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试说明》将文言文阅读题分为理解词语和句式、理解文句、分析文章这三点。在理解词语和句式这一项中 ,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题 ,既要调动以往的积累 ,又要注意语境的限制。这语境不仅指词语所在的句子 ,还包括更大的语言环境。解题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所给词义进行解释 ,看其与上下文意思是否贯通。如1997年第12题(题略 ,以下例题皆略) ,A项的“绳”解为“捆绑” ,孤立地看也能讲得通 ,但放到语境中就无法讲通 ,而应为“制裁” ;B项“胜”解为“控制”也能说通 ,但这只是建立在对句意的大致推断上 ,“胜”没有“控制”这…  相似文献   

2.
姚海军 《中学文科》2008,(5):130-131
2002年始,高考语文科试题在第二卷增加文言文翻译试题,并且赋分值逐年增加,从学生的备考情况看,文言文翻译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根据语境,观其大略,掌握大意 依据“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原则,将所考查的文言文语句回归原位,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之上,依据上下文语言环境,观其大略,掌握文句主要意思,形成对文句意思的整体理解,在翻译时做到句意通顺。  相似文献   

3.
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古人利用这种书面语,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阅读大量的"浅易文言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途径,我们可分为粗读、细读、精读、回读几部分,以2011年全国课标卷来谈谈文言文的精读。我们在经历了粗读、细读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精读文章有关片段,解答相应题目。一.用代入法解答词语题第4题,是文言实词词义的理解,仍可以采用"审"、"读"、"找"、"比"、"定"的步骤来解题。审题目,可知题目要求选择"对所给四个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通读4个选项,了解基本信息,做到心中有数;将选项的四个句子,  相似文献   

4.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虽然人教版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中节选了很多经典的文章,但注释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文章选取其中三则,结合语境对“茫然”、“濡缕”、“迁灭”进行了辨疑和补注.  相似文献   

5.
文言文阅读     
【考点讲解】 文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具体要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理解 (B) 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所谓“常 见实词”,从 词 的 出 现 频 率 上 来 讲 ,“常见实词” 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见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就需要一种能力。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  相似文献   

6.
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后,往往迅速暴露出文言文翻译上的不足,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在以前的文言文学习中缺乏直译意识和语境意识所致。文章认为:应当以教材教学为根本,扩大读背范围,读背优先,猜证并举,落实“字字有着落,直译为主,直译、意译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训练学生掌握“留、删、补、换、调、变”等基本翻译方法,从而提高其文言文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占20分,成为仅次于作文及现代文阅读的重头戏。然而,由于考生们不能掌握好阅读和解题的门径,面对未接触过的文言文,如堕五里雾中,失分率较高。如何攻破这一堡垒呢?自然离不开科学的方法。高考《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要“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浅易”的具体解释为如下几点:“1.根据上下文正确解释常见实词的含义。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3.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4.能够正确地把握文意并进行初步的分析评价。5.  相似文献   

8.
一、信息法1.-I'll look into the matter as soon as possible.-Just have a little.A.wait B.time C.patience D.rest从语法角度分析,选项皆无误。但只要抓住题中look into(调查)和as soon as possible两词组所提供的信息,便可知“我会尽快调查此事的”。因此得出下句“请耐心一点”的结论,故C项patience(耐心)为正确选项。二、语境破译法2.-When shall we meet again?-Make it day you like;it's all the same to me.A.one B.any C.another D.some此题根据语境“it's all the same to me”应是“任何一天”,故B项正确。3.-Your pho…  相似文献   

9.
李伟  蒋正宏  晏妮 《培训与研究》2002,19(1):102-104
本不拘定论,大胆地从深刻分析言知识的内在特质(即:客观的语境性和语境制约性,鲜明的语境特征性和特征的规律性)入手,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地论证了言教学与其依传统模式“多教广涉”,不如破传统方法因质(质,即言知识的内在特质)施教“断其一指”的新鲜命题。向传统的言教学提出了有力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张清 《广东教育》2008,(11):36-37
【原题解析】 2008年高考广东卷文言文考查选用了《晋书·周访传》,设题风格与2007年基本一致。其中第九题仍为“断句和翻译”的组合题。重点考查的还是对文意的精确解读。断句题分值进行了微调,在2007年单题赋分3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分,增加了此部分考查的权重,预计2009年将会继续考查断句这一考点,建议备考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以“语言”考查为基础,突出对“文意”的考查,已经成为语文高考命题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12.
文言文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激发初中新生文言文学习兴趣,必须转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改善、丰富教学方法,缩短学生与文言文语言、语境、情感之间的距离,积累“文言”之“言”,培养语感,丰富教学内容,以解决学生文言文难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许涛 《求学》2009,(1):53-56
文言文翻译是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中难度最大、综合性最强的一道试题。要做好这道题,考生需要有良好的文言语感、丰富的文言积累、灵活的翻译技巧和敏锐的猜读能力。与此同时,培养科学合理的解题思维也十分重要。在本文中,笔者就将这一抽象的解题思维化为具体形象的解题步骤来加以论述,是为“文言翻译五步法”,请大家“步步为营”,细加领悟。  相似文献   

14.
文言文教学中的“整体感知”,有别于现代文的缘由,主要是言语现象。言语现象是由语言和语境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语境的形成又关乎作者的心境、写作的背景、作品的文脉以及表现技巧等。本文从言语背景、作者心境、作品文脉以及“物我”转化等方面探讨了文言文教学中“整体感知”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课外文言文是中考语文必考的考点,也是大多数同学失分的“高危地带”。下面结合2021年中考语文有关课外文言文试题的解析,就此考点如何进行有效的深度复习作一具体阐释,希望同学们看后会有所启发和收获。[考点阐释]课外文言文内容上一般比较浅显,并不深奥难懂,在命题上有以下特点:1.选文。一般篇幅短小,浅显易懂。且选文大多为叙事类小故事,这类故事通常能给人以启示或表达某个道理。  相似文献   

16.
文言文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记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文化。对于实践阶段的学生,《语文课程标准》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提出如下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相似文献   

17.
交际语境写作或将成为高考试题的新常态,而考生容易绕过具体写作情境、对象意识薄弱,难以完成此类写作任务.鉴于此,平日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下有意识地解读对象的心理情感,并掌握一定的写作策略.劝说类文言文群文阅读这一方式,有助于达成上述目标.  相似文献   

18.
一、看准题目要求,切合命题意图语言表述题是要求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词语、句式和适当的表达方式,进行适当组合的一种常见题型。正是因为语言运用目的变化无穷,才使有限的语言形式变得丰富多彩。所以语言表述题注重对语言运用的目的性的考查,而考生在审题与答题时就要特别注意题目所规定的目的或主旨。如2005年全国卷Ⅰ第19题。该题考查在具体语境中按一定要求运用语言的能力。题目要求写的两句话要字数相等、结构大致相同,也就是以“远离毒品”为内容写一副对联。既然有此要求,对题干中的“写两句话”,就不能理解为是毫不相干的两句话…  相似文献   

19.
一、整体把握,注重语境近年来,单项选择题改变了对语法和词汇的考查形式,由孤立地考查语法和词汇,转变为在特定语境中对语法和词汇进行考查,这明显增加了答题的难度。解题时,考生首先要通读试题的全部信息,然后结合语境判定最佳答案。如:  相似文献   

20.
宋峥 《语文天地》2013,(13):9-10
文言文翻译题,是高考的一个难点,赋分值高,得分率低,区分度大。考生考试时望而生畏,无所适从。但我们若能顺着"这句话中哪个词需要翻译,又如何翻译"这个思路去步步为营,各个击破,攻克文言文翻译这道难关也就轻而易举了。一、观前后,通句意准确翻译句中重要词语的前提是"通句意"。"通句意"即大体通晓要求翻译语句的意义;"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