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体验情感、大胆质疑、自主探究,一个个闪烁着奥秘光芒的问号才会转化为学生的智慧火花,学生才能走出阅读教学的“无我”之境,在阅读活动中自由驰骋。  相似文献   

11.
利用李煜《虞美人》中“朱颜”的歧解,从小处入手引导学生深度质疑,将研究性写作与批判性阅读有机嫁接,通过搜集、甄别、利用相关资料,初步感受“治学”路径,体验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并加以恰当表达的研究性写作过程.  相似文献   

12.
批注,即批语和注释。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根据个人的阅读体验,写出自己的感悟或质疑,这既是一种阅读鉴赏,也是一种智慧的启迪。本文结合“批注”式阅读在教学中的应用,阐述批注式阅读的途径与方法以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一、课前引疑,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被动地带着问题预习的方法,实施让学生预习后主动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走向教师的新方法。阅读贵在让学生自己“尝试”.从阅读中发现问题。而不能由教师主观地用问题缚其手脚。否则就难以发挥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束缚了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独特体验”,教师在讲解阅读文本的时候,应该建立在与学生友好沟通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解读,并重视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情感体验。一、有效创设教学情境,以声传情语文教学作为激发学生情感的教学艺术,是引领学生走向丰富情感世界的纽带与桥梁,关系到小学生启蒙教育的效益的高低。因此,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需特别重视唤醒每个学生对文  相似文献   

15.
一、理论依据(一)活动心理学“从动机走向目的(m otive to ob-jective)”的规律感悟式英语阅读教学依据“从动机走向目的”这一心理学规律,确定阅读对象,安排阅读训练步骤,把英语教学变成一项真正由动机支配的活动。阅读训练方法采取从“整体到局部”,从“内容到形式”,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活动心理学“从动机走向目的”的规律,是英语阅读训练的主要策略,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二)体验教育理论体验就是一种情绪、情感、想象。情绪往往伴随着生理的一些表现,情感更强调内在的感受。广义的情感概念把情绪、感受、体验、感觉都包容…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可以说,阅读是小学生发展认知,形成自身价值,丰富生活体验,深入生命感悟的重要渠道.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把撑起学生的阅读生命视为己任,让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笔者认为,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提高阅读能力,关键要咬定“课堂”不放松,为学生撑起阅读生命的支点.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体验学习”作为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已越来越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然而,当前很多语文教师对重视体验学习的解读和实践似乎仍局限于认识论的视阈,往往缺少学科教学论的考量,没有自觉地从体验与语文教学目的的关系中去把握它的学科教学价值,没有作更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造成诸多语文课堂中“浅层体验学习”现象的涌现.那么,在阅读课堂中,如何让学生经历深度体验学习呢?  相似文献   

18.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语文课程标准呼唤阅读教学中学生“自我”的回归,只有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体验情感、大胆质疑、自主探究,一个个闪烁着奥秘光芒的问号才会转化为学生的智慧火花,学生才能走出阅读教学的“无我”之境,在阅读活动中自由驰骋。通常,教师会结合课文精心设  相似文献   

19.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才能让学生敢于质疑教材,敢于质疑教师,敢于质疑权威,提出具有探究性价值的问题呢?改变观念。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意识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可见,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否具有主体感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然而,很多教师认为所谓的“个性化阅读”就是要把阅读权、言说权完全下放给学生,让学生自由言说,只要他们能说就达到了“个性化阅读”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